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在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10月—2025年5月于皮肤科医生接诊开单,转至中医护理门诊操作的60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药内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选取大椎穴、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位,使用一次性7号注射器针头点刺,每周2次,持续4周。结果:干预后,实验组PAG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可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的皮损症状及中医证候,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火郁发之;背部俞穴;刺络拔罐;脾胃湿热;痤疮
引言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中医认为脾胃湿热型痤疮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致火郁于内、不得宣泄,上蒸颜面而发。《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强调通过发散之[1]法使郁火外透,而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的特定穴位,刺络拔罐可疏通经络、泻热排毒。现代研究表明,刺络拔罐能调节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毛囊皮脂腺炎症反应。目前临床对脾胃湿热型痤疮的护理多侧重内服药物,外治手段缺乏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火郁发之”理论,将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应用于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旨在探索中医外治法的临床价值,为痤疮护理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期间,由皮肤科医生接诊并开具治疗单,前来中医护理门诊进行操作的60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胃湿热型痤疮的诊断,表现为颜面油腻、丘疹红肿、口臭便秘、舌苔黄腻;年龄处于16-35岁区间;近2周内未使用抗痤疮药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分泌疾病;属于瘢痕体质;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4.2±5.0)岁。实验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4.8±4.6)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良好的可比性。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中药内服治疗,方剂组成为: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茵陈15g、生薏苡仁30g、茯苓15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实验组在常规中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取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护理人员对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7号注射器针头,在所选俞穴处进行点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宜。随后,迅速在点刺穴位处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钟,直至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瘀斑。起罐后,使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血迹。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
(三)观察指标
1.痤疮皮损改善情况:采用痤疮综合评分量表(PAGI)评估,包括粉刺、丘疹、脓疱数量及炎症程度,总分0-30分,得分越低表示皮损越轻[2]。
2.中医证候缓解程度:根据《中医诊断学》制定脾胃湿热证候积分表,包括颜面油腻、丘疹红肿、口臭、便秘、舌苔黄腻5项,每项0-3分,总分0-15分,得分越低表示证候越轻[3]。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痤疮皮损改善情况
表1两组患者干预后PAGI评分对比(分,x±s)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值 | P值 |
PAGI评分 | 9.5±2.3 | 6.2±1.8 | 6.842 | 0.000 |
干预4周后,对照组PAGI评分为(9.5±2.3)分,实验组为(6.2±1.8)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6.842,P<0.001),表明实验组痤疮皮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能有效减轻痤疮炎症反应,减少粉刺、丘疹及脓疱数量。
(二)中医证候缓解程度
表2两组患者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x±s)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值 | P值 |
中医证候积分 | 7.6±1.5 | 4.3±1.2 | 9.827 | 0.000 |
干预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6±1.5)分,实验组为(4.3±1.2)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27,P<0.001)。实验组在颜面油腻、口臭、便秘等症状改善上更显著,说明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刺络拔罐护理可通过疏通脾胃经气、宣泄湿热,有效缓解脾胃湿热证候。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痤疮皮损改善及中医证候缓解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验证了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的临床价值。从“火郁发之”理论看,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火毒郁于体内,刺络拔罐通过在脾俞、胃俞等俞穴处叩刺拔罐,可激发经气、开泄腠理,使郁火随瘀血排出体外,符合“发之”的治疗原则。现代医学认为,刺络拔罐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周围炎症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本研究中,脾俞、胃俞对应脾胃功能,大肠俞与肠道排泄相关,三穴配伍可协同调节脾胃运化、通腑泄热,从根本上改善湿热内蕴体质[4-5]。需注意的是,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控制叩刺深度,避免感染。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最佳疗程[6]。
四、结论
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护理应用于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能显著改善痤疮皮损症状,缓解颜面油腻、口臭便秘等中医证候,提升临床疗效。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作为脾胃湿热型痤疮的辅助治疗手段,为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薇.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运用泻黄散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临床观察[D].河北北方学院,2023.
[2]李诺,徐跃容,高玥璇,等.蓝海冰运用"火郁发之"学说治疗寻常痤疮经验探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4(003):033.
[3]袁弦.基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清胃散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D].江西中医药大学,2023.
[4]江莉,黄宁.基于丹溪"六郁"理论探讨"郁乃痤"临床辨治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7):92-96.
[5]刘拥军彭欢方桢张磊张译尹.于玄府郁闭理论探析火郁发之法治疗痤疮[J].2024.
[6]刘拥军,彭欢,方桢,等.基于玄府郁闭理论探析火郁发之法治疗痤疮[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11):59-62.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