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在实现低碳转型中承担着关键责任,工商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机制,亟需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进行系统性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探索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能力,还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与长期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工商管理;创新路径
引言:
随着《巴黎协定》的推进与“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球范围内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各国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碳交易机制等手段推动企业减排,消费者与投资者也对企业的环境绩效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面临从生产流程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压力,传统工商管理理论侧重于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缺乏对资源环境约束的系统性考量,导致企业在低碳转型中遭遇战略定位模糊、技术创新不足、成本控制困难等问题,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研究低碳经济下企业工商管理的变革路径,既是响应外部政策与社会期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1.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的重点方向
1.1优化煤炭生产流程,降低单位能耗与排放
煤炭开采环节的吨煤综合能耗约为15-20千克标准煤,通过引入智能化综采设备与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技术,可将吨煤生产电耗降低至35千瓦时以下,在碳排放方面传统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达2.5吨/吨标准煤,采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后,供电煤耗可控制在28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配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全流程碳减排效率提升40%以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0%、煤层气抽采率突破60%等关键指标,进一步推动生产系统向近零排放转型,构建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清洁生产体系,将吨煤生产的全口径碳排放当量从3.2吨降至1.8吨,实现能耗强度与排放强度的双下降,这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地质勘探、开采运输、转化利用各环节的数字化能效管控平台,实时监测采区回采率、设备负载率等18项关键绩效指标,最终形成以能源转换效率为核心的生产函数优化模型。
1.2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煤泥以及煤层气等副产物,若未经有效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加剧环境污染,煤矸石堆存量已超过60亿吨,占用土地约1.5万公顷,煤矸石可用于发电、制砖或回填复垦,减少土地占用并降低生态破坏;矿井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工业冷却、矿区绿化或井下防尘,实现水资源的闭环管理;煤泥和粉煤灰则可作为建材原料或土壤改良剂,替代传统高耗能材料[1]。煤层气的抽采利用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补充清洁能源供应,建立智能化废弃物管理平台,优化资源流动路径,煤炭企业可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全产业链的物料损耗,最终形成“开采—加工—利用—再生”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在减少环境负荷的同时增强经济效益,煤泥干燥提质技术的应用可将低热值煤泥的热值从12兆焦/千克提升至18兆焦/千克,使其具备市场化利用条件,其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25倍。
1.3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运输与仓储环节碳足迹
公路运输的吨公里碳排放强度高达0.12千克,而铁路运输仅为0.03千克,水运介于0.05至0.07千克,优化运输结构提高铁路与水路联运比例至60%以上,可减少整体物流碳排放15%至20%,采用封闭式储煤仓替代露天堆存,可降低煤尘逸散率90%以上,减少仓储环节的PM2.5排放约5吨/万吨煤,在港口作业环节,电动装载机和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皮带输送机可将装卸过程的碳排放强度从8千克二氧化碳/吨降至3千克二氧化碳/吨[2]。
表1煤炭物流环节碳排放关键参数对比
运输方式 | 碳排放强度 (kg CO₂/t·km) | 能耗效率 (MJ/t·km) | 适用距离 (km) |
公路运输 | 0.12 | 2.8 | <500 |
铁路运输 | 0.03 | 0.9 | 500-2000 |
水路运输 | 0.06 | 1.2 | >1000 |
新能源重卡 | 0.07 | 1.5 | <300 |
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优化运输结构、提升仓储效率并应用低碳技术,以减少物流环节的碳足迹,利用提高铁路与水运占比、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应用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企业可显著降低单位物流碳排放强度,借助数字化碳核算手段,实现供应链全流程低碳化管理,最终推动煤炭行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4构建低碳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绿色竞争力
当前全球ESG投资规模已突破40万亿美元,中国碳市场覆盖企业年度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煤炭企业若无法有效展示低碳转型成效将面临资本市场估值折价和融资成本上升风险,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将动力煤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从当前的85千克二氧化碳/吉焦降至60千克以下,可显著提升在电力行业的绿色采购优先级,基于ISO 14064标准的企业碳核算体系建立[3]。使得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数据透明度提升80以上,参与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带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年增长率超过25%,开发高热值低硫煤种的产品差异化战略,使部分企业高端产品溢价达到每吨15美元,在出口市场占有率提升5个百分点,这种系统化的低碳品牌建设,不仅使煤炭企业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保持出口竞争力,更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获得战略主动权,最终实现市占率稳定性和企业估值的双重提升。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的措施
2.1引入高效洗选技术,降低煤炭灰分与硫分排放
洗选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煤炭中的灰分与硫分,从而减少燃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技术可有效处理粒度范围宽的原料煤,分选精度可达0.02-0.05,显著提升精煤回收率;以某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为例采用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配合浮选工艺,年减排SO₂约12万吨按硫分降低1.5个百分点计算,灰渣产生量减少200万吨/年,关键技术参数包括:分选密度1.4~1.8g/cm³可调,处理能力500~600t/h·台,耗水量控制在0.15m³/t煤以内。利用X射线灰分在线检测系统与DCS自动控制,实现分选过程能耗降低18%,每吨洗煤电力消耗从12kWh降至9.8kWh,高效洗选技术的环境效益需配套工商管理创新才能充分释放,企业应建立"碳-成本"双核算体系,将洗选环节的减排量每吨精煤减排CO₂当量约0.8吨纳入碳交易市场,按当前60元/吨碳价计算,年增收可达4800万元,管理优化重点包括:构建智能仓储系统,使精煤库存周转率从年6次提升至15次;采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煤炭质量记录洗选工艺参数、灰硫检测数据等,满足欧盟CBAM碳边境税对产品碳足迹的披露要求,投资3.2亿元建设智能化选煤厂后,人工成本下降从15元/吨降至9元/吨,建议配套实施"绿色信贷"融资模式。
2.2推广矸石充填开采工艺,减少地表沉陷与生态破坏
矸石充填开采工艺通过将选煤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回填至采空区,有效控制地表沉陷,降低对农田、建筑和地下水系统的破坏,该技术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固废处理原则,既减少了矸石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与传统垮落法开采相比,矸石充填可显著降低地表下沉系数,使沉陷幅度从0.6-0.8降至0.1-0.15,大幅缓解生态修复压力,该工艺还能减少矿井瓦斯涌出量,提高采区回采率,符合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的要求。
表2矸石充填开采与传统垮落法开采的指标数
技术指标 | 矸石充填开采 | 传统垮落法开采 |
地表下沉系数 | 0.1-0.15 | 0.6-0.8 |
矸石利用率(%) | 80-90 | 0-10 |
采区回采率(%) | 85-90 | 50-60 |
瓦斯涌出量(m³/t) | 3-5 | 8-12 |
吨煤充填成本(元) | 35-50 | 0 |
矸石充填开采工艺的推广需结合工商管理优化措施,企业应建立矸石分选—破碎—运输—充填一体化系统,优化充填材料配比如矸石、粉煤灰、胶结材料的混合比例,确保充填体强度达到2-4MPa,满足长期稳定性要求,在成本控制方面可采用模块化充填站设计,降低初期投资单套系统约500-800万元。
2.3优化运输路线与载具调度,降低物流环节燃油消耗
运输环节作为煤炭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不仅关系到企业运营成本,更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突破口,企业应当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调度平台,通过整合矿区生产数据、路网实时信息和市场需求预测,实现运输资源的精准匹配,在路径规划方面可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综合考虑运输距离、路况条件、天气因素和排放标准,动态生成最优运输方案。针对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需要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对公路运输重点提升车辆装载率和往返货源匹配度;对于铁路运输推广“重载列车+直达专列”模式,使单列车运量提升至2万吨以上,水路运输则需优化港口中转和船舶调度,要注重运输装备的绿色化升级,逐步淘汰高耗能老旧设备,引入符合最新排放标准的新能源运输工具。
煤炭企业需要构建与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组织建设方面设立专门的物流优化部门,统筹协调运输资源,打破传统各环节分割管理的弊端,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引进既懂煤炭业务又掌握智能物流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绿色物流理念培训,在成本管控方面可采用燃油效率KPI考核如设定百公里油耗基准值32-38升,对超标车辆进行能效改造或淘汰[4]。政策层面可争取绿色物流补贴如新能源货车购置享受10%税额抵扣,同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每吨节约柴油约产生2.6吨CO₂减排量企业还要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物流的战略合作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可与下游客户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减少无效运输,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将运输环节的减排成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2.4建立余热回收系统,利用矿区热能供应生产生活需求
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主要来源于矿井排水温度通常维持在25-35℃、通风排气可达30-45℃以及洗选加工环节废水温度约40-50℃,通过安装热泵机组和换热器系统,可将低品位余热提升至60-80℃的适用温度,满足矿区建筑供暖、洗浴热水及部分生产用热需求,系统设计时需考虑热源稳定性,建议采用蓄热装置平衡供需波动,以年产百万吨煤矿为例,余热回收系统每年可替代标煤约1500-2000吨,减少CO₂排放4000-5500吨[5]。关键设备选型应匹配热负荷特征,从工商管理维度余热利用项目需构建"投资-运营-收益"的完整价值链,初期投资主要包括热泵机组单位制热量投资约800-1200元/kW、管网建设造价150-300元/米及控制系统,静态回收期通常为3-5年,运营阶段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专业公司负责系统维护,企业按实际节能量支付费用,政策方面可申请节能技改补贴及环保税减免每吨标煤替代可减少约26元税费,管理上需建立热能计量系统,实施用热定额管理如办公区每日≤0.5GJ/m²,并将余热利用率纳入KPI考核。
结语:
低碳经济不仅重塑了全球产业格局,也为企业工商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机遇,本文分析低碳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揭示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创新路径的必要性,企业需将低碳理念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与运营流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与利益相关方协同,实现经济绩效与环境责任的平衡,随着低碳技术的进步与政策体系的完善,工商管理的创新将进一步加速,推动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帅.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J]. 商场现代化, 2025, (10): 115-117.
[2]李雅琪.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路径探讨 [J]. 商业文化, 2025, (07): 122-124.
[3]张敖梦叶. 经济类型多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工商管理思路分析[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建筑编辑部.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2025: 844-847.
[4]李佳耘. 数字时代企业创新工商管理促进转型发展研究 [J]. 市场周刊, 2025, 38 (10): 34-37.
[5]张顺达. 经济结构转型的企业工商管理策略研究 [J]. 中国会展(中国会议), 2025, (06): 133-135.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及其突破
- [2] 滴灌技术在干旱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 [3] 丝杆传动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上的应用
- [4]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 [5] 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 [6] 夹具密封性能对舱体装配精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 [7] 高中物理课程中融入自制教具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 [8] 高纯石英砂中杂质去除工艺研究与提纯效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