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聚焦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详细剖析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流程以及影响工作质量的多方面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质量的措施,旨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检测机构检验工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检测机构;食品检验;质量管理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检测机构在食品检验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影响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因素,如何提升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对于完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概述
1.1 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技术支撑,重要性显著。它能精准检测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有害物质,拦截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其检验结果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增强监管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还能助力食品生产企业把控产品质量,提升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1]。
1.2 食品检验工作流程
1.2.1 样品采集与接收
样品采集是食品检验工作的起始环节,采集的样品需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被检测食品的整体质量状况。在采集过程中,要根据食品的种类、来源、生产批次等因素,合理选择采样方法和采样数量。例如,对于批量生产的食品,需按照一定的比例从不同的包装单元中抽取样品;对于散装食品,则要在不同部位进行采样。样品采集完成后,需及时送往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在接收样品时,要严格核对样品的信息,包括样品名称、数量、采样日期、采样地点、生产厂家等,确保样品信息准确无误,并做好样品的登记和保存工作,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
1.2.2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食品检验的关键环节。它旨在把样品处理成便于仪器分析的状态,去除干扰物质,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灵敏度。由于食品种类和检测项目不同,前处理方法多样,像消解、萃取、浓缩、净化等较为常见。比如,检测食品重金属含量常用消解,破坏有机物以释放重金属离子;检测农药残留则依靠萃取来提取农药。操作规范与否对检测结果影响极大,检验人员务必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才能确保检测结果可靠[2]。
1.2.3 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检验是食品检验的核心。检验人员依据检测项目需求,挑选适配的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对样品展开检测。当下,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多用来测定蛋白质、脂肪等食品常规成分;仪器分析法凭借灵敏度高、准确且快速的优势,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与营养成分,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添加剂、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测农药残留;微生物分析法主要针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检测。检验时,人员必须严格把控实验条件,保障仪器正常运转,按标准操作,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1.2.4 数据记录与结果判定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数据记录应包括实验日期、实验人员、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验数据等内容。数据记录要规范、清晰,不得随意涂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检测结果判定是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判断食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在结果判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判定,不得主观臆断。如果检测结果超出标准限值,需进行复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3]。
二、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员因素
2.1.1 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食品检验人员专业素养欠缺。他们未接受系统培训,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检验方法理解不深,实际操作易出错。像不熟悉新食品安全标准,会使检测项目和判定依据失准;操作新仪器设备不熟练,影响检测结果。而且,食品行业发展快,新食品品种和添加剂不断出现,检验人员若不及时更新知识,便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检验工作,难以保障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2 责任心不强
一些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对待检验工作不够认真严谨。在样品采集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数量采样,导致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随意简化操作步骤,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在数据记录和报告编制过程中,粗心大意,出现数据记录错误、报告信息不完整等问题。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2.2 设备因素
2.2.1 设备老化与故障
部分检测机构存在仪器设备老化与故障问题。长期使用的设备老化严重,性能和精度下滑,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以老旧色谱仪为例,其分离效果变差、检测灵敏度降低,出现峰形拖尾、检测限升高等情况,难以精准检测食品目标物质。而且,设备若缺乏及时维护保养,易发生故障。这不仅会延误检测工作,还可能致使检测数据丢失,需重新检测,徒增检验成本,延长检测时间,对食品检验工作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2.2 设备选型不当
在采购仪器设备时,部分检测机构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检测项目的特点,选择的设备不适合实际工作。例如,购买的仪器设备检测范围过窄,无法满足一些特殊食品或新检测项目的需求;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过低,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还容易引入人为误差。设备选型不当会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影响食品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3 技术因素
2.3.1 检验方法落后
部分检测机构依旧沿用传统食品检验方法,虽有一定可靠性,但存在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操作复杂等弊端。如今,生物传感器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它们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更契合现代食品检验需求。若检测机构不及时引入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在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上就会落后,进而影响食品检验工作质量,降低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3.2 新技术应用不足
部分检测机构虽引入新检验技术,却存在应用不足的情况。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掌握不熟练、经验欠缺,使得新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像操作新型仪器设备时,因参数设置不当、检测条件未优化,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而且,新技术在应用中还面临与现有体系不兼容、数据处理分析困难等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限制食品检验工作的发展。
2.4 环境因素
2.4.1 实验室环境条件不佳
实验室环境条件对食品检验质量影响重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若不达标,会干扰仪器设备性能与稳定性,进而影响检测准确性。比如微生物培养、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这类对温湿度要求高的实验,温湿度控制不好,微生物生长就会异常,仪器基线也会漂移,降低检测结果可靠性。而且,实验室清洁卫生差易污染样品,同样会使检测结果失准。
2.4.2 外部环境干扰
检测机构周边的外部环境也可能对食品检验工作产生干扰。例如,实验室附近如果存在工厂、交通要道等污染源,可能会导致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灰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能会通过通风系统进入实验室,污染样品和仪器设备,影响检测结果。此外,周边环境的噪声、振动等也可能对一些高精度仪器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导致仪器测量误差增大。
三、提升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人员管理
3.1.1 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检测机构应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食品检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鼓励检验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行业培训会议,及时了解食品检验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内部考核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检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4]。
3.1.2 增强人员责任心
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
3.2 优化设备管理
3.2.1 合理选型与更新设备
在采购仪器设备时,检测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根据自身的检测需求、检测项目特点以及发展规划,选择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用性强的仪器设备。同时,要考虑设备的性价比和售后服务,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对于老化严重、性能无法满足检测要求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5]。
3.2.2 加强设备维护与校准
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维护保养的时间、内容、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同时,按照规定的周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校准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物质和标准器具,并严格按照校准规程进行操作。
3.3 强化技术创新
3.3.1 引进与应用新技术
检测机构应密切关注食品检验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和应用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引进新技术时,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验证,确保新技术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使检验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3.3.2 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
鼓励检验人员开展技术研发工作,针对食品检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检测机构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食品检验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通过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提高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4 改善环境条件
3.4.1 优化实验室环境
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管理,配备必要的环境控制设备,如空调、除湿机、空气净化装置等,确保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防止样品污染。同时,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将不同功能区域进行有效划分,避免相互干扰。
3.4.2 减少外部环境干扰
检测机构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周边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避免在污染源附近建设实验室。对于已经建成的实验室,如果周边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安装隔音、隔振设施,加强通风系统的过滤效果等,减少外部环境对检验工作的影响。
四、结论
食品检验对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检测机构的检验工作质量受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管理等因素影响。提升其质量需多管齐下,加强人员管理、优化设备管理、强化技术创新、改善环境条件并完善管理体系,解决现存问题。提高食品检验质量,利于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和推动食品行业发展。未来,检测机构应紧跟食品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综合实力,满足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许筱莉.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问题优化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 2024(21): 36-39.
[2]赵仁来,罗东玲,梁栋,等. 提高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 2024(19): 1-3.
[3]陶丽娟.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 2024(10): 44-46.
[4]陈静毅.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J].大众标准化, 2024(03): 178-180.
[5]王鹏.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中外食品工业, 2024(02): 69-71.
作者简介:姓名:邓迪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95.10 民族:汉
籍贯:湖北孝感 职务/职称:工程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