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路径与反思

潘艳玲

百色市田阳区实验中学533600

摘要: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里“教学评一致性”这一关键议题,深入剖析其在以诗歌为主的单元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从精准锚定目标、创新设计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策略,并紧密结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实例展开论证。同时,对实施过程进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里教学评一致性这一关键议题,深入剖析其在以诗歌为主的单元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从精准锚定目标、创新设计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策略,并紧密结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实例展开论证。同时,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旨在为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系统规划,而“教学评一致性”无疑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它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相互适配、协同推进。在初中语文以诗歌为主的单元教学场景中,达成“教学评一致性”能够引领学生深度领会诗歌内涵,提升其审美情趣与文化涵养,对于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非凡。

一、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路径

(一)立足课程标准与学情,精确厘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度钻研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的特质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清晰、明确且可衡量的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该单元收录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等经典诗作。从课程标准来看,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中深层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我爱这土地》中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能够模仿本单元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展现自己对生活、对家国的独特感悟;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目标既基于课程标准,又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打造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引,为实现学生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表达诗歌内涵的目标,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背景,通过视频、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互评,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此外,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创作分享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以及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这些与目标高度契合的教学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还促进了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先采用诵读法,教师富有激情地范读,读出词句的磅礴气势,引导学生跟读、自读,感受词的韵律与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豪迈情感。随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精妙的意象描写,分析其如何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探究《我爱这土地》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历史画面,播放充满悲愤情感的音乐,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更深刻地理解诗人为何“眼里常含泪水”,进而激发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深入思考。

(三)依循教学目标,推行多元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其中评价方式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内容涉及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以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在诗歌朗读环节,教师评价学生的读音准确性、节奏把握以及情感表达,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如指出学生在朗读《沁园春・雪》时,哪些词句的语调处理不够到位,应如何改进以凸显磅礴气势。学生自评时,引导其思考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抒发效果,对自身的表现进行打分和总结。互评环节则让学生相互聆听,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提升朗读技巧。在诗歌意象分析的小组合作探究后,教师评价小组讨论的深度与成果,观察学生是否准确理解意象背后的深意,如在分析《我爱这土地》的意象时,能否领悟到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学生互评时,评价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度以及观点的独特性。而在诗歌创作评价中,从主题立意、写作手法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学生自评时反思自己的创作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效模仿了单元诗歌的写作手法,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作品给出建设性的评价与建议,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成长,真正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

(四)善用教学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进程

初中语文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推进过程中,肩负着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重任,务必及时收集并深度分析教学评价结果。这一环节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窗口,更是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石。教师通过对教学评价结果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够精准洞察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水平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当教学评价显示学生对诗歌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情感的深度把握时,教师可以整合更多教学资源,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前,教师可以收集更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以及影像记录,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深入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艾青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恨。若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在诗歌语言运用能力上有所欠缺,教师可拓展教学内容,引入古代经典诗词进行对比赏析,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对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两首词在语言风格、用词精妙之处的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不同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若学生在诗歌朗读的情感表达上较为平淡,教师可邀请专业朗诵者走进课堂,现场示范朗诵,或者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在实践中强化朗读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全方位优化教学进程,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创设情境,推动“教学评一致性”落地生根

创设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促使教学活动与评价在情境中自然融合,增强教学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在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四周悬挂展现战争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播放枪炮声、飞机轰鸣声等音效,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战争氛围。学生们分别扮演记者、民众、诗人艾青等角色,开展一场“战时诗会”。在诗会中,学生们通过模拟采访、讲述亲身经历等方式,展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从而深刻体会诗人艾青在创作《我爱这土地》时内心的悲痛与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是否能通过语言和行为展现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以及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互评时,着重关注彼此在情境中的融入程度、对角色的诠释是否到位,以及对诗歌主题的表达是否清晰,如评价扮演诗人艾青的学生能否准确阐述诗歌中“土地”“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否将诗歌的悲愤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种情境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还在评价中不断强化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了教学评的深度融合。

(六)开展拓展延伸活动,深化“教学评一致性”

在完成单元基本教学内容后,教师要开展拓展延伸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教学评一致性”。

例如,在完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文化节”活动,活动涵盖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展览、诗歌文化讲座等多个项目。其中,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自选本单元或课外的诗歌进行朗诵,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评委团,依据朗诵的技巧、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等方面进行细致评价,这与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和理解诗歌情感的目标高度契合;在诗歌创作展览中,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精心展示,其他同学可以在展览区留言评价,评价内容涉及诗歌的主题、意象运用、语言表达等,这一活动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与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目标一致。通过诗歌文化讲座,邀请专家深入介绍诗歌的发展历程、不同流派的特点等知识,拓宽学生的诗歌文化视野,讲座结束后,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深化了单元教学中对诗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七)强化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评一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在诗歌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情境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洞察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通过设计相关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以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为例,在学习完诗歌的意象运用后,教师可以设计“诗歌意象与散文写作”的拓展活动,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意象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作用,然后展示一些经典散文片段,让学生找出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接着,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意象运用技巧,创作一篇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散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从意象的选取是否恰当、是否能准确表达情感和主题、与散文整体风格的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一位学生在散文中以“校园里的老槐树”作为意象,象征着校园生活的宁静与回忆,通过描写老槐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抒发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教师肯定了该学生对意象的巧妙运用,同时指出在描写老槐树与校园生活的关联时,可以更加具体生动,使意象与情感表达更加紧密。

二、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反思

在初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反思与改进之处。

首先,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有时过于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融合不够深入。例如,在部分诗歌教学中,过于强调诗歌意象的分析和表现手法的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学习能力,以及如何真正从诗歌中获得情感共鸣和文化熏陶的关注不足。未来教学应更注重核心素养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全面、科学。

其次,教学评价环节,虽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但评价的及时性和反馈的有效性有待提高。有时因教学时间紧张,对学生的评价未能及时进行,导致学生难以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影响后续学习。同时,反馈内容有时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依据反馈进行有效改进。因此,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障评价的及时性,并加强对评价反馈内容的研究,提高反馈质量,使评价切实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最后,教学活动设计方面,虽注重多样化,但部分活动难度把控不够精准,出现活动难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影响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今后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实际水平,依据学情合理调整活动难度,使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提升能力。

结束语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对提升诗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实施多元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强化知识迁移以及借助信息技术等一系列路径,能有效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在诗歌单元教学中的落地。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评价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及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实践中,还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使“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徐超.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2(30):138-140.

[2]王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4(12):4-7.

[3]贺雨桐 徐文彬 潘禹辰.语文单元教学评价的实施[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7.

[4]罗佳.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策略[J].读写算,2023(12):134-136.

[5]邓怡红.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整体教学设计[J].语文新读写,2024(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