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症状群管理当中所呈现出的临床效果。方法:自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里,选取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确切为 40 例。对于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护理;而观察组呢,则在这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之上,额外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该干预周期设定为 3 个月。之后,对两组在干预前后的症状群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即 KDQOL - SF)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在完成干预之后,观察组的症状群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其 KDQOL - SF 生活质量评分却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护理满意度达到了 95.0%,相比之下,高于对照组的 77.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症状群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值得在临床实践当中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症状群管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慢性肾衰竭属进展性不可逆肾功能减退病症,患者多伴疲乏、恶心、水肿、失眠等症状,呈多维度并存且相互影响的“症状群”特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治疗依从性[1-3]。当前临床护理以西医规范化管理为主,虽能缓解部分症状,但对复杂症状群综合调控效果有限。中医护理注重辨证施护,结合饮食、情志、穴位等干预方式,可从整体层面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4-6]。近年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逐步推广,然慢性肾衰竭症状群管理领域临床研究仍显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我院收治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 - 72岁,平均(57.85±8.46)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 - 73岁,平均(58.12±8.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衰竭临床诊断,病程超3个月;(2)非透析阶段,肾小球滤过率(GFR)15~59 mL/min/1.73m²;(3)有基本沟通与评估能力;(4)知情自愿参与研究;(5)临床资料完备。
排除标准:(1)伴严重心、脑、肝病症;(2)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3)正透析或短期内拟开始透析;(4)合并恶性肿瘤、感染等急危重症;(5)中途退出或失访。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护理,含基础护理、饮食指导、药物管理、心理疏导与定期体征监测。观察组于对照组之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1)辨证施护,依中医原则针对肾虚水泛、脾肾阳虚、湿热下注等证型定制护理方案;(2)中药泡足,每晚以附子10g、艾叶10g、桂枝10g、川芎10g配方泡足20分钟,持续3个月;(3)耳穴压豆,选肾、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每侧3日更换;(4)情志调护,借音乐疗法、冥想训练稳情绪提睡眠;(5)饮食调养,据中医食疗指导摄入优质蛋白,避生冷湿腻,配合低磷低钠饮食[10-12]。干预周期3个月,护理人员统一培训且每周随访,保障措施落实。
1.3 观察指标
症状群评分:以慢性肾衰竭症状群评分表测评,含疲劳、失眠、食欲缺乏、恶心、水肿等10项常见症状,采用5级评分,分值高则症状重,运用肾病专属生活质量量表KDQOL-SF评估生活质量,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多维度综合打分。借助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满意度,问卷涉及护理态度、专业性、健康宣教、响应及时性,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档,依(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算满意度,干预前及3个月后,由统一培训专人测评登记各指标,保障测评一致客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做数据处理工作,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呈现,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形式呈现,组间比较采用的是χ²检验;若数据未达到正态分布要求,采用秩和检验办法,以P<0.05来判定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症状群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实施后,观察组多项指标明显改善,疗效明显超越对照组,详细数据可查看表1。
表1:我院两组慢性肾衰竭患者干预前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x̄±s)
类别/组别 | 例数 | 体质量(kg) | 收缩压SBP(mmHg) | 舒张压DBP(mmHg) | Hb(g/L) | ALB(g/L) | 血磷(mmol/L) | 血钾(mmol/L) | GFR(mL/min) |
观察组 | 40 | 61.2±6.1 | 131.4±12.7 | 79.5±9.3 | 112.6±10.4 | 38.2±3.7 | 1.52±0.29 | 4.61±0.42 | 42.3±6.8 |
对照组 | 40 | 60.5±6.3 | 138.9±13.2 | 84.7±10.1 | 106.3±11.1 | 35.7±3.9 | 1.83±0.35 | 5.02±0.47 | 36.1±7.2 |
t值 | 0.500 | 2.636 | 2.347 | 2.612 | 3.020 | 4.111 | 4.020 | 3.955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1 | <0.01 | <0.01 | <0.01 |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多类复杂症状群,一旦管理欠妥,病情极易恶化,生活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我院研究数据表明,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症状群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充分证实该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医辨证施护、中药泡足、耳穴压豆、情志疏导与个体化食疗多管齐下,有效缓解患者水肿、疲劳、恶心、失眠等不适症状,大幅提升其整体舒适感,通过全面调节情志、饮食及体质状态,观察组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得到有效维持,肾功能指标(如Scr、BUN、GFR)较对照组实现显著改善。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逐步升高,直观反映其营养状况持续向好,护理满意度也大幅提升,这充分体现该模式在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等方面成果斐然,中西医结合护理不仅在缓解慢性肾衰竭症状上效果显著,还能切实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提升,基于此,我院建议将该护理模式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护理领域,使其成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全程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持续为患者病情控制与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
参考文献
[1]刘霄,李红兵,熊飞,等.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并发医院感染外周血miR-155、miR-141、IL-22和IL-17变化[J/OL].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5,(13):1948-1953[2025-05-26].
[2]吴振华,孙乔,王欣冉,等.基于mTOR/HIF-1α信号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泄浊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糖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成药,2025,47(05):1629-1634.
[3]张康,唐珑,沈存,等.慢性持续期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2(05):1052-1059.
[4]张慧莹,韩惜惜,忽诗雅,等.祛风通络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25,43(05):57-60.
[5]陆梅.温肾泄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5,15(14):82-86.
[6]黄雯静,吴俊荣.耳穴压豆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抑郁状态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5,33(09):54-57.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