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本文探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构建,旨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前言: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等,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为此,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能力。这些要素不仅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等。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不仅要记住公式和定理,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能够解释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不同情境。数学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多种能力。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在面对新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问题中提炼规律,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则强调学生能在真实生活中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求解,对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2.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角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要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鼓励其提出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去解答。同时,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感到温暖和被接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不怕犯错,从而更愿意尝试和创新。
2.2 强化实践探究式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记忆公式和解题技巧,忽视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操作机会,例如使用教具、模拟软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验证等一系列过程来获取新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还能锻炼其面对未知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研究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直觉。
2.3 跨学科整合拓宽视野
跨学科整合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领域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促进他们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如,在物理课上讲解运动学时,可以引入速度-时间图像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函数图像的应用。数学也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历史课上探讨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让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情境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3.1运用微课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微课因时间短、内容精,深受学生欢迎,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从而能较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效率[2]。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有效激发课堂氛围。以沪教版初中数学《图形的运动》为例,这一章节涉及平移、旋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基本变换,概念较为抽象,传统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直观理解。而微课通过生动具体的动画演示,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什么是平移?”“你能举出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吗?”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微课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的魅力,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在课堂授课,发挥其视觉化教学优势助力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辅助讲解。如在介绍轴对称时,通过动画展示物体沿直线翻转前后的位置变化;在讲解旋转时,用动画演示图形绕某一点的转动过程。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反复回看,直到完全掌握。微课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还利微课帮助学生课后巩固。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与微课相关的任务,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视频,发现某一种图形运动的特点。这种任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微课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进度进行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微课模式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数学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面对数学中对学生思维想象力要求较高内容时,创设具体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沪教版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可以引入现实问题,从生活场景出发。在正式讲解勾股定理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来作为情境导入。如:“假设你正在建造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花园,其中两条边长分别是3米和4米,那么你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围住第三条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故事让数学充满趣味。教师可以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故事不仅有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索的魅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理论讲解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验。每组准备不同尺寸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比如用纸板或木棍制作),测量三边长度,计算两边平方之和是否等于斜边平方。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勾股定理的真实性,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设疑启发,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逻辑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公式和定理,更要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3]。
以沪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为例,在讲解《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两个变量的乘积保持不变时,它们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样的问题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并尝试寻找答案。紧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假设我们有一个水桶,以固定的速度向里面加水,那么水位上升的速度与水桶的底面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进行个人探究,提供一些具体例子(比如不同大小的容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如“我认为随着容器底面积增大,水位上升速度会变慢”,进而锻炼学生数据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也促进其辑思维发展。当学生完成实验并得出初步结论后,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发现进行讲解,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减少,但两者的乘积始终保持为常数。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实例来说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双曲线),以及它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当总价一定时,数量与单价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通过设疑启发,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束语:构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教师要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女报, 2024(7):0100-0102.
[2] 周岚.以"知"育"智"——浅析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9):87-89.
[3] 潘峰玲.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 2024(16):67-69.
第一作者简介
樊长幸(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上海市 200093)
樊长幸(1991.5),男, 汉族, 河南省驻马店人, 硕士研究生
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
教材版本:沪教版
第二作者简介
吴小宝(上海市江浦实验 ,上海市 200093)
吴小宝(1987.8),男, 汉族, 江苏南通人, 硕士研究生
高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
教材版本:沪教版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