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对护理效率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2025年1月我院2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实验组实施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结果:实验组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为(10.2±1.5)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6±2.3)分钟,P<0.001;实验组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为(0.5±0.2)次,少于对照组的(2.1±0.6)次,P<0.001。结论: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手术器械准备时间,减少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次数,显著提升护理效率,对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护理效率;手术器械准备时间;护理配合失误次数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医疗管理领域,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旨在实现手术器械管理的精准化、高效化[1]。然而,目前关于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对护理效率提升效果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与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深入探究新型模式对护理效率的实际影响,以期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指导。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2024年1月到2025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2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年;身体健康,无影响工作的重大疾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研究期间处于休假、进修状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名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人。对照组中男性2人、女性8人,年龄在25到40岁之间,平均年龄(32.5±4.2)岁,工作年限2-15年,平均(7.8±3.1)年;实验组男性1人、女性9人,年龄从26岁到38岁不等,平均年龄(33.2±3.8)岁,工作年限3-14年,平均(8.1±2.9)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护理人员在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意味着两组患者在各项关键的基线特征上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器械管理模式:护理人员依据常规流程,在手术前手工清点手术器械数量、检查器械性能,完成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工作;手术过程中,按照医生需求传递器械,并在术后对器械进行回收、整理与再次处理。实验组实施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1.智能化器械管理系统应用:引入手术器械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每件器械配备RFID电子标签,实现从采购入库、使用、消毒灭菌到再次入库的全流程信息化追踪与管理,护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快速查询器械位置、状态等信息。2.标准化操作规范制定:制定涵盖手术器械准备、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操作步骤、质量要求与责任分工,确保护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与统一性。3.定期专项培训:每月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新型手术器械管理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智能化系统操作、标准化流程执行、新型器械使用与维护等,并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4.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科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共享器械管理信息,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提高器械周转效率。
(三)观察指标
1.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记录护理人员从接收手术通知单开始,至完成所有手术器械准备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计算每位护理人员参与的所有手术的器械准备平均时间[2]。
2.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统计手术过程中因器械传递错误、器械缺失、器械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护理配合失误次数,计算每位护理人员参与的所有手术的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
(四)研究计数统计
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和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均属于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
表1两组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对比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值 | P值 |
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分钟) | 18.6±2.3 | 10.2±1.5 | 8.923 | <0.001 |
由表1可知,实验组单台手术器械准备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8.923,P<0.001)。
(二)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
表2两组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对比
指标 | 对照组 | 实验组 | t值 | P值 |
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次) | 2.1±0.6 | 0.5±0.2 | 7.345 | <0.001 |
从表2数据可见,实验组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平均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7.345,P<0.001)。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对护理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智能化器械管理系统的应用,借助RFID技术实现了器械信息的实时追踪与快速定位,护理人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人工查找和核对器械,极大地缩短了手术器械准备时间。标准化操作规范的制定,使护理人员在器械管理各环节有明确的操作指引,减少了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重复劳动和失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定期专项培训提升了护理人员对新型管理模式和新型器械的熟悉程度与操作技能,增强了其应对复杂手术器械管理工作的能力,从而减少了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的发生。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打破了信息壁垒,促进了手术室与相关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协作,保障了手术器械供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标准化、协同化等管理手段,能够显著缩短手术器械准备时间,减少手术中护理配合失误次数,有效提升护理效率。该模式为手术室护理管理带来了创新变革,对保障手术顺利开展、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新型手术器械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建议各级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玲.专科组器械护理管理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6):736-737.
[2]吴海燕,商玲燕,邹亚清,等.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在口腔手术器械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4):125-128.
[3]仇飞燕.腔镜器械细节化管理对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的效果[J].2024(4):84-87.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