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效果。方法 在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这期间,本医院神经内科共接收了80位患者,作为研究人员的研究样本。研究人员运用了中心区组随机化的分配策略,把这80位患者平均分成了两个组别,每组各包含4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了标准的护理程序,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额外采用了品管圈护理方法。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患者在护理品质、护理成效以及患者满意度三个维度的不同表现。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交流技巧以及执行护理程序的能力均有显著进步,特别是观察组的进步幅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值小于0.05)。观察组在治疗协作度和护理满意度评价上,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值小于0.05)。在护理品质、服务态度、患者交流、健康指导和环境维护等多个维度,观察组的评分均明显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实施品管圈护理策略,神经内科的护理品质得到了显著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这一护理方法展现出卓越的成效,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模式;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护理学]
学科分类号:1011[护理学]
0 引言
神经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护理学科,主要研究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其相关并发症。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评估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并协助患者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品管圈是由具有相似特质或相互补充的同事们自愿组建的小集体,其目的是通过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攻克现场操作中的难题,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品管圈的操作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序,借助科学的统计手段和质量控制技术,全方位地解决生产现场、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品管圈在提高医疗质量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为了增强护理管理的效能,护理管理者已经开始将品管圈的运作模式融入临床护理的实际操作中。面对神经内科病症的日益复杂和护理理念的持续演进,公众对这类疾病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并深刻理解了采用科学高效护理手段对于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作用。在医疗管理体系中,品管圈活动已经普遍融入了临床护理实践、护理质量监管、护理人员的专业成长以及设备管理等多个领域。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具体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共接纳80名住院病人。研究人员采取了核心区域随机分组方法,将这些病人公平地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各含40名病人。在比较组别里,男性病人共有22例,女性病人则有18例,他们的年龄跨度在45至76岁,算术平均年龄为64.02岁,波动范围在±5.48岁之间。在观察组里,男性患者共计24名,女性患者则是16名,他们的年龄跨度在48岁至82岁,算术平均年龄为64.41岁,波动在5.29岁以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研究发现,他们在各项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研究人员施行了标准化的护理程序:当研究人员迎接新入院的患者时,研究人员怀着无比真挚的热情,细致地为他们挑选合适的病床。研究人员的病房始终保持一尘不染、光线充足,力求为患者打造一个温馨的休养空间。在患者住院期间,研究人员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治疗,并且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和心理辅导,不断关注患者的生命指标,一旦有任何异常,研究人员会立刻告知医生处理。另外,研究人员向病人推荐了低脂的饮食方案,并且提高了查房次数。在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了品管圈护理策略。起初,圈长对团队成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内容涵盖品管圈的理念、操作模式及其诸多益处,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圈长还强化了对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旨在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能力,为品管圈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品质管理小组设立了一个专有的微信交流群,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进而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也加强了成员间的互动。此外,圈长会每周固定组织一次讨论会,激发成员们踊跃表达意见,大家共同探讨当前护理工作中的难题、患者的具体护理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从政策、技能和实施可能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详尽评估,以此确定品质管理圈在护理方面的核心议题、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在参与这一环节中,团队成员们积极发挥创意,携手商讨并确立了适宜的解决策略以及严谨的照护流程。在此基础上,他们遵循着高效的照护方案与规范的操作步骤,一丝不苟地执行护理任务,以此保障活动的优质完成。此外,在推行品管圈照护模式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全心全意致力于打造一个患者感到舒心、宁静、整洁的休养空间,确保病房的温湿度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流通,实施空气净化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天气状况,保证患者能够得到适宜的保暖。紧急响应后,团队成员迅速对病患状况进行评估,把握其护理需求,并施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常规照护期间,他们积极与患者互动,传授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流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洞察其内心的想法与需求。对于那些治疗配合度不高、心理状况欠佳的患者,团队成员会立即提供心理支持,向患者阐明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进程的紧密联系,以此帮助减轻他们的焦虑、忧郁、紧张及烦躁等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研究人员邀请了80位患者参与本项研究,在护理前后进行了评估。研究人员使用了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估问卷,从护理者的态度、交流技巧、操作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分。每个方面的评分都按照满分100分来计算,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2)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①治疗依从性参考本院护理部自制的治疗依从性问卷,内容包括:用药时间、复查次数等4个项目,总分4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比较(`x±s分,n=40)
组别 | 护理态度 | 沟通能力 | 护理技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57.27±5.40 | 87.32±5.24① | 62.41±5.31 | 90.35±5.28① | 60.36±5.47 | 88.33±5.98① |
对照组 | 57.61±5.226 | 9.31±5.37① | 62.34±5.21 | 84.36±5.21① | 60.51±5.56 | 73.67±5.39① |
t/P值 | 0.286/0.776 | 15.181/<0.001 | 0.060/0.952 | 5.107/<0.001 | 0.122/0.903 | 11.517/<0.001 |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
2.2 护理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护理效果比较(`x±s,分,n=50)
组别 | 治疗依从性 | 护理满意度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22.34±1.41 | 35.42±2.37① | 74.58±3.71 | 93.61±3.75① |
对照组 | 22.68±1.40 | 30.21±2.24① | 74.56±3.74 | 88.53±4.70① |
t/P值 | 1.082/0.283 | 9.755/<0.001 | 0.024/0.981 | 5.343/<0.001 |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在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环境管理各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x±s,分)
组别 | 护理水平 | 服务态度 | 护患沟通 | 健康宣教 | 环境管理 |
对照组(40) | 83.06±7.49 | 80.14±7.02 | 78.46±6.52 | 85.70±7.98 | 81.45±7.14 |
观察组(40) | 87.19±8.65 | 85.47±8.31 | 83.16±7.81 | 89.69±9.13 | 84.87±8.20 |
t | 2.552 | 3.645 | 3.267 | 2.327 | 2.224 |
P | 0.012 | 0.001 | 0.002 | 0.022 | 0.028 |
3 讨论
神经内科护理师扮演着病情评估的第一线角色,他们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临床知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包括详尽收集患者的病史,了解发病前的生活习惯、遗传背景、既往病史等;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力、反射、感觉、协调性等;以及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评估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或情绪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护理师能为医生提供详实的病情报告,协助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病情评估的结果,神经内科护理师需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更是涵盖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全方位护理。护理计划中,明确的护理目标是核心,如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方法和措施需具体可行,包括定时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药物管理指导、安排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每个步骤都需精心设计,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适合其当前状况的护理服务。护理计划的执行是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它要求护理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基础,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波动,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疗团队至关重要。协助医生实施医疗操作,如留置导尿、静脉输液等,需要护理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应急处理能力。此外,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洗漱、移动等,不仅体现了对患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关注,也是对患者尊严和独立性的尊重。神经内科疾病往往伴随多种并发症,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肌肉萎缩、抑郁焦虑等,这些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神经内科护理师需具备识别并发症的敏锐度和管理并发症的专业能力。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师应及早介入,通过调整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协调跨学科团队合作等方式,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康复护理是神经内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旨在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带来的功能障碍,重拾生活信心。针对每位患者的独特康复需求,护理团队精心编制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涵盖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职业康复等多种手段,致力于提升患者的肢体活动、言语沟通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心理关怀亦为康复护理不可或缺的一环,护理师将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声音,给予温暖的慰藉与激励,助力患者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逐步恢复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感。
在品管圈活动中,众人智慧与团队合力得以凝结,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持续追求护理品质的精进。成员们同心同德,对护理工作中碰到的挑战进行深入挖掘,细致分析,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通过举办品管圈活动,医院显著加强了科室间的协同、交流与调和技能,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奉献热情,同时提升了护士们对护理问题的发现、分析与处理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实施品管圈护理策略,致力于攻克患者面临的各种挑战。此模式着重于团队间的紧密配合,通过小组形式,鼓励每位成员踊跃表达观点和投入其中,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持续提升护理技能,并主动提供高标准护理服务。面对患者治疗意愿低迷或情绪不稳的情况,能迅速提供个性化护理支持,显著提高了护理部门的整体质量、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以及满意度。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改善和患者满意度增强方面,品管圈护理模式表现卓越,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丹.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10.22
[2] 谭晓艳.品管圈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疗效及满意度的研究[J].糖尿病天地 2021年18卷9期, 273页, 2021.
[3] 周晓红,戴湘怡.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19):3.
[4] 张军.探讨品管圈护理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名医, 2020-04-168.
[5] 闻雅.品管圈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2020.
[6] 董诤.论品管圈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
[7] 李淑艳,张丽静,李淑娟,等.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养生保健, 2021, 39(4):113-114.
[8] 陈秀敏,林细容,郭登斌,等.品管圈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19):4
[9] 穆妮热.阿卜杜克热木,米日班姑丽.米吉提.品质圈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特别健康 2020年30期, 170-171页, 2020.
[10] 丁彦.品管圈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疗效及满意度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7):3.
[11] 叶茹.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的效果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17):2.
作者简介:张晓燕(198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内科护理学。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