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档案归档责任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郭子琪

河南省宁陵县残疾人联合会 476700

摘要: 摘要:档案工作是机关单位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归档责任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形成的完整性、归档的时效性以及管理的规范性。当前,不少机关单位在档案归档工作中仍存在责任不明、流程不清、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机关单位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档案工作是机关单位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归档责任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形成的完整性、归档的时效性以及管理的规范性。当前,不少机关单位在档案归档工作中仍存在责任不明、流程不清、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实践为基础,从归档责任机制的概念与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包括明确岗位职责、健全制度体系、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构建激励评价机制等。研究旨在为提高机关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制度支撑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机关单位;档案归档;责任机制;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

1 引言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单位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档案不仅是行政行为的原始记录,更是实现依法行政、政务公开、问责追溯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归档作为档案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承接着文件形成与档案管理之间的衔接任务,归档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档案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在传统档案工作实践中,机关单位往往存在“重管理、轻归档”的现象,归档责任多局限于档案部门,而忽视了文件形成部门与责任人员在归档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责任模糊、职责不清的管理现状,导致归档滞后、材料缺失、移交混乱等问题屡见不鲜。本文将结合机关单位的实际运作特点,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档案归档责任机制的内涵、作用与现存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路径,为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机关单位档案归档责任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2.1 归档责任机制的定义与主要内容

所谓档案归档责任机制,是指机关单位内部围绕文件材料归档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责任划分、制度保障与监督考核体系。该机制要求在文件形成、处理、归档和移交等环节中,明确每一位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确保归档任务有主、有责、有过程、有结果。

在责任机制中,文件形成部门是归档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对形成的文件进行及时归类、编号和整理;分管领导则需督促和审核归档执行情况;档案部门作为归口管理机构,负有指导、监督和接收归档的职责。归档责任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档案归档=档案室工作”的传统认知,强调文件形成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的主体责任。

具体内容包括归档节点设置、责任人签批制度、归档材料清单制度、年度归档审核机制等。这些制度性安排,是保障归档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运行的基础。

2.2 档案归档在机关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归档工作是连接文件生成与档案利用的桥梁,是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的基础环节。机关单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文件材料,如果不及时归档、分类和整理,不仅可能造成资料遗失、职责难追,还会在后续政务信息调阅、执纪问责、政策追踪等环节带来严重阻碍。

从机关治理角度看,规范的归档工作有助于加强行政透明度、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同时也是推动党务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没有完整、可追溯的档案系统,机关运行很难做到科学、规范、高效。

归档责任机制通过制度化安排,将“谁主管、谁负责”的理念落到实处,强化机关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档案工作从“事后补救”转向“事中控制”,有效提升了文件材料的归档效率与质量。

3 当前机关档案归档责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责任划分不清晰,岗位职责界限模糊

当前部分机关单位在归档工作中仍然存在“谁来归档”的模糊地带。虽然多数机关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但文件形成者、分管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并未完全厘清,导致归档工作出现“责任落空”或“多头管理”的情况。文件形成单位往往将归档责任推向档案部门,而档案部门因不了解材料背景与生成流程,又难以高效归集文件,造成归档过程断层,严重影响档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此外,一些单位虽然设有岗位职责说明,但缺乏与归档流程相结合的责任链条,例如缺乏文件归档责任签字、未建立归档台账制度,导致归档工作流于形式,责任落实不到具体人员。

3.2 制度执行不力,缺乏过程监督保障

即使在制度初步完善的机关单位中,也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弱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归档制度制定后未能进行有效宣传与培训,职工对制度知晓率低,归档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虽设有归档时间节点和流程控制机制,但缺乏对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督与问题反馈机制,导致文件归档常因人员调动、事务繁杂等原因而滞后,甚至长期悬而未决。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机关单位缺乏归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归档失误或延误没有设定具体问责措施,使归档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管理威慑力,影响整体制度权威性与执行力。

3.3 信息化支撑薄弱,归档过程依赖人工

虽然近年来多数机关单位已经部署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但归档环节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一些单位仍然依赖纸质材料归档,或将电子文件简单“打包归档”,缺乏归档全过程的电子标签、版本控制与权限设置等功能,难以实现过程可控、责任可追。

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不互通也影响了归档效率。文件从形成到流转的多个系统平台之间缺乏数据接口,造成档案管理系统无法同步捕捉归档任务与内容信息,归档人员只能通过人工统计与整理,极大增加了工作量,也易导致漏档、错档等问题。

4 完善机关档案归档责任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归档职责体系,细化岗位责任分工

机关单位应根据工作流程,全面梳理档案形成、处理、归档等各环节中涉及的岗位与人员,制定“归档责任分工表”,明确责任主体、职责范围与操作规范。文件形成部门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承担起对所形成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填写归档清单并按期归档的职责;分管领导需审核归档材料的完整性与时效性;档案部门则负责接收、校核并分类存储归档文件。

同时,应建立归档责任签字制度,所有归档材料均须经责任人签署确认,形成可追溯的责任链条。对于跨部门生成的材料,设立“联合归档”机制,明确主责单位与协作单位的权责边界。

4.2 强化制度执行力,建立闭环监督体系

制度建设不能止步于文本制定,更应在执行过程中体现权威性与实效性。机关单位应将归档制度纳入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由办公室牵头统一部署,并通过业务培训、案例宣讲等方式提升全员制度意识。同时,设立归档执行台账,对每一类文件的归档状态进行动态记录,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责任人员和审核情况。

对于长期未归档、归档材料不合格等情况,应启动内部通报与限期整改机制,并将整改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评估,真正形成制度执行的闭环管理。

4.3 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归档流程标准化

信息技术是推动归档责任机制落地的重要工具。机关单位应加快建设档案归档信息平台,将文件生成、归档处理、档案接收等功能整合于一体,配套设立智能提醒、权限管理与电子签名模块,确保各责任人在系统中明确自己的归档任务与节点时间。

同时,推动与OA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归档任务自动生成、归档记录自动归类、责任信息自动追踪,提高归档效率与规范性。通过技术手段固化制度流程,可有效避免因人员更替、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归档遗漏与责任缺失。

5 结语

机关单位的档案归档工作是文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与依法行政的重要支撑。归档责任机制作为其中的制度核心,直接关系到归档工作的执行效率与质量水平。当前,机关单位在职责划分、制度执行、信息化建设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需要从顶层设计与操作流程两方面持续优化。

本文通过分析归档责任机制的内涵、问题与对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强调应以责任落实为主线,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构建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管理闭环的档案归档责任体系。只有如此,机关单位才能真正实现档案工作的全流程控制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华, 张正辉.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责任机制构建路径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21(3): 42–47.

[2] 胡志远. 机关文件归档工作流程优化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 2022(5): 77–80.

[3] 李慧, 刘宗明. 档案归档责任机制的制度化路径探讨[J]. 中国档案, 2021(6): 33–36.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