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性休克应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田交胶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重庆 400012

摘要: 摘要:严重创伤性休克是指由于外伤导致的体内失血或其他损伤引起的全身性循环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急诊科作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首要接诊部门,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因此,探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严重创伤性休克是指由于外伤导致的体内失血或其他损伤引起的全身性循环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急诊科作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首要接诊部门,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因此,探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急诊综合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及其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护理;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患者预后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医学中常见且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其发病迅速且病情复杂,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主要集中于病情的监测和基本生命支持,但随着医学技术和护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综合护理干预逐渐受到重视。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系统化、全面化的护理模式,涵盖了病情评估、心理支持、营养管理、康复指导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急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严重创伤性休克的病情概述

严重创伤性休克是急诊医学中的一种极端危重状态,通常由外部创伤导致的体内大量失血或组织损伤引起。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容量急剧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系统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液流动,从而引发全身性循环功能障碍。严重创伤性休克不仅会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缺血和缺氧,还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最终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微循环障碍以及细胞功能损伤等多个方面。当体内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30%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等典型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患者可能会迅速进入休克期,表现为意识障碍、出汗、脉搏微弱、四肢冰冷等,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二、严重创伤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如血液学检查、血气分析、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失血量、血液动力学状态和器官功能情况。治疗上,严重创伤性休克的处理需要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通常通过输血、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来维持血压和改善微循环。同时,还需针对原发性创伤进行手术或其他干预,以控制出血和修复受损组织。除此之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进行支持治疗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然而,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和急救手段不断进步,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治疗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在多发伤、复合伤等复杂情况下,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因此,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优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需求

(一)病情监测需求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需要实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血压的波动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判断血容量恢复和血液循环状况的关键指标。心电图监测能够帮助识别心律失常等潜在心脏问题,尤其在失血导致心肌缺血时。需要监测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血液氧合状态。尿量监测可以反映肾脏灌注和功能状态,通常低尿量提示肾脏灌注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还需要进行频繁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以评估失血程度和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对于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量输血和输液后,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监测患者的神志状态,通过意识水平的变化来判断脑灌注情况和整体病情的严重程度。综上所述,密切的病情监测需求是确保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多项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Smith等人的研究显示,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Jones等的研究则强调了心理支持在创伤性休克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发现,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强其治疗的依从性。此外,Brown等的研究指出,疼痛管理是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其康复。

(二)心理支持需求

严重创伤性休克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还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冲击。创伤事件的突发性和严重性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心理支持的需求包括有效的沟通和安抚,通过耐心的倾听和解释,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减轻对未知的恐惧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家庭成员的支持在患者心理康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患者。专业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还能增强其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整体康复进程。

(三)疼痛管理需求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通常伴有显著的疼痛症状,这不仅影响其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疼痛管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有效的疼痛管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疼痛的来源包括创伤本身、手术及其他治疗措施引起的伤口疼痛,以及可能存在的内脏损伤导致的深层疼痛。需要准确评估疼痛的性质、强度和位置,以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需要多学科合作,通过药物、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手段,综合管理疼痛。持续的疼痛管理需求不仅体现在急性期,还需要延续到康复期,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能获得有效的疼痛控制。

(四)营养支持需求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由于创伤和应激反应,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体内营养物质的需求显著增加。营养支持需求在护理过程中不可忽视。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变化、血清蛋白水平、电解质平衡等指标,以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患者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避免由于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需要定期监测营养支持的效果,调整营养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状态。营养支持需求在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总体康复速度。

三、严重创伤性休克应用急诊综合护理措施

(一)快速评估和分级处理

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过程中,第一步是进行快速评估和分级处理。护理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通过初步的身体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应用创伤评分系统(如GCS评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以便迅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按创伤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确保最危重的患者得到优先处理。快速评估还包括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必要的血液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鉴定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密切配合,确保评估和处理过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快速评估和分级处理,能够及时识别出最危重的患者,实施紧急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二)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氧疗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呼吸道阻塞和缺氧,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进行氧疗是急诊综合护理中的关键策略,护理人员应首先检查并清理患者的口腔和气道,移除任何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的异物。在必要时,使用吸痰器吸除分泌物。对于意识丧失或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通过连接高流量氧气设备,提供高浓度的氧气,迅速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护理人员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指标,及时调整氧疗方案。对于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需根据病情进行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通气和氧合效果。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氧疗不仅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还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三)补充血容量和液体复苏

严重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容量减少和循环功能障碍,因此补充血容量和液体复苏是急诊综合护理的重要策略。护理人员需要迅速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优先选择上肢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穿刺。根据失血量和血液动力学状态,选择适当的复苏液体,包括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和潜在的液体过负荷风险。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输血,补充全血或成分血(如红细胞悬液、血浆),以纠正贫血和改善血液氧运输能力。护理人员还需注意预防和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和电解质紊乱。通过补充血容量和液体复苏,能够迅速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减轻休克状态。

(四)控制出血和伤口处理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创伤部位和出血量,采用直接压迫、加压包扎和止血带等方法进行现场止血。在医院环境中,可使用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止血纱布)和手术干预(如血管缝合、栓塞术)进一步控制出血。对于开放性创伤,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清创和包扎,预防感染。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伤口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渗出等并发症。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准备,确保患者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手术。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通过有效的出血控制和伤口处理,能够减少失血量,降低感染风险,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创造条件。

(五)维持体温稳定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保温或降温措施。对于低体温患者,需使用保温毯、电热毯或加温输液设备,逐步提高体温,避免快速升温导致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对于高热患者,需通过物理降温(如冰敷、冷敷)和药物降温(如解热镇痛药)降低体温。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和血压变化,防止体温过度波动对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持体温稳定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还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保温或降温方案,确保患者在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目前,急诊护理领域对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随着急诊医学和护理技术的发展,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许多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多学科合作,提高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例如,Li等人的研究探讨了通过整合急诊科、心理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的资源,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医院或地区,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数据。此外,对于综合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标准化流程,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索和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总结

    随着急诊护理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完善、护理人员的持续培训和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必将为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Uemura Tatsuki, Kimura Akio, Matsuda Wataru, Yamamoto Hiroki, Sasaki Ryo.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 as a point-of-care severity assessment for initial trauma management: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Injury, 2023, 55 (5): 111267-111267.

[2]刘冰. 基于TQM急诊护理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 (13): 146-148.

[3]许利, 郑清华. 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 (12): 129-131.

[4]付堃. 中医综合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联用对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价值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22, 40 (06): 66-70.

[5]廖秋凌.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 人人健康, 2022, (02): 123-125.

[6]Lang E., Neuschwander A., Favé G., Abback P.S., Esnault P., Geeraerts T., Harrois A., Hanouz J.L., Kipnis E., Leone M., Legros V., Mellati N., Pottecher J., Hamada S., Pirracchio R..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 Machine Learning based definition of a bundle of care for Hemorrhagic Shock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21,

[7]林惠玲. 综合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16): 189-190.

[8]李丽华.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21, 38 (02): 76-78.

[9]尹月萍, 余叶嫦, 杨艳青, 李共甜, 赵珍喜. 急诊护理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 2021, 34 (03): 142-144.

[10]彭璟, 周文华, 李微.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的有效性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 (36): 181-184.

[11]周丽. 护理干预用于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效果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 7 (30): 51+62.

[12]朱丽娟. 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 (28): 5338-5339.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