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引领一场科技领域的深刻变革,不仅能拓宽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更在医疗健康、药物研发、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开辟全新的发展途径。人工智能凭借卓越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生物技术领域增添活力,更加速生物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从医疗健康领域的个性化精准医疗,到药物研发中的筛选与优化,再到农业生产中的管理,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逐渐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融合;影响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与决策过程,推动科技的进步。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从概念的萌芽到技术的应用,历经了多个阶段,如,初创期的热情探索与后续面对挑战的冷静反思,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化,利用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人工智能能高效处理庞大的生物数据集,为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优化,提升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让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不仅让人工智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还可以高效识别图像与视频中的复杂内容,为智能化应用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意产业等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能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并丰富内容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中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市场规模在近年来实现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47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41.0%,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至10457亿元,占全球比重将达到20.9%。另外,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2024年第一季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布数量更是达到478个,并充分展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力和潜能。
而从应用场景来看,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通过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分析等工作,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性;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风险评估、投资决策和反欺诈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教育领域,智能学习机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等方式,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在交通和物流领域,人工智能实现了智能调度与路径规划等功能,为城市交通和物流运输带来便捷。
二、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趋势
(一)在药物研发中的融合
在药物研发领域,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引领着药物研发的革命性变革。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能从大量的生物数据中准确挖掘出潜在的药物靶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靶点发现的效率与准确性。而在药物设计与筛选阶段,人工智能算法能根据靶点的特性,迅速虚拟设计出众多化合物,并通过模拟预测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高效筛选出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候选药物,缩短传统药物研发中漫长的筛选周期。另外,人工智能在临床试验中的优化,通过对患者数据的分析,能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从而合理规划试验方案,提高试验的成功率和效率,进一步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二)在基因编辑中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基因编辑工具的设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基因序列和编辑工具结构的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编辑工具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其靶向性和编辑效率。与此同时,在基因编辑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实现对编辑过程的准确控制与实时监测,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反馈编辑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确保基因编辑的安全性。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能对基因编辑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提前发现并解决可能解决脱靶效应等问题,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作物改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在生物信息分析中的融合
在生物信息分析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掀起一场革命性的浪潮。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测序数据和蛋白质结构数据等大量生物数据的涌现,为科学研究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然而,面对这些数据,如何高效地整合与深度挖掘其背后的生物信息和规律,成为生物信息分析领域有待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这一难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准确整合并分析这些大量生物数据,从而揭示出隐藏于数据背后的生物信息和规律。通过构建生物网络与通路的精细模型,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模拟与预测,来更透彻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和生理过程,为生物学研究开辟新的视野和思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应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将个体的基因信息与生理数据融合,实现个性化的生物信息分析,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评估、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建议。
三、未来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影响
(一)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随着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药物研发的过程正经历着变革。在传统模式下,药物研发往往耗时数年,且成本高昂,从靶点的初步探索到候选药物的筛选,再到最终的临床试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这一过程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充分挖掘大量的生物数据,如,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结构信息等,人工智能能准确预测与疾病发展相关的药物靶点,从而大大缩短靶点发现的时间。在药物设计阶段,人工智能算法能根据靶点的特性,快速虚拟构建出众多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显著提升药物筛选的效率。另外,在临床试验阶段,人工智能通过对患者数据的分析,能优化试验设计,准确定位适宜的患者群体,提高试验的成功率,加速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步伐,让创新疗法更快地惠及广大患者。
(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的面貌,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在疾病诊断领域,人工智能能综合分析医学影像、病理切片、临床检验数据等信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X光、CT等医学影像进行解析,能准确识别早期微小病变,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在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人工智能能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生理特征、疾病史等个性化数据,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与此同时,智能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如,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等,能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另外,人工智能还通过对医疗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和规律,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推动生物制造与工业变革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为化工、材料、能源等多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生物制造是一种创新的制造技术,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生产原料,通过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等技术,能实现目标产物的规模化生产,更展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而当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工具融入生物制造领域以后,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生物制造的智能化水平。而在生物制造过程中,智能传感、在线分析、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和优化提供支持,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实现绿色生产目标。另外,人工智能在生物催化剂和生物转化路径的设计上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利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能预测并优化生物催化反应的条件,开发出更高效、环保的生物催化剂和转化途径,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传统的科研方式,主要依赖于繁琐的实验操作和复杂的理论分析,而人工智能的介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大量生物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和潜在规律,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灵感。例如,基因组学,人工智能能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基因序列数据,准确识别出与疾病紧密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为个性化诊疗和精准医疗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这种能力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还让疾病诊断和治疗更准确、有效。另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构建复杂的生物网络和通路模型,模拟和预测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和生理过程,为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结束语:
总之,未来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将作为生物科技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加速药物研发的进程,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还会对生物制造与工业领域产生影响,推动实现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新的视角,让他们能挖掘生物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和规律,从而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两者的融合正展现出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从个性化医疗到精准治疗,从智能诊断到疾病预测,从生物制造到新材料开发,整不断拓展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为解决人们面临的健康、环境、能源等重大挑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立东.新型智慧城市5G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及发展趋势[J].产业创新研究,2024,(02):26-28.
[2] 蔡永莲,彭颢舒.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多样性及其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融合发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03):330-336.DOI:10.13256.
[3] 刘永昶.人工智能“复活”技术的兴起、类型及社会影响[J].人民论坛,2024,(11):46-50.
[4] 邱宝华.反无人机技术综述: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J].中兴通讯技术,2024,30(02):89-99.DOI:10.12142/ZTETJ.202402013.
作者简介:
何杰宾(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535099 )
何杰宾(1985.11)男, 壮族, 广西钦州人, 生物技术学士,
讲师,从事护理专业、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