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呃逆就是俗称的“打嗝”。西医来讲,呃逆是反复的,不自主的膈肌、肋间肌等痉挛,伴声门突然关闭,引起气流受阻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声音,可发生在呼吸周期的任何瞬间,但以吸气峰值后产生更为典型。中医来讲,呃逆,病位在膈,病机是逆气动膈,所逆之气,多见为胃气、肝
关键词: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呃逆就是俗称的“打嗝”。西医来讲,呃逆是反复的,不自主的膈肌、肋间肌等痉挛,伴声门突然关闭,引起气流受阻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声音,可发生在呼吸周期的任何瞬间,但以吸气峰值后产生更为典型。中医来讲,呃逆,病位在膈,病机是逆气动膈,所逆之气,多见为胃气、肝气。病程短,为初病、新证、实证等阳证,并且无其他原发病变者,易治;病程长,为久病、虚证等阴证,或有其他基础疾病原发器质性病变者,较难治。

呃逆通常可由进食过快、饱餐、受到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原因引起,通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停止。对于一过性呃逆可以用冰水含咽部、按压双侧眼眶、对着纸袋呼吸等方法来缓解,对于顽固性呃逆,可采用中药治疗。下面给大家介绍四种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可用来治疗呃逆的中草药。

一、柿蒂

(一)基源鉴定与药性解析

柿蒂,始载于《别录》,为柿树科落叶乔木植物柿树的宿存花萼,即柿子的果蒂。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地,每于8~9月收集花萼,晒干,通常生用。传统炮制以净制为主,生用即可发挥降逆止呃功效,无需复杂加工,体现了中药“简、便、验”的特点。柿蒂味苦性平,专入胃经,长于降逆止呃,《本草汇言》称其为“降气止呃之专药”。与其他降胃药物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调气不伤气”:一方面作用平和,虽降逆之力显著却不燥烈峻猛,即便脾胃虚弱者也可使用,避免了如旋覆花、代赭石等药物“重坠伤正”的弊端。另一方面药性不寒不热,具备“寒热皆宜”的灵活性,可根据证情不同配伍相应药物——遇胃寒证配温里药以温中降逆,遇胃热证配清热药以清胃止呃,充分体现了中医“同药异治”的辨证用药智慧。

(二)经典配伍

生柿子有润胃降火的作用,柿蒂虽不能润,但降胃的之功更强,其最擅逆转胃气,治呃逆不止效佳。相较于其他降胃行气的药材,柿蒂的作用相对平和,不少药材止嗝的效果虽快,但是泻气之力也大,脾胃虚弱之人难以承受其力,然而柿蒂只调气不伤气,胃寒之人,搭配干姜也可使用。柿蒂之性不寒不热,可视证情不同而选配相应的药物。如属胃寒气逆者,可配丁香、生姜以温中降逆止呃,即柿蒂汤;若属胃热呃逆,亦可与芦根、竹茹等清胃药配伍同用,常用的剂量为6~10g。

(三)临床应用与现代拓展

柿蒂可用于治疗呃逆(膈肌痉挛),对各类呃逆均有良效,尤其适用于术后、饮食不当等引发的功能性呃逆,其常规用法为煎服6~10g,或取5~10g加茶叶沸水冲泡代茶饮,适合饭后嗳气、打嗝频繁者。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的齐墩果酸、熊果酸等成分可抑制膈肌异常放电、调节胃肠平滑肌蠕动,作用机制类似钙离子拮抗剂。在拓展应用方面,柿蒂配伍半夏、砂仁可治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反胃,如《滇南本草》中以柿蒂配半夏曲疗“呕吐不止”。配伍紫苏梗、砂仁则可用于妊娠恶阻,和胃止呕且不伤胎,但需注意剂量宜轻(3~6g)以防苦燥伤阴。日常保健中,柿蒂茶是简便验方,取柿蒂5~10g加绿茶3g沸水冲泡10分钟饭后饮用,可缓解暴饮暴食后的呃逆、胃胀,若为脾胃虚寒者可加生姜2片同泡,胃热者则可配竹茹5g增强清热之力。

(四)使用注意与禁忌

煎服时剂量不宜超过10g,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抑制胃肠蠕动而引发腹胀。同时,对于气血亏虚严重者,需配伍补益药同用,避免单用耗气伤正,孕妇虽无明确致畸风险,但因其苦降之性可能影响胎气,故需谨慎使用。此外,柿蒂不宜与附子、乌头等辛热燥烈药物同用,以防药性冲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二、丁香

(一)基源鉴定

丁香,又称公丁香,始载于《药性论》,因其形似钉,味香浓而得名,是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香料丁香。其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亦有栽培。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时采收,除去花梗,干燥生用,用时捣碎。丁香以个大、色棕褐、香气浓、油多者为佳。

(二)药性理论与功效机制

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本草汇言》称其“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辛温之性可温中降逆,针对胃寒引发的呃逆、呕吐、脘腹冷痛,能有效驱散中焦寒邪,降逆止呃之力显著;入肾经则可温补肾阳,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等症;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具散寒止痛之效,可缓解寒凝气滞所致的头痛、牙痛、心腹冷痛。从现代研究来看,其作用机制丰富多样:丁香油酚能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溃疡面愈合,动物实验表明,其对乙醇型胃溃疡的保护率达78%,与奥美拉唑疗效相当。挥发油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进而缓解寒凝气滞引起的腹胀、腹泻,对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这与其抑菌活性中丁香油酚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相关,还可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与传统“温肾助阳”理论相契合。

(三)临床应用经典配伍与验案

丁香在临床应用中针对不同证型展现出丰富的配伍策略与显著疗效。在胃寒呃逆呕吐的核心治疗中,对于年迈体弱、胃肾虚寒所致的呃声低弱、气不得续、手足不温等虚寒呃逆,常以丁香与人参、生姜、柿蒂配伍成丁香柿蒂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生姜温中散寒,柿蒂降逆止呃,四药补消兼施,现代临床研究显示该方对肿瘤化疗后呃逆有效率达89%,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若为胃寒饮停、呕吐清水、脘腹冷痛的胃寒呕吐,则配半夏、生姜组成丁香半夏汤,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胃止呕,丁香增强温中之力,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属寒证者。针对脾胃虚寒证,治疗呕吐泄泻、食欲不振时,将丁香与砂仁、白术、干姜研末为丁香散,热汤调服,其中砂仁化湿和中,白术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共奏温脾止泻之功。而对于寒凝血瘀之胃寒脘痛,配伍延胡索、五灵脂、橘红,延胡索活血止痛,五灵脂散瘀止血,橘红理气化痰,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属寒瘀互结者。在肾阳不足证的治疗中,针对阳痿早泄、腰膝冷痛等肾阳亏虚之症,丁香与附子、肉桂、巴戟天同用,附子、肉桂峻补元阳,巴戟天补肾益精,丁香增强温通之力以改善生殖功能。此外,丁香油外用涂擦可缓解寒湿阻滞之关节冷痛,其挥发油渗透皮肤后,通过扩张血管、抑制炎症因子发挥散寒止痛之效。

(四)药食同源

丁香既是中药又是“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日常可制成:丁香姜茶(丁香3g、生姜5片、红糖适量,沸水冲泡,治风寒感冒初起、胃寒呕吐。)丁香炖牛肉(丁香2g、牛肉500g、八角1枚,温中补虚,适合阳虚体质者冬季调理。)

二、橘皮

(一)药性理论与功效机制

橘皮,别名陈皮、广陈皮、新会皮,是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干燥,生用。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橘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快膈之功。

(二)经典方剂与临床应用

橘皮在临床应用中通过经典方剂的灵活配伍,针对不同证型展现出显著疗效。在脾胃气滞证的治疗中,《金匮要略》橘皮汤以橘皮30g配生姜30g,用于胃寒气逆所致的干呕、呃逆、手足厥冷,大剂量橘皮行气化滞,生姜温中散寒,两药协同降逆止呕,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属寒证者,实验研究表明该方煎剂可使胃平滑肌振幅增加,显著改善胃动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则由橘皮、苍术、厚朴、甘草组成,针对湿阻中焦之脘腹胀满、苔白腻,橘皮理气和中,苍术燥湿运脾,厚朴下气除满,为治疗脾胃湿滞的基础方。

对于湿痰咳嗽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以橘皮配伍半夏、茯苓、甘草,主治痰湿咳嗽之痰多胸闷、苔白腻,橘皮燥湿化痰,半夏降逆止呕,茯苓健脾渗湿,三药合用体现“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的理论。《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则以橘皮配竹茹、人参、生姜,针对胃虚有热之呃逆、呕吐,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热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寒温并用,适用于妊娠恶阻、术后呃逆属虚实夹杂者。

在呕吐呃逆证的治疗中,橘皮可随证寒热虚实灵活化裁:寒证配伍丁香、干姜,增强温中降逆之力,治疗胃寒呃逆之呃声沉缓、得热则减;热证配伍竹茹、黄连,如《温病条辨》黄连橘皮汤,治胃热呕吐之口臭烦渴、舌红苔黄;虚证则配伍党参、白术,如六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弱兼气滞之呕吐食少、气短乏力,通过补气与理气并用,达到补而不滞的疗效。整体而言,橘皮在经典方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治疗智慧,通过与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精准应对脾胃、肺系疾病中的复杂病机。

(四)炮制方法与用药禁忌

炮制要点生:生用时理气化痰之力较强,适用于湿痰咳嗽、脘腹胀满等实证。炒至微焦后燥性减弱,更宜脾胃虚弱而气滞较轻者。蜜炙后润肺作用增强,可用于肺燥咳嗽,但湿热痰盛者需忌用。其用法剂量随功效调整,一般煎服3~10g以理气调中,若治呃逆呕吐可增至15~30g(如橘皮汤),日常亦可用5~8g沸水冲泡代茶饮,缓解消化不良与轻微咳嗽。用药禁忌方面,阴虚火旺者(舌红少津、干咳无痰)禁用,以免伤阴动火,《本草汇言》明确“内有实热、阴虚燥咳者禁用”。气虚下陷者需谨慎,因其辛散之性可能加重气短、脱肛等症,需配伍黄芪、党参等补气药。孕妇虽无明确致畸风险,但因其温燥之性可能耗伤胎气,妊娠早期宜控制剂量在3~6g。

竹茹

(一)药性理论与功效机制

竹茹,始载于《别录》,为禾本科青秆竹和淡竹的秆的中间层,即去掉绿层后所刮下的纤维。产于长江流域和南部各省,四季均可采,以冬季采者为佳,鲜用,晒干生用或姜汁炒用。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胆经,《本草正》称其“善清胃热,止呕吐,除痰涎”,其因性微寒能清泻肺火,甘润之质可润燥化痰,故善清化热痰,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等症。其清胃热而降逆气之功显著,为治疗胃热呕吐、呃逆之要药,无论实热所致的口臭烦渴,还是虚热引起的胃虚有热,均能发挥和胃止呕之效;又因入胆经,可清泄胆火,从而起到除烦安神的作用,对胆火内扰导致的心烦失眠、惊悸多梦等证有良好疗效。传统炮制方法有二:一是生用,晒干后直接入药,长于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吐。二是姜汁炒,取净竹茹用姜汁拌匀,文火炒至微黄色,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多用于痰热胃虚之呕吐呃逆。现代研究表明,姜汁炮制可使竹茹中硅质纤维结构松散,增加有效成分(如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的溶出率。

(二)经典方剂与临床应用

竹茹在临床应用中通过经典方剂的巧妙配伍,针对不同脏腑的热证与痰证展现出显著疗效。在肺热痰咳证的治疗中,《医方考》清气化痰丸以竹茹配伍胆南星、瓜蒌仁、陈皮,用于肺热咳嗽所致的痰黄稠黏、胸膈痞闷,方中竹茹清泻肺热,胆南星清热化痰,瓜蒌仁润肺涤痰,陈皮理气和中,四药协同适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千金方》竹茹石膏汤则以竹茹配石膏、半夏、麦冬,针对痰热壅肺的发热烦渴、咳嗽气喘,石膏清肺胃实热,麦冬养阴润肺,竹茹增强清热化痰之力,共奏清泄肺热、润燥涤痰之功。

对于胃热呕吐证,经验方黄连竹茹汤以竹茹15g配黄连6g,专治胃热呕吐之口臭、舌红苔黄,黄连苦寒直折胃热,竹茹甘寒清降逆气。《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则以竹茹配伍橘皮、人参、生姜,针对胃虚有热之呃逆、呕吐,竹茹清胃热,橘皮理气机,人参补胃气,生姜和胃止呕,寒温并用、补清兼施,适用于妊娠恶阻、术后呃逆,体现“清热而不伤正”的配伍智慧。

在胆热烦扰证的治疗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以竹茹配半夏、陈皮、茯苓、枳实,主治胆郁痰扰引起的失眠多梦、惊悸不安,竹茹清胆火,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枳实破气消积,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效,现代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属痰热内扰者。《圣济总录》竹茹甘草汤则单取竹茹30g煎服,用于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借其甘润之性除烦安神、和中缓急,体现了单药重用在特定证候中的独特疗效。整体而言,竹茹在经典方剂中的应用紧扣“清化热痰、和胃止呕、除烦安神”的核心功效,通过与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精准应对肺、胃、胆三脏的热证与痰证,充分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结语

以上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能够治疗呃逆的中药,在呃逆初起之时,可选用其中一二以期速效,若是呃逆长时间难以缓解,或是伴有其他的不适,仍是建议大家及早就医。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