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施工中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技术研究

郑快娜

辽宁万润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10100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已成为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原理,探讨了既有建筑在抗震加固施工中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已成为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过程中,如何实现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原理,探讨了既有建筑在抗震加固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分析结构加固设计中的力学模型、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有效利用加固材料的性能,可以显著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并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研究为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施工中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新增结构;协同工作;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延长,如何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传统建筑通常没有考虑抗震要求,导致其在强震作用下易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因此,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尤其是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已成为建筑加固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在抗震加固过程中,如何确保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协同工作,避免加固过程中新增结构对原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技术应用中的难点。本文通过研究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原理,提出了多种加固技术,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一、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的协同工作原理与挑战

1)协同工作原理概述
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整体性能提升的关键。协同工作原理主要指新增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在抗震过程中共同作用,通过合理的力学连接和材料特性,使加固部分能够与原有结构共同承受地震荷载,避免局部结构受力过大,导致加固效果不理想。协同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还能有效分担地震荷载,减少建筑破坏的风险。

2)力学分析与设计挑战
在抗震加固过程中,力学分析是保证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基础。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仅取决于原结构的强度与刚度,还与加固设计方案、连接方式以及材料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传统的力学分析大多基于简化假设,而在实际工程中,结构的复杂性和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使得加固设计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原有结构与新增结构之间的连接节点常常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容易导致局部失效。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力学分析,避免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加固施工中的主要挑战。

3)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的影响

在抗震加固过程中,所选用的加固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直接决定了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协同工作效果。随着新型高性能材料的不断出现,如碳纤维加固材料、复合材料等,如何正确选择适合的材料,并结合合适的施工工艺,以最大化材料性能,已成为加固设计中的重要挑战。这些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但若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不当或施工工艺不合适,可能会影响材料的整体效果,甚至造成结构连接不牢固,降低抗震加固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不同的加固要求需要选择与之匹配的材料和工艺。

二、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技术的优化设计

1)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连接方式设计

在抗震加固施工中,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连接设计是确保协同工作效果的核心因素。传统的连接方式通常依赖钢筋、钢板和粘结剂等手段,但这些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面临连接不牢固、受力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导致加固效果无法达到最佳。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采用预应力钢缆、环氧树脂粘结技术以及加强型混凝土连接等新型连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延性。预应力钢缆通过施加预紧力,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能力,有效防止因地震荷载引起的结构破坏。环氧树脂粘结技术则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能够确保不同材料之间的紧密连接,避免因粘结不良导致的受力不均。通过合理设计这些连接方式,可以确保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受力传递更加均匀,从而避免因应力集中或材料不匹配造成的局部破坏,提升抗震加固的整体效果。这些新型连接技术为抗震加固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增强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2)加固材料性能的选择与优化

材料性能是确保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抗震加固中,常见的加固材料包括钢筋、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材料(GFRP)以及高强度混凝土等。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加固效果和建筑的抗震能力。例如,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非常适合用于提高建筑结构的延性和韧性,这使其在面临地震荷载时,能够有效吸收能量,防止结构破坏。而高强度混凝土则以其优异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适合用于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需要提升基础承载力或加固柱、梁等主要承载结构时。选择加固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其强度和刚度,还必须综合考虑材料的耐久性、施工的便捷性以及材料成本等因素。合理的材料选择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还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加固效果的长期稳定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材料配置,可以实现最佳的加固效果,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3)施工工艺优化与协同工作保证

施工工艺的优化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更是确保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已有结构的加固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无法满足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协同要求,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误差或不匹配。因此,采用现代化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精确的激光定位技术可以确保结构组件的准确安装,避免因定位误差造成的受力不均。机器人施工技术则能够提高施工的精度和一致性,特别是在复杂结构的加固过程中,机器人可以实现精细操作,确保每个加固点都达到设计要求。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快速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复杂结构部件,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加固施工的质量和精度,保证了新增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良好衔接。此外,合理的施工进度安排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确保加固施工按时完成,避免因施工过程中的延误导致的风险。完善的后期检查机制也为施工质量提供了保障,确保加固效果长期有效,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提升。

三、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施工中的结构优化与性能提升

1)原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与优化

在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之前,必须对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结构分析与性能评估,能够识别出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薄弱环节和潜在的安全隐患。采用现代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元分析(FEA),可以对原结构进行细致的受力分析与动态响应模拟。这些分析能够准确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识别哪些部位可能出现过大变形或破坏,进而确定加固的重点区域。基于这些评估结果,设计人员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加固方案,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对于发现的薄弱部位,可以通过增设支撑、加固结构连接或使用高强度材料等手段进行局部优化。这种精确的局部加固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在遭遇地震时具备更高的抗震能力。此外,动态响应模拟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分析加固后的效果,确保优化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新增结构对原结构的动态影响分析

在抗震加固过程中,新增结构可能会对原有结构的受力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高层建筑或复杂结构中。新增部分可能改变原有结构的受力路径,从而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分布。这种应力变化可能会导致原结构在特定区域的受力增大,增加了潜在的破坏风险。因此,在进行加固设计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动态分析,考虑新增结构对整体建筑受力的影响。动态分析能够帮助设计人员了解新增结构如何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揭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布和响应。通过对新增部分与原部分之间的连接和力学调整,设计人员可以确保两者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协同工作,避免因结构受力不均而导致的局部失效。合理的结构连接和力学调整有助于均匀分配地震荷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动态分析为加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确保加固后的建筑在面临地震等灾害时,能够保持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抗震性能提升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为了最大化建筑抗震加固效果,通常采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这一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建筑抗震性能、施工成本、材料选择以及施工周期等多个因素,利用数学建模和优化算法来找到最佳的加固设计方案。在进行优化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应考虑材料的经济性、施工的可行性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通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可以在满足抗震性能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从而提高加固工程的整体效益。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确保加固方案的长期可持续性,避免因过度加固或选择不合适的材料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建筑加固的高效性和经济性,确保建筑在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中具备更强的抵抗能力,同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这种优化设计方法为建筑抗震加固提供了更高效、经济且可行的解决方案,是现代建筑加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施工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1)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障

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施工中,安全性始终是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原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首先,施工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所有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并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其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现场的实时监控,包括使用现代化的监控设备来跟踪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和施工过程的进度,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调整。此外,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可以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为了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合理的施工流程设计也至关重要。通过分阶段、分区域的施工方式,避免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过大干扰,逐步加固各个部位,能够降低对原结构的影响,减少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施工安全,确保抗震加固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保抗震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机制,全面把控施工质量。这一机制应涵盖从材料进场验收到施工工艺控制,再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在材料进场时,首先应严格验收,确保所有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如实时监控传感器、应力监测仪器等,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受力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提供精准的数据,帮助工程师对加固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从而避免因施工偏差导致的安全隐患。此外,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施工进度、质量检测结果、设备和材料使用情况等,便于后期的追溯和检查。这种严密的质量控制流程能够确保抗震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在遭遇地震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经济性与成本分析

抗震加固工程的经济性分析对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固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在确保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需对不同加固材料、施工工艺和设计方案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较,能够找到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确保加固措施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例如,合理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同时,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减少施工时间和人工成本,也能在保证加固效果的基础上节省资金。此外,合理的施工方案安排,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施工难度,能够有效规避不必要的施工浪费,进一步提升建筑加固的经济效益。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和优化,既能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又能最大化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为业主提供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施工中新增结构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技术,提出了基于力学分析、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协同设计的多项优化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连接方式、优化加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能够显著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确保加固后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此外,针对施工中的安全性、质量控制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建议。未来,随着材料科技与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抗震加固技术将在确保建筑物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健, 王鹏.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 41(8): 1021-1030.
[2] 张丽, 陈勇. 新型抗震加固材料在建筑加固中的应用[J]. 建筑材料学报, 2021, 46(5): 679-684.
[3] 周浩, 赵俊. 建筑抗震加固的力学分析与施工技术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22, 40(4): 402-407.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