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南丹县瑶族民俗文化符号调研报告——民俗文化符号研究系列之六

仇广政 李宝军 王倩(通讯作者)

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此次调研主要以南丹县域内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城关镇、里湖社区、怀里村、瑶寨村等多个乡镇村庄作开展实地调研和信息采集。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采集了南丹县白裤瑶服饰文化符号和铜鼓文化符号等相关信息,记
关键词: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此次调研主要以南丹县域内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城关镇、里湖社区、怀里村、瑶寨村等多个乡镇村庄作开展实地调研和信息采集。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采集了南丹县白裤瑶服饰文化符号和铜鼓文化符号等相关信息,记录了白裤瑶民俗文化符号现象。田野调研中的信息采集和记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转化创新的前提保障,也进一步为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和价值转化力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对策路径。

采访对象:

黎凤珍,52岁,瑶族服饰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黎秋亿(黎凤珍之女),28岁,瑶族服饰项目,县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黎芳才,60岁,南丹勤泽格拉项目,2011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项目,2018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黎政军,56岁,南丹勤泽格拉项目,2015年被认定为第四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调研方式:包括摄像、拍摄、录音、文字采集等。

调研内容:涉及服饰文化、扎染文化、铜鼓文化等瑶族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符号先后走访了里湖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博物馆、国家级非遗瑶族服饰传习示范户等

1 南丹县白裤瑶服饰文化符号调研概况

1.1 白裤瑶族概述与传统文化背景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境内的多个乡镇,其中包括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城关镇等地。白裤瑶因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传统生活方式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也因此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20世纪50年代以前,白裤瑶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因此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这种长期隔离于现代化进程之外的状态,使得白裤瑶族保留了独特的服饰、祭祀及民俗文化符号体系。白裤瑶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服饰和生活习俗中,还体现在他们的民间工艺与图腾崇拜上,这些文化符号深刻影响了瑶族的社会结构与宗教仪式。

1.2 白裤瑶男性服饰特点

白裤瑶男子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其身份和文化的重要标志。男性服饰可分为盛装和便衣两种类型,主要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成年男子通常在婚后佩戴头巾,头巾以白色和黑色为主,长度约1.5米,宽度约6厘米,用于将蓄长的头发盘起固定。上衣以黑色为主色调,分为黑衣、花衣和盛装三种样式。其中,黑衣采用立领对襟设计,门襟和领口用橙红色丝线包边,胸前绣有白色“鸡”纹图案。花衣则在后背及衣摆两侧开衩,并装饰有“鸡”纹和“米”字纹图案,充分展现了白裤瑶的图腾信仰。盛装由四件花衣叠加缝制而成,层次丰富,搭配花腰带和绑腿,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裤子是白裤瑶男子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白布制作,裤裆宽大,下端逐渐收窄。裤脚边缘常用黑布镶边,或绣有五条红色花纹,据说这一图案来源于白裤瑶先祖战争胜利后留下的血手印,象征着族群的图腾崇拜与英勇精神。

1.3 白裤瑶女性服饰特点

白裤瑶女性服饰以色彩艳丽、款式独特而著称,佩戴头巾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如图1所示,女性头巾由一块黑布和两条白色带子组成,黑布用于包裹头发,两条白带平绕两圈后在前额固定,造型类似锦鸡头上的翎毛。女性夏装为贯头式上衣,由前后两块布缝合而成,前幅为黑色素布,后幅装饰有蓝靛染图案与刺绣纹样。冬装与男性黑衣相似,外穿盛装则需搭配绑腿、挂饰等,使整体服饰更具层次感和装饰性。

白裤瑶女性的服饰设计突出母性崇拜,特别是在夏季服饰中,上衣前后布料的设计使其侧面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状态,被称为“两片瑶”,寓意着对母性的尊崇与纪念。女性下装为蓝色百褶裙,裙面采用蓝靛染工艺制作,并以橙黄色无纺布镶边。绑腿布则以黑布为基础,外缠四幅橘红色丝线的花绑带,增加整体服饰的装饰性与精致感。

广西河池南丹县瑶族民俗文化符号调研报告——民俗文化符号研究系列之六(图1)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乡街道的白裤瑶(女)

来源:李宝军摄于2024年5月9日

白裤瑶的女性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族群文化、信仰及社会角色的象征。不同的服饰样式和纹样设计传达出女性在不同年龄和生活阶段的身份特征,充分展示了白裤瑶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1.4 白裤瑶儿童服饰与图案文化

白裤瑶儿童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传承了成人服饰的样式与结构,又融合了更多鲜明的装饰元素。根据性别不同,儿童服饰分为男童装与女童装,同时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在节庆场合中,男童的节日盛装仿若雄鸡造型,衣服后摆象征鸡尾,衣摆两侧代表鸡翅,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源于先祖战斗时留下的血手印,寓意勇气与力量。女童装则以贯头式上衣和百褶裙为主,裙面装饰多种几何纹样,象征丰收与生命的延续。

儿童头饰和银饰亦具有象征意义,常见纹样有龙凤、佛像等,寓意神灵的庇佑与家族繁荣。这些装饰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深刻体现了白裤瑶族群的信仰与文化内涵,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族群文化的熏陶。

1.5 传统工艺与制作流程

白裤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历纺线、绕线、牵线、织布、染布、刺绣等30余道工序,每一步均关系到服饰的质量与艺术价值。制作第一步为纺线,将棉花搓成棉条后纺成线穗,再经绕线、牵线等工序,最终在织布机上完成布料织造。

蓝靛染布是白裤瑶服饰制作的核心工艺,染料取自蓝靛草,蓝靛草经浸泡提取蓝汁后与石灰混合搅打而成。染布时,将织好的布料浸入蓝靛染液,通过控制时间与比例,使布料染成深蓝、浅蓝、青灰等色调,最后进行漂洗、晾干与上浆处理,确保布料色彩鲜艳且持久。刺绣是服饰装饰的关键环节,主要采用挑绣工艺,图案以鸡纹、米字纹等为主,讲究对称美与色彩层次,使服饰更具民族特色。

1.6 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面对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的挑战,被采访人黎凤珍母女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黎凤珍创办了凤珍蓝靛染布坊,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了服饰的产业化发展。她们不仅致力于传承工艺,还开设培训班培养年轻传承人,推动文化传承。

此外,黎凤珍母女通过扶贫车间模式,将传统服饰制作与乡村扶贫相结合,带动100余户贫困家庭就业,每年人均增收3万元。布坊于2018年被评为南丹县脱贫攻坚产业引领奖单位,2021年获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称号,2022年入选创业项目库。

2 南丹县白裤瑶铜鼓文化符号调研概况

2.1 铜鼓文化概述

铜鼓是白裤瑶族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神器,也是族群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南丹县,铜鼓不仅是一种打击乐器,更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被誉为瑶山的精灵和民族精神的寄托。早在2003年,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便建设了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全面展示白裤瑶族的铜鼓文化。

根据白裤瑶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黎政军的访谈,白裤瑶族传世铜鼓多来自明末清初,至2018年已收藏900多面铜鼓,其中400多面具有百年以上历史。铜鼓的用途最初为祭祀、战斗等,现已逐步演变为丧葬仪式、节日庆典和文艺展演中的重要器物。

2.2 铜鼓的形态与纹样

白裤瑶的铜鼓形态独特,鼓面纹饰精美。从中心到边缘的纹样依次包括太阳纹、星纹、树纹、狗头纹、酉字纹、折纹、雨钉纹及葫芦纹(或云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承载了白裤瑶族对于自然与图腾的崇拜。其中,太阳纹象征光明与希望,树纹寓意生机与繁荣,狗头纹则代表对祖先的敬畏与纪念。

铜鼓根据音色和器壁厚度分为公鼓与母鼓。公鼓鼓壁较厚,鼓面十二芒太阳纹较平滑,声音清脆高昂;母鼓鼓壁较薄,鼓面纹样略凸,声音低沉浑厚。公母铜鼓在不同仪式中有着各自的角色与象征意义。

2.3 铜鼓舞与祭鼓仪式

铜鼓舞是白裤瑶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铜鼓舞又称“南丹勤泽格拉”或“猴棍舞”,主要在葬礼、节庆等重要场合中表演。2014年,铜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黎芳才是铜鼓舞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他介绍,铜鼓舞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种打法:第一种打法按特定规律敲击身体部位,包括额前、肩、腰、脚尖等,每段共有32棍,一般敲打28棍完成;第二种打法更为自由灵活,不受部位限制,表演者根据节奏即兴发挥。这种舞蹈动作模仿猴子的敏捷与灵活,动作古朴粗犷,刚劲有力,极具观赏性。

在丧葬仪式中,铜鼓被用作沟通亡灵与神灵的媒介,仪式主要包括请鼓、还鼓魂和嘱咐鼓等环节。铜鼓敲击的节奏由皮鼓指挥,皮鼓又称牛皮鼓或木鼓,由中空树干与母牛皮制成,其功能是引导铜鼓节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体现了白裤瑶族浓厚的宗教色彩。

2.4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与黎芳才的交流中得知,铜鼓舞虽然在白裤瑶族中深受重视,但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愿意学习铜鼓舞的人越来越少,导致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尽管如此,黎芳才和其他传承人依然积极组织群众学习与表演铜鼓舞,特别是在重要节庆活动中推广这项传统艺术。同时,他们也通过授徒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目前已有多名徒弟掌握了核心技艺,但要找到完全继承其技艺的合适人选仍较为困难。当地政府与文化机构也在积极推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生态博物馆展示与文化活动宣传等方式,提升铜鼓文化的影响力。

2.5 铜鼓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为应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白裤瑶族逐步探索铜鼓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近年来,南丹县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旅游开发与文创产品推广,赋予铜鼓文化新的生命力。例如,铜鼓形象被应用于旅游纪念品、文艺演出道具等,既丰富了当地文化产业,又提升了铜鼓文化的现代传播力。

此外,当地文化部门还将铜鼓文化与教育结合,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在学校中普及铜鼓文化知识,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同时,依托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如铜鼓舞展演、铜鼓敲击比赛等,不断增强铜鼓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 结论

南丹县白裤瑶的民俗文化符号,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此次调研重点围绕白裤瑶族的服饰文化与铜鼓文化展开,通过实地走访与访谈,深入了解了这一族群的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白裤瑶服饰凭借其复杂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装饰纹样,成为民族身份与图腾崇拜的象征。而铜鼓文化不仅是白裤瑶族重要的精神寄托,更是其宗教仪式与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尽管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白裤瑶族人,尤其是传承人群体,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创新,探索出了产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这种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民俗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承,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此外,政府和文化机构在扶持传统文化、推广民俗旅游和建立非遗保护机制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传统民俗文化符号的传承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年轻人参与度不足、现代传播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传承体系建设、激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参与,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可以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宣传与教育普及等方式,为白裤瑶民俗文化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罗庶长.手印与方印——白裤瑶服饰的来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128-129.

[2]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66-72.

[3]徐雍涵,徐云.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纹样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24,(02):9-12.DOI:10.13518/j.cnki.tjtst.2024.02.003.

[4]徐云,董珂欣.文化记忆视角下白裤瑶服饰文化的创新设计[J].湖南包装,2022,37(05):33-36.DOI:10.19686/j.cnki.issn1671-4997.2022.05.009.

[5]王璟.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19.

课题或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旅融合下沉浸式文旅产品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KY0689)。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