-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芦笙长鼓舞是平地瑶祭祀仪式中的核心元素,承载着民族信仰与文化记忆。本文以广西富川和恭城平地瑶的祭祀仪式为研究对象,探讨芦笙长鼓舞在“朝踏筵笙歌答愿”和“令公、婆娘两首洪门良愿”中的枢纽作用。研究发现,该舞蹈不仅贯穿整个祭祀过程,还通过鼓点、舞姿与信仰相结合,强化族群认同,促进文化传承。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成为重要课题。
关键词:瑶族;芦笙长鼓舞;民族意识
芦笙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平地瑶的祭祀仪式中占据核心地位。作为融合音乐、舞蹈与信仰的民俗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平地瑶作为瑶族的重要分支,在历史迁徙与社会变迁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信仰体系和祭祀仪式,而芦笙长鼓舞正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纽带。
明代徐宏祖在《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曾记载:“己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行。”可见,早在明代,平地瑶已被外界关注,并在文献中留下踪迹。作为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芦笙长鼓舞不仅用于祈福、迎神、送神,其舞蹈动作、鼓点节奏也承载着瑶族祖先的迁徙、战斗及繁衍生息的象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并弘扬这一独特文化遗产,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平地瑶的祭祀仪式,分析芦笙长鼓舞在其中的枢纽作用,以揭示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1 平地瑶祭祀仪式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价值
1.1 平地瑶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征
平地瑶是瑶族的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富川、恭城以及湖南江永、江华等丘陵盆地地区。其形成可追溯至盘瑶的迁徙历史,这一群体原居于山地,后逐步迁往平地,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融合了汉族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貌。明代徐宏祖在《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首次记录了“平地瑶”这一名称,表明其族群身份已有悠久的历史。
平地瑶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多元性,他们在语言上使用湘南土话或桂北平话,这些方言融合了古越语与苗瑶语成分,展现了文化的多层次交融。此外,平地瑶信奉多神崇拜,庙宇林立,各类宗教祭祀仪式繁多,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信仰体系。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长鼓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平地瑶文化的重要象征。
1.2 平地瑶的祭祀仪式
1.2.1 富川新华乡平地瑶的“朝踏筵笙歌答愿”祭祀仪式
“朝踏筵笙歌答愿”是富川新华乡平地瑶最具代表性的祭祀仪式,旨在祭祀盘瓠祖先,表达对民族根源的尊崇。该仪式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至十六之间举行,完整的祭祀周期可长达三年、十二年或二十四年,每次祭祀历时三至七天。
整个祭祀活动由师公主持,采用焚香、献祭、歌舞等形式,其中芦笙长鼓舞贯穿始终。仪式首日,师公置楼并请神,舞者随着芦笙和长鼓节奏起舞,以示迎神敬祖。次日的安楼与跳九州仪式,舞者围绕庙堂的九根梁柱翩翩起舞,寓意庇佑四方平安。第三日进行出游上香仪式,舞队沿村巡游,传播福祉,晚间则举行“抢凤凰鸡”仪式,以寓意吉祥和繁荣。最后一天,舞者通过“三人鼓”等舞蹈送神,伴随花楼升天旗,整个祭祀活动圆满落幕。
1.2.2 恭城观音乡水滨村的“李王愿”祭祀仪式
水滨村的平地瑶以祭祀李王(哪咤三太子)为核心,其祭祀仪式不同于传统盘王愿,更带有浓厚的汉文化影响。“李王愿”一般在农历十月中旬至十二月上旬举行,祭祀周期不定,有三至五年的大愿,也有一年一度的小愿。
仪式分为四个阶段:春季许愿、夏季申愿、秋季暖愿、冬季还愿。还愿前,师公会进行一系列仪式,如开光梅山图、放兵收灾等,以确保祭祀顺利进行。还愿当天,舞者伴随芦笙长鼓舞进行迎神、献祭、送神等仪式,展现出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最终,通过收篆封号、鼓乐送神等程序,祭祀活动落下帷幕。
1.3 芦笙长鼓舞的核心地位
芦笙长鼓舞是平地瑶祭祀仪式中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承载着民族记忆、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
1.3.1 在“朝踏筵笙歌答愿”中的表现
在富川的“朝踏筵笙歌答愿”祭祀仪式中,芦笙长鼓舞以其程式化的舞步贯穿祭祀全程。仪式首日,舞者在庙堂前跳“头拜上四拜”,寓意迎请祖先和神灵;次日,舞者围绕九州舞动,象征大地祥和;第三日,舞者随鼓乐队巡游村落,传播福祉;最后一天,“三人鼓”舞蹈寓意祖先护佑,直至送神仪式完成。
1.3.2 在“李王愿”祭祀中的作用
在恭城水滨村,“吹笙挞鼓舞”作为芦笙长鼓舞的一种变体,展现了汉文化与瑶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舞蹈分为迎神鼓、召兵鼓、四季鼓等多个套路,每种舞蹈均对应特定的祭祀环节,舞者通过律动和击鼓,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诉求。整个仪式在芦笙与鼓乐交织的氛围中,完成祭拜祖先、祈求福祉等功能。
1.4 芦笙长鼓舞的文化价值与民族意识
1.4.1 维系民族认同
“瑶不离鼓”是瑶族社会的重要信条,芦笙长鼓舞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通过这一舞蹈,平地瑶得以强化族群认同,维系民族文化。
1.4.2 体现平地瑶的多元信仰
尽管平地瑶在语言、服饰上深受汉文化影响,但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仍然保持高度的多元性。无论是祭祀盘瓠、李王,还是其他神灵,芦笙长鼓舞始终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瑶族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
1.4.3 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芦笙长鼓舞作为祭祀仪式的核心部分,承载着平地瑶的历史记忆,成为他们在汉文化影响下保持民族独特性的方式。舞蹈不仅象征着瑶族对祖先的敬仰,也传递了对民族生存与复兴的深层次思考。
2 芦笙长鼓舞的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2.1 芦笙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芦笙长鼓舞作为平地瑶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其起源可追溯至瑶族祖先的迁徙历史。相传,瑶族先民在长途迁徙过程中,通过芦笙和长鼓舞的节奏鼓舞士气,维系族群团结,并表达对盘王的崇拜。在这种背景下,芦笙长鼓舞逐渐发展为一种固定的仪式性表演,并在宗教祭祀、社交活动及庆典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芦笙长鼓舞不仅保留了瑶族原始宗教祭祀的特征,还融合了周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芦笙长鼓舞不仅是瑶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瑶族与外界社会文化交流的桥梁。
2.2 芦笙长鼓舞在祭祀仪式中的象征意义
芦笙长鼓舞在瑶族的祭祀仪式中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敬神方式,更是一种族群记忆的载体。其核心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祖先崇拜与宗教信仰
在瑶族的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是核心内容之一。芦笙长鼓舞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舞蹈的律动和鼓点的节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是祈求庇佑的重要仪式。舞蹈的节奏紧密配合宗教仪轨,使整个祭祀活动更具庄重感和神秘色彩。
2.2.2 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
芦笙长鼓舞不仅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社会中,每个平地瑶社区都会通过这一舞蹈仪式强化族群认同感。瑶族人民通过芦笙长鼓舞,向族群成员传递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从而增强内部凝聚力。
2.2.3 祈福与驱邪
除了祭祀祖先,芦笙长鼓舞还被赋予祈福和驱邪的功能。瑶族人民相信,通过鼓声和舞蹈,可以驱逐恶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一些特定的仪式中,舞者会手持象征性的器具,如竹剑、神旗等,以此展现战胜邪恶势力的象征性场景。
2.3 芦笙长鼓舞的社会功能
芦笙长鼓舞不仅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表演,还承担着多种社会功能。
2.3.1 促进社区团结与社交互动
在瑶族社会中,芦笙长鼓舞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每逢重大节庆或祭祀仪式,族人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舞蹈和音乐表演。这不仅加强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为不同村寨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2.3.2 口述历史的传承媒介
瑶族的历史文化大多依靠口述传统传承,而芦笙长鼓舞正是这一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动作、乐器的演奏以及仪式的演变,瑶族人民将历史记忆、祖先传说以及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使后代能够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根源。
2.3.3 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
随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芦笙长鼓舞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在一些瑶族聚居地,芦笙长鼓舞已被纳入民族文化表演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广西富川和恭城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以芦笙长鼓舞为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进而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4 芦笙长鼓舞的现代发展与保护
2.4.1 现代演绎形式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芦笙长鼓舞不仅局限于传统祭祀仪式,还被引入到舞台表演、校园教育和艺术创作中。许多瑶族文化研究机构和艺术团体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编,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例如,一些舞蹈编导结合现代舞蹈元素,对传统芦笙长鼓舞进行了创新,使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
2.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芦笙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舞蹈。例如,在广西、湖南等瑶族聚居区,设立了芦笙长鼓舞传承基地,并组织培训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2.4.3 教育与文化推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芦笙长鼓舞,许多学校将其纳入民族文化课程,并通过课外活动教授学生基本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演奏。同时,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推动芦笙长鼓舞的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
3 芦笙长鼓舞在平地瑶祭祀仪式中的核心作用
芦笙长鼓舞是平地瑶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文化意义。在平地瑶的祭祀仪式中,芦笙长鼓舞起到了沟通人神、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的核心作用。通过特定的舞蹈形式与音乐节奏,瑶族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传递民族记忆,并强化自身文化归属感。
3.1 祭祀仪式中的象征意义
在平地瑶的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芦笙长鼓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工具,借由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完成敬神、祈福、还愿等重要祭祀环节。舞蹈的鼓点、步伐和节奏均具有特定的寓意,如模仿狩猎、迁徙、战斗等,展现瑶族祖先的历史记忆,同时象征着祈求丰收、平安和民族繁荣。
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凝聚
芦笙长鼓舞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族群凝聚力的体现。在祭祀过程中,瑶族民众聚集在一起,随着鼓声共舞,共享信仰与情感体验,这种共同参与的仪式感,强化了瑶族内部的文化认同。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参与舞蹈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也加深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传承。
3.3 在祭祀仪式中的具体应用
在具体的祭祀过程中,芦笙长鼓舞贯穿整个仪式。例如,在“朝踏筵笙歌答愿”祭祀活动中,舞蹈用于迎神、送神、祈福和还愿等多个环节,师公通过舞蹈引领神灵降临,并在仪式结束时送神归位。在恭城的“李王愿”祭祀仪式中,芦笙长鼓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祭祀表演,成为神圣仪式的一部分,象征着神灵的庇佑和祖先的护佑。
3.4 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平地瑶的传统祭祀文化也面临一定的挑战。然而,芦笙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依然在各种民俗节庆和重要仪式中得到传承。政府与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使得芦笙长鼓舞不仅在民间持续发展,还逐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成为展示瑶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4 结语
芦笙长鼓舞作为平地瑶祭祀仪式的核心元素,不仅承载着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信仰,也在族群认同、文化传承及社会凝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瑶族社会历史变迁的见证。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传承并弘扬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当下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未来,芦笙长鼓舞应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推广、学术研究与社会创新,使其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展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小春、丁战、苏斌主编.《桂东瑶舞探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35-41.
[2]莫纪德.《瑶学研究第9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202-203.
[3]莫纪德.《瑶学研究第8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366.
[4]莫纪德.《瑶学研究第6辑》[M].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8:198-199.
[5]刘小春、丁战、苏斌主编.《桂东瑶舞探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33.
[6]莫纪德.《瑶学研究第6辑》[M].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8:308-309.
课题或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2023年度高等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时代美育视阈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B3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