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我国颁布一系列国家足球相关政策文件,规模化培养足球人才,立足新时期背景下对实现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衔接策略展开深入探讨。首先对校园足球、青训体系各自内涵进行剖析,校园足球青训体系覆盖了管理、训练、赛事、保障四大体系,这就要求四者之间要彼此协同开展校园足球,不断增加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基数,创设良好的足球训练氛围,加大训练体系各方面保障,才作为不断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关键途径。指出现阶段我国足球青训体系所处困境,传统模式亟待创新,体教二者关系严重扭曲,更矮化了教育本质功能,足球人才培养十分有限。体教割裂矛盾凸显,目前教育部门为主导,导致对体育部门固化利益有所冲击,二者冲突明显。未能实现均衡发展资源欠缺,区域各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学校都将重点置于中高考,在校内普及方面并不协调,校园青训并未协调于俱乐部梯队、足协青训。
关键词:新时期;校园足球;青训体系
引言
近年来,我国足球改革逐步推进,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校园足球应发挥育人功能,为足球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奠定基础,目标是构建多元化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随后,足协提出到2020年实现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达100万的目标,这引发了学术界对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热烈讨论。主要议题集中在四方面:其一,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孰轻孰重;其二,青训体系的主导者是教育部门还是体育部门;其三,如何系统构建两者;其四,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在我国传统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中,体教分离问题日益显现,导致后备人才流失严重。足球青训体系创新已成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体教融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多位学者提出通过学校为依托、多元化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然而,现有的青训体系依然以体育部门为主导,未能实现真正的体教协同。因此,本文从体教融合视角出发,探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效衔接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内涵剖析
自2009年我国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针对培养我国足球后备人才这一问题,所颁布的一系列青少年足球实施方案与各项政策文件,开展校园足球的目标主要涉及三方面,第一教育目标,此目标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要明确足球项目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普及目标,此目标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足球人才培养规模基数;第三提高目标,此目标作为三个目标中的重要目标,需要实现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也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完善校园足球青训体系。校园足球青训体系覆盖了管理、训练、赛事、保障四大体系,这就要求四者之间要彼此协同开展校园足球,不断增加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基数,创设良好的足球训练氛围,加大训练体系各方面保障,才作为不断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关键途径。
2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足球改革的深入推进,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当前的青训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传统模式缺乏创新,青训效果不佳
我国足球青训体系最早采用传统三级训练网络模式,即“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第一,传统业余体校数量减少,无法形成完整的青训网络;第二,专业队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这种单一化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足球的发展需求。尽管体育部门在改革中尝试引入学校为依托的青训模式,但由于体制固化,青训效果仍不理想。
2.2 体教割裂矛盾突出,人才培养受限
长期以来,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由体育部门主导,而校园足球则归属于教育部门管理,二者在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体教割裂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体育部门主导下的青训体系重视竞技水平,忽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教育部门的校园足球重视普及性,但缺乏高水平的竞技训练支持。由于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难以实现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剧了青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2.3 发展不均衡,区域资源差异显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了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和俱乐部能够提供更好的场地、资金和教练支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场地短缺、经费不足的问题;第二,各地对青训的重视程度和推广力度不同,部分地区仅将足球作为形式化的活动开展,未能形成持续的训练机制。这种发展不均衡现象直接导致全国青训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青训体系。
2.4 赛事体系混乱,校园足球异化严重
在校园足球推广过程中,各级赛事主办方众多,包括校足办、中国足协、学生体协等,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赛事规划与协调,不同赛事之间的赛制、时间安排不统一,影响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此外,部分学校为追求政绩,将校园足球形式化,忽略了训练质量与赛事规范,导致校园足球异化现象严重。
2.5 保障体系不完善,青训发展受阻
青训体系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场地和人员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资金方面,大多数学校和俱乐部依赖于政府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场地方面,尽管部分学校建设了标准足球场,但整体来看能够满足11人制比赛要求的场地仍较少,很多学校只能开展7人制或5人制比赛。
人员方面,高水平教练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需求,导致训练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3新时期我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衔接策略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校园足球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效。因此,本文从建立大局观、构建保障体系、完善赛事机制、强化协同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有效衔接的策略。
3.1 建立校园足球衔接青训体系的大局观
实现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念,明确两者在足球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
3.1.1 确立校园足球为基础的培养模式
校园足球的普及是青训体系人才储备的基础。因此,在衔接策略中,需将校园足球作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起点,依托学校开展系统化的足球训练。同时,通过完善校园足球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进一步夯实后备人才的基本功。要强化“校园足球为基础,青训体系为延伸”的理念,以普及为核心、以精英培养为目标,逐步形成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足球人才培养网络。
3.1.2 明确体教融合主导机制
由于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分别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主导,衔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多方协同合作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明确教育部门在校园足球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制定青训人才培养规划,确保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在目标、机制和资源方面保持一致。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推动“体教融合”模式,理顺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避免因部门壁垒而导致衔接不畅。
3.2 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
在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中,训练质量的保障是关键环节。一个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还能为未来职业足球的发展奠定基础。
3.2.1 健全注册与教练员管理制度
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发展需要畅通注册渠道,为各级校园足球运动员提供正规化的身份登记与管理服务。以日本“高体联”对教练员的要求为参考,我国可以建立分级教练员认证制度。具体来说,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足球队教练员需分别持有C级、B级和A级证书,并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此外,还需建立定期考核与培训机制,确保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与训练质量持续提升。
3.2.2 制定科学的分年龄段训练大纲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训练内容与目标应有所区别。借鉴德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可以将青少年划分为U-6到U-18多个年龄段,并制定差异化的训练大纲与目标。例如,U-6至U-12阶段侧重于兴趣培养与基本技术训练,U-13至U-18阶段则强调战术意识与体能训练。此外,为保障训练效果,教育部门与足协需联合制定统一的训练质量标准,并对各级学校的训练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
3.2.3 完善训练场地与资金保障
训练场地与资金是影响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衔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足球场地数量与质量尚不能满足日常训练与比赛需求。因此,政府需加大对校园足球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推动各地学校建设标准化足球场。同时,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与企业赞助,设立专项基金,确保训练经费的稳定来源。此外,还需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建设。
3.3 完善赛事体系,实现全方位对接
赛事是检验训练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衔接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通过完善赛事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赛事网络,促进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深度融合。
3.3.1 统一赛事组织与赛制标准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不同赛事的组织主体、赛制和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影响了赛事的权威性与规范性。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赛事管理机构,对各类青少年足球赛事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成功经验,推行“区域联赛—省级联赛—国家联赛”三级赛事体系,并明确各级赛事的参赛资格、赛制与积分规则,确保赛事的公平性与连续性。
3.3.2 提高赛事覆盖面与参赛机会
为确保更多青少年有机会参与高水平赛事,需扩大赛事的覆盖面与参赛规模。例如,在各地区推行校园联赛制度,确保每所学校每年都能至少参加一次区域级联赛。此外,还可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机构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足球赛事,如友谊赛、邀请赛等,进一步丰富赛事类型与内容,提升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3.4 强化体教协同,推动多主体共建
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衔接不仅涉及教育与体育部门,还需要政府、学校、俱乐部、社会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因此,需要通过强化体教协同机制,形成多主体共建的局面。
3.4.1 鼓励学校与俱乐部合作
为推动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无缝衔接,学校与俱乐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学校与当地职业俱乐部、业余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例如,学校负责提供基础教育与文化课程,俱乐部则负责高水平足球训练与赛事组织,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足球人才的全面发展。
3.4.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青训体系建设
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为青训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与支持。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与社会机构投资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建设。此外,还可鼓励社会足球俱乐部与公益组织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与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渠道。
4 结论
在新时期背景下,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效衔接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以校园足球为基础、青训体系为延伸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完善训练保障体系和赛事体系,强化体教协同与多方共建,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青训体系中存在的模式滞后、资源不均、赛事混乱等问题,提升足球人才培养质量。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持续推动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深度融合,为我国足球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漆豪文. 探讨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青训体系的内涵,困境与出路[J]. 科学咨询, 2020(3):1.
[2] 刘铭扬, 张梓正. 专业足球俱乐部青训下的中小学校园足球合作探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 11(11):3.
[3] 李宏恩. 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足球协同发展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3):2.
[4] 赵亚男, 郭蔚蔚, 刘志云,等.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的优化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6(1):7.
[5] 刘旭程.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4):3.
[6] 张华, 欧连艳. 大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分析[J]. 农家参谋, 2020, No.648(05):287-287.
[7] 陈秀宇, 敬龙军. 基于AGIL模型下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J]. 湖北体育科技, 2021, 40(11):5.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