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与风险评估‌

‌黄海霞

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摘要:本文聚焦工业区土壤污染问题,阐述了污染监测方法与风险评估相关内容。监测方法包括污染识别(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依多因素科学布点、规范采样)、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专业实验室分析、结合多因素解读结果)。风险评估涵盖框架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聚焦工业区土壤污染问题,阐述了污染监测方法与风险评估相关内容。监测方法包括污染识别(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依多因素科学布点、规范采样)、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专业实验室分析、结合多因素解读结果)。风险评估涵盖框架构建(危害、暴露评估及风险表征)与方法选择(定性与定量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方法有效性,识别污染物并评估风险,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强调加强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关键词‌: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方法;风险评估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周边土壤环境带来了潜在威胁。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状况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稳定,更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工业区由于聚集了大量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废水渗漏、废渣堆放等行为,极易导致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侵袭,引发土壤污染问题。准确掌握工业区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其潜在风险,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与风险评估技术,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关键环节。

‌一、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一)污染识别

污染识别是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的基石,为后续工作提供关键线索。资料收集工作需细致入微,涵盖地块的历史变迁、土地使用现状与规划、企业产品信息等多方面。这要求调查人员不仅要收集官方文档,还需深入企业,了解其生产流程、原材料及废弃物处理情况。现场踏勘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实地考察潜在污染源,如化学品仓库、废水处理设施及废弃物堆放区,同时留意地表水体的异常变化[1]。人员访谈则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地块使用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当地居民、企业员工的深入访谈,可揭示未被文档记录的历史污染事件或操作不当行为。这些信息的综合,为污染识别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二)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

科学的点位布设是确保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关键。在污染识别的基础上,需综合考虑地块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潜在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迁移特性,合理设计监测点位。专业判断与系统随机布点的结合,既保证了点位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又确保了数据的广泛代表性。在采样过程中,操作规范至关重要,从采样工具的选择、采样深度的确定到样品的封装与标识,每一步都需严格遵守标准流程,以防样品污染或信息丢失。对于重点监管企业和疑似污染区域,加密采样点位和增加采样深度,有助于捕捉细微的污染差异,为污染源的精确定位提供有力支持。

(三)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样品分析是监测工作的核心环节,其结果直接决定了我们对污染状况的认知。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实验室,借助高精度的分析仪器,对潜在污染物进行全面筛查。分析项目不仅限于常见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还应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和历史用途,灵活调整分析方案,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污染源。数据分析时,运用统计软件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识别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分布,还能揭示其超标情况和变化趋势[2]。同时,结合地块的历史用途、周边环境及潜在受体特征,对监测结果进行深度解读,为风险评估和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业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框架

工业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在污染识别的基础上,危害评估环节深入剖析污染物的毒性特征和生态效应,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还要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暴露评估则进一步考虑了污染物从源头到受体的迁移途径,以及受体(如人类、动植物)的特征和暴露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污染物对受体可能产生的危害。风险表征作为评估框架的终点,将危害评估与暴露评估的结果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模型,综合得出地块土壤污染的风险等级,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关键依据[3]。这一框架的四个步骤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工业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完整体系。

(二)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性评估方法凭借其灵活性和直观性,在风险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依赖于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地块特点,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客观性和精确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引入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污染物浓度、毒性特征、暴露途径等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具体、精确的风险值。定量评估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为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依据[4]。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注重评估结果的验证和修正,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为了深入探讨工业区土壤污染问题,并验证所提出的监测方法与风险评估框架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进行案例研究。该工业区地理位置优越,但长期的工业生产活动已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研究初期,我们首先对工业区进行了全面的现场踏勘。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详细记录了工业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以及企业分布情况。此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了工业区内的历史遗迹和潜在污染源,如废弃的工业设施、化学品仓库和废水排放口等。这些信息为后续的样品采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我们科学布设了监测点位,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了土壤样品。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后,我们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测。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准确识别出了地块内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过去的工业生产活动,如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等。识别出主要污染物后,我们采用了定量评估方法对该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进行了深入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综合考虑了污染物浓度、毒性特征、暴露途径以及受体特征等多个因素,最终得出了风险等级分布图。该图清晰地展示了工业区内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了直观的依据。结合地块的历史用途、周边环境及潜在受体特征,我们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综合讨论。我们发现,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过去的重工业生产区域,这些区域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且存在长期暴露的风险。而低风险区域则多为绿地和居民区,土壤污染相对较轻。

针对这一发现,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对于高风险区域,我们建议加强监测与治理力度,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等方法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同时,应严格控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对于低风险区域,我们则建议加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防止新的污染源出现。此外,我们还建议工业区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居民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区土壤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任务,对于守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谨的污染识别、科学的点位布设与采样、精准的样品分析以及全面的风险评估,能够精准洞察工业区土壤污染的现状与潜在风险,为后续的治理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每个环节的重要性,严格遵循操作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案例分析所揭示的问题与提出的管控措施,为其他类似工业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未来,还需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提高工业区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让工业区在可持续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潘想娣. 土壤污染监测精准化采样与数据分析策略研究[J]. 生态与资源, 2024, (11): 68-70.[2]雷英杰. 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是未来方向[J]. 环境经济, 2024, (22): 22-25.[3]陈裕泽. 石化工业区土壤有机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J].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24, 30 (05): 25-28+8-9.[4]薛佳豪, 陈晓明, 唐运来, 周君. 四川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来源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1-7.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