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海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摘要: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的重要作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途径。本文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对思政教育的支持机制,探讨影响党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组织建设、课程协同、模范带动与评价体系等。结合实践路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的重要作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途径。本文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对思政教育的支持机制,探讨影响党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组织建设、课程协同、模范带动与评价体系等。结合实践路径,提出通过创新融合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强化队伍建设和完善监督机制来优化党建工作,以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未来,信息技术赋能和长效机制建设将为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研究旨在为高校党建工作改进思政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组织建设;实践平台;融合创新

引言

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的重要形式,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实践平台。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影响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因素,对于改进高校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高校党建工作在组织建设、课程融合、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对思政教育效果的影响,旨在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路径。

1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1.1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在高校实现思想领导和组织保障的重要形式,其核心任务包括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文化培育。通过党支部这一基层组织,高校党建能够有效将党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传递给广大师生,形成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党建工作的内容涵盖党课教育、党员发展、党日活动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还增强了师生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高校党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与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道德品质为核心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思政教育在实际推进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形式单一,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部分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感较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的支持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引领、组织协调和实践推动方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首先,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体现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上。通过在课堂中融入党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党员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党的价值理念。其次,党建活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例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党史学习活动等,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再次,党建工作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如校企合作实践项目、社区服务活动等。

2 影响高校党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高校党建工作在推动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实际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研究和明确这些关键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发现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点,还能为优化党建工作提供明确方向。

2.1 组织建设的质量与执行力

高校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单位,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执行力和覆盖面。党支部的组织能力决定了党建活动的规划与落实效果。如果党组织建设松散,成员责任感弱,党建工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高校的样板党支部建设计划,该计划通过完善支部组织架构、明确分工职责,使党支部在思政教育中承担起关键任务,如指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思政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2.2 思政课程与党建活动的协同机制

党建活动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过于理论化,而党建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体验感。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创新的协同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高校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通过党史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党的思想和精神。这种协同机制有效地弥补了思政课程内容单调、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2.3 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

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思政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学生党员在班级、宿舍和学生社团中以榜样的力量影响身边同学,通过组织红色主题活动、开展党课分享等方式,将党的思想传递到学生群体中。同时,教师党员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通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党的思想灌输到课堂之中。例如,某高校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员,通过在课堂上分享自身学习党的理论的经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4 评价体系的健全与科学性

评价体系是衡量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高校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存在指标单一、反馈机制不足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改进方向,也削弱了其对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应包括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学生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成绩的变化、思想成长的进步等。某高校在一项调研中引入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发现参与党建活动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提高了15%,为优化评价体系提供了实证支持。

3 提升高校党建工作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实践路径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实践驱动,通过科学设计和实际操作来提升效果。

3.1 创新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方式

创新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党建活动和思政教育形式往往侧重单向传递,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为此,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增强两者的融合效果。例如,某高校开发了一款党建学习云平台,将党史学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通过线上测试、专题讨论和学习打卡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该校还开展党建示范班实践活动,选拔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助理,组织主题班会和红色文化交流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党的理论和精神的理解,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3.2 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实践平台

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实践。高校党建工作可以通过搭建多层次的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在校内,党建主题教室、红色文化长廊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固定场所。例如,某高校专门设立了红色记忆展厅,定期举办党史专题展览和党课活动,让学生通过实物和影像资料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在校外,党建工作可通过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3.3 完善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当前,部分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存在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和促进跨部门协作来提升队伍能力。例如,某高校定期组织党建干部和思政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内容涵盖党的理论政策、教学技能和活动策划,显著提升了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此外,通过建立党建工作+思政教学协作小组,让党建干部与思政教师共同设计教育活动,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性和实施科学性。

3.4 加强监督与反馈机制

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完善,是确保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效果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监督机制往往过于形式化,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因此,高校应引入多元评价方式,结合学生问卷、教师评估和第三方调研,全面收集工作效果的数据。例如,某高校建立了党建工作质量反馈平台,定期收集师生对党建活动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活动内容。数据显示,经过三轮反馈优化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从65%提高到85%,表明监督和反馈机制对提升工作效果的显著作用。

4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展望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与深化。面对新时代教育需求和技术变革,高校党建工作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思政教育目标,还需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4.1 党建工作引领思政教育创新的趋势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组织层面的保障,更是思想引领和创新推动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党建工作需进一步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更新理念和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党的政治属性为高校提供了坚定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在教育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思想立场。例如,未来党建工作可以更加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播,将党的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同时,党建工作还可以通过党建+科研的模式,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社会调研、创新项目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

4.2 信息技术对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赋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能够显著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教育的吸引力。例如,未来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分析,为党建活动和思政课程提供数据支持。某高校的案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党建学习助手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偏好,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并提供互动式答疑服务。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学习体验,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也可用于打造沉浸式党建教育场景,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红色历史事件,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党的发展历程。

4.3 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和实效性。当前,部分高校的党建活动和思政课程仍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这与机制缺失密切相关。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目标,并通过政策制度予以保障。例如,高校可以出台专门文件,将党建活动与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形成固定的协作模式。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反馈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某高校的长效机制实施后,通过每年两次的反馈评估和调整,学生参与率稳定在90%以上,思政教育满意度逐年提升。

4.4 开放与国际化的探索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也需具备全球视野。未来,高校党建工作可以探索将中国共产党思想传播与国际学生教育相结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等形式,将党的理论融入全球治理与文化交流的语境。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某高校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专题讲座,既传播了中国的发展理念,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思想交流,为思政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5 结论

高校党建工作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思想引领、资源整合和实践平台建设,党建工作能够弥补思政教育在内容单一、形式乏味等方面的不足,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影响党建工作效果的因素众多,如组织建设、课程协同、队伍素质和评价机制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未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需进一步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的研究为改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蓉,向阿媚,柳艳.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互动创新的困境与实践路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4):101-106.

[2]马志芹,范晶晶.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8):30-33.

[3]宋静.高校党建+思政互融机制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6):40-42.

[4]周先阳.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3):110-112.

[5]吴超,李海涵.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N].黑龙江日报,2024-07-04(008).DOI:10.28348/n.cnki.nhjrb.2024.002372.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