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视角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雪娇 夏高水 李卫平 龚乐乐 朱鹏云( 通迅作者)

南昌医学院(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 摘要:在“提质培优”战略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改革与创新。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职业能力与人文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提质培优”战略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改革与创新。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广了案例教学与VR实训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显著改善了就业质量,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提质培优,高职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学影像技术作为医疗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相关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提质培优”战略背景下,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提质培优”战略旨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本研究将围绕“提质培优”视角,深入分析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力求为高职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1.1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影像诊断技能、设备操作能力以及临床沟通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围绕这一职业定位开展人才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受限于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与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行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环境。此外,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培养不足,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1.2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先进的影像设备操作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要求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熟悉临床流程和诊断思维。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各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实践创新来解决。

1.3 国内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从国际视角来看,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和实训体系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参与真实的临床工作,大大提升了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相比之下,我国高职院校虽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探索,但整体深度和广度仍不够,学生实习多为形式化,实践效果不显著。此外,国外院校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职业素养教育方面,而国内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2 “提质培优”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由单一技能导向转向“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综合目标。新目标强调学生影像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医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课程体系优化是改革的核心环节,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重新构建课程结构。核心课程如《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影像设备原理与操作》等重点培养技术能力,辅助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侧重综合素质提升。此外,拓展课程涵盖医疗信息化及AI技术应用,帮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课程实施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模式,校内设立模拟诊断中心,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与PBL结合模式,通过真实病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引入VR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平台,弥补设备不足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技术学习中渗透职业素养理念。

2.4 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实践平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是推动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三甲医院及医疗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医院导师与教师联合授课,共同开发课程。同时,在合作单位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定期参与临床实训,形成“实训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3.1 改革实践案例分析

在“提质培优”战略的指导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以某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3.1.1 案例:校企合作培养项目

该院校与区域内某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双主体”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后,直接进入医院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临床实训,由医院资深影像医生担任指导教师。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操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使其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与诊断流程的练习,显著提升了岗位适应能力。改革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85%提升至91%,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7%。

3.1.2 案例:基于VR技术的虚拟实训课程

由于校内影像设备资源有限,学校引入了VR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影像设备操作的仿真环境。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多次反复练习,直观感受设备操作与诊断流程。在改革实施的第一年中,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在影像技能考核中平均得分提高了1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显著,操作信心明显增强。

3.2 实践效果评估与分析

3.2.1 学生技能水平提升

通过影像技术操作考核与临床实训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升。改革后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在省级大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进一步证明了改革的成效。

3.2.2 就业质量改善

相比于改革前,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在对口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晋升速度方面表现突出。多家合作医院反馈,改革后毕业生能够更快胜任岗位需求,其操作熟练度和职业素养优于其他院校学生。

3.2.3 企业与医院反馈

合作医院和企业对改革后的学生表现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意识,同时在医患沟通方面表现良好。这不仅增强了院校的社会声誉,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3.3.1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部分企业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合作效果。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沟通,探索更紧密的合作模式,确保企业在课程开发与学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2 课程更新速度较慢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但课程内容的更新未能完全跟上行业变化,影响了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建议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与新设备。

3.3.3 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有限

尽管改革中强调了职业素养教育,但部分学生在临床实训中仍表现出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在课程中增加更多医患沟通与职业伦理相关的内容,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4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4.1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拓宽合作范围,不仅限于三甲医院,还应积极与区域内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疗器械企业合作,丰富实训内容与场景,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不仅提供实训基地,还应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建设,以确保培养内容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同时,应鼓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进行定期交流,优化教学效果,推动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4.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校内实践平台与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在校内实践平台方面,应增设模拟影像诊断中心,配备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使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高频次的真实操作练习。在在线开放课程方面,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展远程教学与资源共享,将优质课程推广至更多院校,推动区域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均衡发展。此外,还可通过开发微课与在线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4.3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需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建议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实训操作、技能考核及就业反馈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动态评估。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同步。此外,应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学历证书,还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4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院校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及联合课程开发等活动,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与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引入国际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与设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升教学的技术水平。此外,还可以借助国际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平台,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提供参考。

5 结论

在“提质培优”战略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研究通过对当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创新了教学方法,并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证明,该改革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反馈。然而,改革仍存在诸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课程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未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继续深化改革与实践,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同时,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这将为医疗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助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彬斌,赵李湘,刘海峰.湖南省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J].科教文汇,2024,(11):154-157.DOI:10.16871/j.cnki.kjwh.2024.11.035.

[2]唐玲玲,黄小华.“双万计划”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02):50-53.

[3]王昌,申杰奋,狄贯龙,等.新医科背景下医教协同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改革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9):94-96.

[4]蔡阿惠,蔡宏杰,杜志昭,等.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基于五所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7):3-6.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3.17.033.

[5]刘宁,吕晓虹,孙羽,等.模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04):13-16.

1、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提质培优”视角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XJG-22-80-3;

2、2023年度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

课题名称:CIPP下“BOPPPS+SPOC”教学模式在《影像设备学》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合同编号:20231007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