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赵芳

武胜龙女湖中学 四川广安 638400

摘要: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中仍存在情境创设不够真实生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互动流于形式,成果转化与价值引领不到位、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脱节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议题教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中仍存在情境创设不够真实生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互动流于形式,成果转化与价值引领不到位、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脱节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议题教学的重要意义基础上,针对教学问题提出了“三段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轮转发言”小组互动、“辩论墙+反思单”成果转化等具体策略。旨在增强议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在探究争鸣中提升思辨能力,在体验反思中内化价值观念,切实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为优化议题教学实效、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变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点,议题式教学强调在讨论真实问题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价值判断等关键能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变革的有效切入点,但在实践中,议题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存在议题设置脱离生活、学生参与度不高、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议题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议题情境,创新小组互动模式,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增强议题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

一、核心素养下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议题教学培养的核心目标,议题源于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热点难点,蕴含不同价值观念的对立统一,学生参与讨论需要全面搜集论据、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论证其合理性,反驳对方观点,这一系列论辩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论据论证等思辨能力。而判断议题的是非曲直,需要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权衡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明晰是非界限,做出理性评判,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在论辩交锋中得以锻造。与传统“满堂灌”式的思政课不同,议题教学强调师生平等、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同观点在相互倾听、彼此回应的交流碰撞中趋于成熟,学生批判反思能力、价值澄清能力在开放、互鉴的探究氛围中提升。以学生为主体、聚焦现实生活疑难的议题教学,通过创设师生平等互动、生生民主讨论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积极实践中提升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

(二)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形成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议题教学的育人旨归,议题教学聚焦社会热点、学生身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的过程中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进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和担当,讨论过程强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倾听包容、平等讨论,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同理心、宽容度,而形成一致观点、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需要学生秉持公平正义,深入社区调研,关注弱势群体,在参与公共事务、服务他人中提升社会责任感。议题式教学倡导的师生平等、同学合作等交流讨论模式,符合民主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则,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关注社会生活、聚焦公共事务的议题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能在参与实践、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体意识,树立公民参与意识,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三)增强课堂互动性与教学实效性

议题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民主互动、积极参与的平台,议题源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表达的欲望。讨论过程鼓励发散思维、倾听他人,在“你说我听”“彼此回应”中,师生、生生互动更频繁,课堂气氛更活跃,而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人人参与、各展所长”中拓展思路,碰撞观点,此外,议题教学强调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历体验、内化认同中获得情感教育,教学实效性大大提升。这种互动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获得感更强,课堂教学魅力倍增。议题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中内化价值理念、增强践行能力[3]。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议题情境创设不够真实有效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前提,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议题情境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选题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情境呈现方式单一乏味等问题仍较为普遍。一些从网上直接选用的议题案例,如“校园欺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虽有现实针对性,但由于案情本身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切身的情感体验,缺乏讨论分享的冲动,而有的议题虽源于学生身边事,但呈现形式多为教师口头讲述,缺乏学生亲历其境、身临其境的体验机会,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的教师为怕议题讨论“跑偏”,在情境呈现时就将观点、看法一一点明,缺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争鸣的开放空间,实则抑制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议题选择,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的情境导入方式,思路封闭、缺少开放性的问题预设,难以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讨论共鸣,使议题教学流于形式,背离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要求,削弱了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4]。

(二)学生小组讨论参与度与质量不高

小组合作是议题教学的重要形式,讨论交流是形成集体观点、达成一致行动的关键环节,但纵观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议题教学。小组互动普遍存在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等问题,部分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不高,习惯性地“独善其身”,很少主动发言;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则抢着表达自我观点,对他人看法缺乏耐心倾听,小组内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深度互动。教师对讨论任务的设置方式,也影响着小组互动质量,任务要求过于宽泛,缺乏对讨论方向、讨论重点的必要引导,导致小组成员“各说各话”,讨论散乱、深度不够。任务又过于具体,思路、方法、结论都事先设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讨论流于“按部就班”。小组发言常常集中于少数思维敏捷或善于表达的“积极分子”,参与的广泛性、均衡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动力不足、发言不平衡,讨论要求不合理、缺乏方向感等因素,制约着小组互动质量与效率,影响议题教学的教学成效,不利于学生表达交流、团结合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5]。

(三)议题成果转化与价值内化不足

议题讨论不应止于观点输出,更要将成果内化为价值追求、转化为行动指南,但在教学现状中,议题成果的升华应用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衔接还存在短板。部分教师习惯于在讨论结束后对观点进行简单小结,缺乏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反思自省的环节设计,导致学生对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内心,对于一些有分歧、有争议的议题问题,教师点评时态度暧昧、语焉不详,没有旗帜鲜明地明确是非标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而对于达成共识的一致观点,不少教师也习惯就此打住,很少有意识地设计后续将观点转化为行动、指导生活实践的教学环节,使议题教学成为“纸上谈兵”。无法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课后、校外的言行表现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跟踪指导,难以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外化为责任担当。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课堂策略

(一)“三段式”真实情境创设法:导入-共情-讨论

要创设有效的议题情境,教师应采取“三段式”的策略:议题导入、共情体验、讨论碰撞。导入阶段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故事、案例、视频等生动形式呈现,激发探究欲望。在共情环节设置角色代入、情境模拟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触及问题核心,引发情感共鸣,最后,围绕议题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在平等交流互动中明晰是非界限,形成合理观点,通过议题导入、共情体验、讨论碰撞三个环节的层层深入,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亲身参与中内化价值理念,有助于提升议题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幸福和睦的家庭”时,教师先以热播电视剧中的问题家庭片段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设置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剧中的父母和孩子。体验家庭矛盾给各方带来的困扰,引发共情,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家庭和睦的意义何在?个人应该如何促进家庭关系?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温暖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有的联系生活实际谈如何化解矛盾,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通过议题式教学,学生在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中加深对家庭意义的认识,明晰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三段式”的议题教学设计能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在情境代入中感悟亲情,在观点碰撞中明是非,家庭伦理道德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二)“角色扮演+轮转发言”小组互动模式

议题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互动效果,教师要在小组讨论环节精心设计“角色扮演+轮转发言”的互动模式。为增进学生对议题的理解与思考,教师可为小组成员设置不同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其深入议题情境,体验不同立场、观点的差异。为避免小组发言集中于个别同学,要明确轮转发言的规则,鼓励表现较少的同学主动发言,促进观点交流的均衡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记录他人观点,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商讨中形成一致意见。在“角色互换”“观点互鉴”中,学生体验到多元视角,在“你说我听”“你记我评”中提升表达与倾听能力,有助于培养开放包容、善于合作的品格。

以“和谐师生关系”为例,教师预设几种常见的师生关系类型,如严师、朋友型教师等,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学生分组后,每人选择一个角色,围绕该师生关系的利弊展开讨论,组内轮流发言,彼此积极回应。讨论中,有的从严师益友的角度肯定严师,有的从平等交流的层面赞同师生“做朋友”,观点交锋激烈,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再次讨论,同学们设身处地感受不同立场,观点趋于全面客观,最后,小组形成一致意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平等对待学生,学生要尊师重教、虚心求教,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互动,学生领悟到师生关系和谐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三)“观点辩论墙+价值反思单”成果转化方法

议题教学不应止于讨论本身,关键要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实现知行合一。教师要创设“观点辩论墙+价值反思单”成果转化环节。教师创建“观点辩论墙”,鼓励小组学生将讨论形成的观点写在纸上,贴在黑板上,便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提炼各组观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价值取向。要设计个人“价值反思单”,引导学生结合议题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身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表现,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通过集体交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议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修养,指引其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践行,成果转化环节的设置,能帮助学生将议题讨论成果内化为自觉行动,增强教学实效。

以“友谊之树常青”议题为例,各小组通过热烈讨论,形成关于友谊真谛的观点,如“友谊需真诚相待”“患难见真情”等,并书写在便利贴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探讨这些观点的合理性,澄清模糊认识,最终形成“友谊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础上,需真诚付出、患难与共”的共识。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书写反思单:结合议题所学,反思自己在交友问题上的得与失,今后如何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反思曾言而无信,表示要以诚相待;有的忏悔从前势利,决心关爱每一个朋友,经讨论与反思,学生对待友谊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树立“以诚待人、与人为善”的信念,为今后在生活中处理同伴关系奠定基础。通过集体智慧的交流碰撞,配合个人对已有观念行为的反思,议题教学能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践行的自觉,提升道德实践力。

结束语:议题式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面对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形势,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育人理念。创新议题教学策略,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贴近生活、富有吸引力的议题情境,以“导入-共情-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要重视小组互动,以“角色扮演+轮转发言”的模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思考;要注重成果转化。通过“辩论墙+反思单”等环节,引导学生内化价值理念、指引行动践行。议题教学才能为学生插上理性思辨的翅膀,引领他们在问题探究中明晰是非善恶,在价值选择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参与中升华责任担当,茁壮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在议题教学改革的春风里,呵护学生成长,点燃道德之光,凝聚法治之力,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德法兼修的时代栋梁。

参考文献

[1]刘莉.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07):95-97.

[2]刘建康.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24,(24):15-19.

[3]张晓.核心素养下时事播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4,(18):53-55.

[4]巫小燕.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43-45.

[5]刘满喜.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4,(14):110-112.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