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率

蔡宝婧

广州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现象严重。本文围绕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现象严重。本文围绕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师生共建专业工作室、多校联动组织比赛及校企合作赋能毕业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并结合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对应用型高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提出健全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机制。然而,国际环境变化、疫情冲击及经济波动使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显著,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就业质量,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6)》指出,高校在学科设置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就业相关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社会方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近年来,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Andrews & Higson(2010)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能力”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现代职场的复杂需求。胡子祥(2015)提到,就业能力已被英美等国高等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例如,英国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视为战略重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就业能力。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数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两个方面。闵维方和蒋承(2012)指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总量供大于求,同时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愿从事某些岗位,而因能力不足又无法胜任其他岗位(Higgins,2008)。王峰(2018)认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迅速变化,但高校教育改革滞后,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白清平(2009)和刘艳华(2009)进一步指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6)》提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不够”,即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师资不足、质量意识和文化不够,以及就业与专业相关性不高。黄炳超(2015)的研究显示,求职过程中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作经验、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就业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高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导致部分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学生在求职中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部分行业对专业技能要求提高;另一方面,某些专业社会需求量逐渐萎缩。例如,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专业的市场需求下降,而新兴专业发展尚未成熟。

2 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对比

唐伟卓和陈建荣等(2020)建议学科定位与专业定位需要统筹并进,学科团队与教学团队需要协同建设,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需要共建共享,学科成果与教学成果需要互通转化。沈先法(2020)提到,应用型创新人才注重学用结合、理实一体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忽略了阶段性评价和对学生行业职业素养的考量。姚宇华(2020)认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性等困境,一定程度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较低。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在大体上提到了一些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问题。应用型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专业和就业相关性,通过专业方向培养出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符合我国现代社会需求的研究方向。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为例

公共关系学专业因为在中国发展历史尚浅,全国只有二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可参考的案例不多。广州南方学院于2009年开始开设公共关系学专业,近年来多次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的是如果让学生的课程能与社会更好的接轨。同时老师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遵照如4C能力的标准进行教案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批判性思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创造与创新力)、Collaboration(团队合作力)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多项改革。

3.1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于2024年与优秀校友企业合作,共建“数字化传播与运营产业学院”。项目由校友出资500万元,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3.1.1 起始建设阶段

产业学院在起始阶段面向大一学生组建实验班,首期共选拔43名学生,组建两个独立班级。实验班核心课程除常规教学外,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进行企业实践,由企业导师授课,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公共关系学》课程安排学生参访“广州市拍拍脑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企业导师讲授“CIS战略的内容与实践应用”,并通过互动PK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管理学》课程邀请企业家分享创业经历,讲解“VUCA时代”管理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管理模式。

实践课中,学生参与品牌CIS案例分析与海报设计等任务,企业导师给予专业反馈,学生普遍认为此类课程形式新颖,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3.1.2 稳定发展阶段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产业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例如,《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公关项目策划与实施,导师从企业需求出发进行指导。这种模式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就业能力。

此外,产业学院定期举办职业论坛与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实战经验,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与前沿知识,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3.1.3 成熟创新阶段

在大三阶段,产业学院通过跨专业合作与项目制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组建跨专业项目组,参与真实商业项目,从策划到执行全程自主完成。同时,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得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部分学生参与了某知名品牌的公关传播项目,企业方对项目成果表示认可,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其未来求职积累了宝贵经验。

3.1.4 项目成效

自项目启动以来,实验班学生反馈积极,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对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并积累了实践经验。此外,首批实验班无一人申请转出专业,反而有学生申请转入。根据初步统计,参与产业学院的学生在求职时具备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校企共建模式的成效初步显现。

3.2 师生共建专业工作室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于2018年成立“南望公关品牌传播工作室”。该工作室由专业教师担任顾问,学生负责执行,主要承接校内外实际公关项目,旨在通过师生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工作室通过策划和执行真实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活动组织、品牌传播等技能。例如,2024年12月,工作室联合承办了“2025第二届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的分论坛活动,组织40余名学生参与策划与执行。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进行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品牌传播与公关策划能力,还对“乡村振兴”这一国策有了更深理解。

通过与企业、政府的实际合作,工作室有效缩小了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为其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模式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

3.3 多校联动组织专业比赛

该专业从2022年开始发起“高校学生公关论坛”,旨在通过不同学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跨校项目合作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公关对于政府和企业等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使他们在校园中就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卓越的策划、创意、沟通和协作能力,以便在未来踏入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该活动自发起以来受到了全国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热情响应,共10多所高校的几百名公共关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和老师们参与其中的策划与组织与参赛。

3.4 校企合作赋能学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培养其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真实项目支持与社会资源对接。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社会组织的公关需求进行调研和策划,形成完整的策划案或传播方案。学校与多家企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社会方(甲方)提供实际案例与需求,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调研、策划与部分方案实施。毕业设计答辩由甲方代表、校内导师及答辩委员会共同评审,确保作品质量符合实际应用标准。

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项目,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调研分析与方案实施能力。例如,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交的策划案获得企业认可,不仅通过了答辩,还在求职时作为实践案例得到了面试官的高度评价。

总结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通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困境。通过多项与社会不同组织合作的方式,组织多种实践,解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痛点。在提升学生工作经验的同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满足社会方对员工招聘的核心需求。而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大部分应用型高校或者专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本模式需要高校专业的管理层与教师共同形成合力,因为老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在非课堂工作中,而这些额外工作很难被量化成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如果高校需要长期性进行类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考虑到教师的评价体系与工作内容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ANDREWS J, HIGSON H. Graduate Employability, Soft Skills‘ Versus Hard‘ Business Knowledge: A European Study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8,33 (4): 411-422.

[2] 胡子祥.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国家层面的考察[J]. 高教探索,  210

[3] 闵维方, 蒋承. 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10 (1): 1-12.

[4] HIGGINS M C, DOBROW S R, CHANDLER D. Never quite good enough: The paradox of sticky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for elite university graduat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8,72 (2): 207-224.

[5] 王峰.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 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35-36.

[6] 白清平.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 2009,(1): 14-14.

[7] 刘艳华. 困境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 2009,11 (3): 115-116.

[8] 黄炳超.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要素、特征及构建途径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8): 8-12.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