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算法赋能高中政治跨学科议题式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

耿利敏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清河中学 054800

摘要: 摘要:本研究聚焦智能算法与高中政治跨学科议题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诊断-动态生成-多维评价"三维教学模型。通过语义挖掘教材内容、精准诊断学情数据及动态生成跨学科议题,探索人机协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建构主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研究聚焦智能算法与高中政治跨学科议题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诊断-动态生成-多维评价"三维教学模型。通过语义挖掘教材内容、精准诊断学情数据及动态生成跨学科议题,探索人机协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和核心素养理论为支撑,系统论证算法驱动下的教学内容重构、过程优化与评价革新,突破传统教学碎片化与学科壁垒困境。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政治认同与跨学科思维能力发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创新范式,同时注重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为智能教育改革提供可参考的实施框架。

关键词:智能算法;高中政治;跨学科整合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建构

(一)政策导向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逻辑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5年版)》的协同推进,高中政治教学面临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中,学科知识碎片化、跨学科融合浅层化、学生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亟待突破。智能算法凭借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决策优化的技术优势,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量化分析教材逻辑结构、动态追踪学生认知轨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需求的精准匹配,进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探究生态。本研究以人教版统编教材为实践载体,致力于探索技术理性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能-学科整合-素养提升"的螺旋上升模式。

(二)核心理论支撑体系的整合创新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化拓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实现意义建构。本研究将智能算法视为情境构建的技术中介,通过生成真实社会议题(如数字经济中的分配正义、人工智能伦理等),创设了问题链-证据链-逻辑链交织的探究环境。这种环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源数据的动态推送和交互式反馈,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中完成从现象观察到理论抽象的认知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算法的交互,主动联结新旧知识,形成对复杂问题的多维度理解。例如,在解析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时,智能算法推送地方政府决策的多源数据,包括政策文本、执行案例和社会反馈等。学生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逐步构建起对制度逻辑的立体化认知。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为培养适应复杂社会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

2.2 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人机协同范式

分布式认知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将智能系统纳入认知共同体,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新型认知范式。教学平台作为外部认知存储器,承担了知识图谱构建、数据可视化等机械性任务,将低阶认知负荷外包给技术系统,从而释放学生的高阶思维潜能。通过师生与算法的深度协同,形成了个体认知-技术辅助-群体协作的分布式处理模式,实现了认知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在政策模拟教学中,智能算法能够实时生成不同决策方案的社会影响预测,为学生提供动态反馈。学生则聚焦于价值判断与伦理权衡,将技术辅助的量化分析与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完成从数据解读到价值决策的高阶认知循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还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认知共同体的高效协作,为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创新路径。

2.3 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评估模型

基于政治学科"四维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搭建了"价值认知-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三级动态评估体系。在分布式认知理论视域下,智能算法作为"外部认知工具"深度嵌入教学共同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行为轨迹建模技术,系统实时追踪学生在跨学科议题探究中的思维路径、价值立场及协作效能,构建可视化素养发展图谱。例如在模拟联合国辩论场景中,算法引擎解析学生发言的逻辑进路、论据适配度及伦理权衡深度,结合眼动追踪数据定位认知盲区,为教师提供靶向干预依据。这种人机协同的评估范式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将智能平台转化为动态认知支架——算法承担数据清洗与模式识别的机械性任务,教师聚焦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则在技术镜像中实现自我认知迭代,形成"数据驱动-反思改进-素养进阶"的闭环机制。该模式既保留教师专业判断的温度,又赋予教育评价以技术理性的精度,为智能时代跨学科教学的增值评估提供创新范式。

二、智能技术驱动的教学变革机制

(一)教材内容的深度解构与跨学科联结

智能解析系统通过双重技术路径实现教材内容的深度重构:
概念网络的语义建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语义分析,构建核心概念-理论逻辑-实践案例的三维映射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算法精准识别其与经济学市场机制、法学市场监管、社会学公平分配的语义关联,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教师可基于图谱设计跨学科议题,如平台经济监管的政治学逻辑与经济学路径,帮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系统理解复杂概念。

学科融合点的智能识别通过构建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语料的知识库,运用文本共现分析算法量化学科概念的关联强度。系统自动生成政治+X”融合矩阵,标注高频交叉领域(如政治+科技伦理政治+生态治理),并匹配跨学科研究方法库(如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哲学伦理推演模型)。这种数据驱动的联结方式突破了传统人工整合的局限性,为学科融合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确保跨学科教学的精准性与系统性。

(二)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优化与深度交互

差异化学习路径的动态生成依托认知诊断理论框架,构建涵盖知识掌握、思维品质、价值认同等维度的学生素养评估模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借助自适应算法生成分层递进的个性化问题链。例如,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系统优先推送概念辨析类任务,逐步引导其过渡到综合应用;对高阶学习者则提供开放性议题,鼓励其开展批判性论证。这种"脚手架式"引导机制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展开有效学习,实现学习路径的精准适配。

课堂交互的智能增强与情境沉浸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如语音情感识别、视线追踪)实时监测学生认知状态,并结合虚拟仿真系统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在"气候变化政策博弈"模拟中,学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扮演不同利益主体,算法实时反馈政策方案的环境效益与经济影响,形成"决策-验证-修正"的闭环体验。在辩论环节,智能辅助系统通过自动识别逻辑漏洞并推送相关理论依据,助力学生深化论证深度,推动课堂交互从浅层知识传递向高阶思维训练转型。

三、跨学科议题式教学的系统建构与实施

(一)三维一体教学模型的创新架构

本研究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了"目标-技术-融合"交互支撑体系,系统探索人机协同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教学目标层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螺旋式培育路径设定价值坐标,明确教学的育人方向;技术支持层整合知识图谱、虚拟仿真等智能化工具,构建动态适配的教学生态系统,为教学实践提供技术赋能;学科融合层以"政治+N"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联结。

三者通过数据流动实现有机联动:目标层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引领,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教育本质;技术层为融合实践提供工具支撑,释放师生的高阶认知潜能;融合层通过动态评估反哺目标达成度,形成闭环反馈机制。这种协同机制将智能算法深度嵌入教学全过程,优化认知资源分配,形成"个体认知-技术辅助-群体协作"的分布式处理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提供精准支持,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二)实施路径的深度拓展与实践创新

2.1 智能备课系统的知识整合创新

研发教材智能解析引擎,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单元核心概念,构建跨学科问题生成矩阵。例如在《经济与社会》单元中,系统将"数据要素分配"议题与法学伦理规范、哲学公平理论建立语义关联,为课堂探究提供多维认知支架。资源聚合平台通过爬虫技术整合政策法规、学术前沿成果与社会热点事件,生成"理论模型-实践案例-量化数据"三维备课资源包,实现素材的结构化重组与语义关联。教学策略推荐模块基于学情大数据分析,为异质学群定制差异化教学脚本:针对文科生设计"价值哲学-制度伦理"进阶式思辨路径,助力理论深度建构;为理科生搭建"数据建模-政策仿真"实践平台,强化量化分析能力迁移。该系统通过知识图谱动态更新与教学案例智能推送,突破传统备课的线性思维局限,构建起"数据驱动-认知建模-精准供给"的智慧备课生态,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从资源整备到策略适配的全链条智能支持。

2.2 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范式构建

本研究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议题生成-协作探究-反思升华"三阶段人机协同教学范式。在议题生成阶段,智能算法通过社会热点抓取与学情数据挖掘,自动生成分层递进的跨学科问题链——从基础性认知冲突(如"AI是否具备道德主体资格")到高阶价值判断(如"人机协同责任分配机制构建"),实现问题情境的动态适配。协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以学科小组为认知单元分工协作:哲学组运用康德义务论模型分析技术伦理边界,法学组构建跨国AI立法案例知识图谱,技术组开发算法公平性验证原型,形成"理论假设-数据验证-模型修正"的分布式认知闭环。反思升华阶段,智能评价系统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学生协作文本,可视化呈现跨学科思维路径,引导学生提炼"价值判断-逻辑推演-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

2.3 教学评价体系的多维重构

本研究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构建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体系,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支撑,实现人机协同的动态评估。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画像技术记录学生在议题探究中的参与度、思维贡献度及协作效能等多维数据,借助语义分析技术解析学生论述文本的逻辑严谨性与价值合理性,精准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轨迹。增值性评价则聚焦个体进步,通过对比学生在跨学科议题解决中的方案创新性、论证深度及素养表现变化,动态追踪其核心素养发展轨迹。评价结果通过数据反馈机制反哺教学模型优化,形成评估-改进-提升的闭环系统,释放学生高阶思维潜能,为智能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创新路径。

四、实践反思与学术价值提升

(一)技术应用的人文边界厘清

在追求算法精准性的同时,必须坚守教育的人文本质。研究通过构建跨学科伦理审查机制,推动算法透明化治理,要求智能系统提供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说明,避免技术黑箱对教育本质的异化。例如,在学习路径推荐中,系统通过可视化界面向师生呈现算法核心影响因子,确保人机协同始终遵循教育价值导向。

数据隐私保护层面,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将学生敏感信息本地化处理,仅上传脱敏后的特征参数。同时构建分级权限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与使用进行全流程合规监管,从技术底层筑牢教育数据安全防线。这种技术治理框架既保障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效率,又维护了教育活动的价值理性,为智能教育应用划定了清晰的人文边界。

(二)教师角色的范式转型

在智能算法赋能的高中政治跨学科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角色需实现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向学科专家+技术协作者的范式转型。具体而言,教师应夯实政治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同时掌握智能工具的教育应用逻辑,包括知识图谱构建原理、虚拟仿真系统操作等技术能力;发展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能够基于算法推荐的学科融合点,创造性地将法学案例、哲学思想等跨学科内容融入政治教学;建立人机协同教学思维,从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转型为课堂中的认知引导者,借助算法生成的学情数据开展精准指导,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教师在学科深度、技术应用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上形成复合型素养结构,为智能时代教育改革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支持。

(三)研究的学术贡献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突破了传统教育技术研究过于依赖工具理性的局限,将智能算法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实践,形成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三重突破。在理论层面,研究构建了智能时代政治教学的跨学科认知模型,为技术赋能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框架,丰富了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论体系。在方法层面,研究创新了数据驱动的教学内容整合与过程优化方法,通过智能化工具实现跨学科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与动态生成,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可推广的操作框架。在实践层面,研究通过真实教学场景的验证,证明了该模式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显著效果,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智能算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还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范式。

五、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以智能算法赋能高中政治跨学科议题式教学为切入点,系统构建了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通过"智能解析-动态生成-多维评价"的闭环系统,实现了从知识碎片化到素养进阶的范式转型,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供了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具体创新贡献体现在:

基于建构主义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问题链-证据链-逻辑链"交织的立体探究框架,通过多源数据驱动动态情境构建,推动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完成从现象观察到理论抽象的认知螺旋;创新性开发"教材语义建模-学情精准诊断-评价增值反馈"技术工具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重构教材语义网络,基于认知诊断生成差异化学习路径,借助区块链构建可追溯的素养发展档案;在算法治理中构建跨学科伦理审查机制,实现学习路径推荐的可视化解释;数据隐私保护领域应用联邦学习技术,确保学生敏感信息本地化处理。

面向未来,本研究提出的"技术赋能-学科整合-素养提升"螺旋模型,不仅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范式,更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应用确立了人文边界。在元宇宙、脑科学等前沿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的价值引领本质,通过智能算法拓展育人边界,培养兼具跨学科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这种实践不仅是教学范式的革新,更是教育哲学的深刻重塑——让技术成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而非异化教育本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焦立涛.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2]   张鹏宇.基于KNN算法开展小学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教学[C]//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第八届APSCE计算思维与STEM教育国际会议论文集.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2024:85-86.

[3]   马童玲.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计算思维能力——以第三学段身边的算法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1):15-17.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