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然而,传统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影响了跨学科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为背景,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创新
引言: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信息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载体。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其强大的功能可促使语文教学实现模式创新、内容优化与资源拓展,有效提升跨学科教学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语文化学课教学模式,以期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丰富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学习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要求,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是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构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元素的融合活动,将晦涩难懂的文字以艺术形式呈现,确保学生能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学习,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贯穿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阶段,设计多元化的跨学科拓展任务,以此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VR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将学生置于文本情境中,沉浸式感知文本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习,比如借助AI伴读系统实时分析学生的阅读轨迹,获取个性化建议与交互式导读问题,从而助力学生高效阅读;调动多模态有声书系统,体验经典文本的多方言、情感化语音演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能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学习乐趣,从而为跨学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运用网络平台,设计学习活动
网络平台具有资源共享、实时交互、多模态表达等核心优势,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化资源库和教学工具(比如在线文档、视频教学、云端存储技术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可运用网络平台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以此解决传统学科间知识割裂、学习场景单一等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课文将大自然中的知识自然地嵌入生动的故事里,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及其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科学知识以及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网络平台下载“小蝌蚪”与“青蛙”的对比图片,并制作“寻人启事”贴(我是一只小蝌蚪,长着大脑袋,有又黑又长的尾巴,可是不知道我妈妈是谁,你们是否见过它?)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创建主题学习空间,上传青蛙生长周期的科普动画,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并完成“小蝌蚪成长记”观察日志,以此初步建立语文与科学的认知关联。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并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围绕“小蝌蚪问过的动物”制作动画科普视频,让他们直观欣赏“鲤鱼”“乌龟”的发育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运用网络平台收集关于“幼年期与成年期变化大”的动物资料,比如“蚕”“袋鼠”等,以此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二)应用人工智能,拓展教学内容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强化课程整合意识,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要求语文教学既要夯实语言基础,又要发挥该学科特性,与其他领域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多元知识魅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该政策导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突破传统语文本载体的教学局限,教师应达成知识教学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共识。但在实践中,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学科融合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部分教师未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素材,且设计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语文跨学科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为例,该篇课文淋漓尽致地呈现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要求学生自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乡间的小路》,并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下感受乡间独有的风光,从而引出本文的课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阅读《乡下人家》。将音乐元素融入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乐曲的滋养下真正进入情景化课堂,身临其境地感知乡下生活的美好,对文本语言会有更加真切的感情生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AI绘画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在阅读完课文后在平台中填入关键词,比如“瓜架、花、竹子、鸡”等,从而生成风格多样的乡村图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AI作品与课文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并同步渗透美术学科的色彩构图知识。在这一个课堂学习环节,语文与美术元素的碰撞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进一步强化其对文本的感知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接入AI语音助手创设对话情境,由学生化身“乡村文化解说员”,与AI生成的虚拟游客互动,介绍文中“乡下人家”的景色、生活风貌和生态观念,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评,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自信心,并在互动中形成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意识。
(三)使用VR技术,还原文本情境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远离生活经验的历史故事或复杂场景,常常因缺乏直观感知而产生理解障碍,导致在语文学习中难以深入领悟文本的意境与情感,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为应对这些问题,教师通常会将情境化教学融入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情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与真实感受,以此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升理解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VR技术融入情境教学中,将书本中描绘的世界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构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体验的学习场景,使其身临其境地感知文本意境与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先分析学生学情,结合课文学习目标选择或制定符合文本的VR资源,在此基础上挖掘文本的跨学科元素,为后期教学奠定基础。在情境体验环节,教师则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运用VR设备进入虚拟情景,增强其视听感官体验,激发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跨学科学习中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能在VR情境中学会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问题并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促进深度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利用VR技术重现赤壁之战的宏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文化,以此实现语文与历史的初步融合。另外,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运用VR技术预设关键观察点,比如“江面宽度”“大雾浓度”“借箭战术”等,引导学生通过虚拟漫游收集地理、气象等数据,为课堂讨论提供科学依据。而在互动环节,教师则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嵌入AI语音系统,引导学生与虚拟的“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以及具体地分析“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以此探讨古代战略思想,感受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绘制江景图或创作历史故事漫画,还原故事内容,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推动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实践中,教师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明确新课程标准要求,巧妙地将信息技术渗透跨学科教学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学习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使其在跨学科学习中实现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构想[J].汉字文化,2025,(07):142-144.
[2] 谢秀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跨学科教学刍论[J].成才之路,2025,(10):85-88.
[3] 赵玲.大教育观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5年度学术成果集.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中心小学;,2025:951-953.
[4] 周敏.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5,(01):154-156.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