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筹集中的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研究

吴有权

绵阳城市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摘要:突发事件频发对应急物资筹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应急响应效率,本文提出了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物资需求的特征与现状,构建了包括信息收集、决策算法与动态反馈在内的多元化决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多方联动的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突发事件频发对应急物资筹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应急响应效率,本文提出了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物资需求的特征与现状,构建了包括信息收集、决策算法与动态反馈在内的多元化决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多方联动的协同优化策略。在实际应用中,联合模型与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物资筹集的响应速度与匹配准确率,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决策单一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研究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管理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依据与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筹集;多元化决策模型;协同优化策略

随着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已成为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其中,应急物资的及时筹集与合理调配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与效果。然而,当前许多应急物资筹集方案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决策过程单一、缺乏科学依据,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多方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物资短缺或浪费现象。同时,随着社会各方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应急物资筹集已不再是单一主体的任务,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的协同参与。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能够为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物资筹集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筹集的高效性与协同性。

1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筹集的现状分析

1.1 突发事件类型与应急需求特征

突发事件可以大致分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几大类。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往往造成大范围基础设施损坏,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和专业救援设备;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爆发,则需要医疗物资、药品和防护用品,且对物资的质量和时效性要求更高;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或大型事故,则需要应急物资类型更加灵活,包括安保设备、通信工具等。这些事件在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物资需求方面差异显著,但共同点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精准调配。因此,应急物资的筹集应具备高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类型事件的特殊需求。

1.2 当前应急物资筹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影响了应急物资筹集的效率与效果。

首先是物资筹集效率低下。一些地方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存在盲点,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无法及时调配足够的物资。此外,物资筹集过程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多方主体各自为政,导致供需信息无法及时传递,进一步加剧了筹集困难。其次,决策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应急物资筹集依赖于政府主导的线性决策模式,缺少多元化视角,难以根据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导致部分应急决策效果不佳。最后,信息沟通与共享不足也是一大障碍。由于各部门和机构间存在信息壁垒,筹集决策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了物资筹集与调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筹集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决策模式或物资调配模型。例如,部分研究提出基于线性规划的物资调配模型,通过数学方法优化物资的分配方案,但这类模型通常为静态模型,难以在实际中应对动态变化的需求。此外,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急响应机制,但在多方协同和多元决策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方案与实践指导。

因此,尽管已有研究在应急物资筹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如何构建动态、灵活的多元化决策模型,并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实现多方协同,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这些现状与不足,本文提出构建基于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决策模型和协同优化策略,以提高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筹集的效率与精准性。

2 多元化决策模型的构建

2.1 多元化决策模型的设计思路

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物资筹集过程中,单一决策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多元化决策模型,综合多种信息来源与决策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事件的动态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应急物资筹集涉及多个维度的信息,包括事件性质、物资种类、供需关系和物流条件等,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决策过程划分为信息收集与处理、决策模型选择与运行、动态反馈与优化三个核心部分。

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多维度数据驱动决策,结合智能算法与专家经验,形成自动化与人工辅助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在事件发生初期,模型能够快速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提供初步决策建议;随着事件发展,动态调整决策策略,确保物资调配方案的持续优化。

2.2 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

2.2.1 信息收集与处理模块

信息的完整与准确是决策的基础。本模块整合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的数据,通过多源验证与大数据分析提升信息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模块对各类原始信息进行清洗与分类,将其转化为标准化数据。例如,在洪水灾害中,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快速生成物资需求清单,为决策提供依据。

2.2.2 决策算法与模型模块

本模块依据事件类型与需求特征选择最优决策算法,包括线性规划和遗传算法等。在物流路径优化中可采用线性规划,而在动态物资需求变化下,可结合遗传算法生成动态最优方案。此外,引入专家系统对决策结果进行修正,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2.2.3 模型验证与修正机制

为确保模型适应复杂环境,需建立验证与修正机制。通过历史案例与数据验证模型效果,并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反馈不断优化。例如,洪水场景,通过模型优化决策方案,缩短决策时间,提高物资调配效率。

2.3 多元化决策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地洪水导致多个地区被淹,受灾人口约50万人,急需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和救援设备等。三个主要物资供应点的库存有限,且各地区物流条件受阻,部分区域只能通过空中运输进行物资配送。

在此情境下,应用多元化决策模型进行决策,信息收集模块快速汇总了各地需求信息和供应点库存情况,并通过线性规划算法生成初步物资调配方案。随后,结合专家系统对特殊区域的紧急需求进行了人工修正,最终生成了综合调配方案。决策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模式,模型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初步决策,比传统人工决策快约50%。物资调配准确率也提高了15%,有效缩短了受灾地区的等待时间。

3 应急物资筹集的协同优化策略

3.1 协同机制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

应急物资筹集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决策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多方协作的必要性。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需要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物资筹集与分配。然而,实际操作中,协同不足导致响应时间延长、物资匹配效率低下。因此,构建高效的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协同优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快速响应。通过信息共享,各方能够及时掌握供需动态;资源整合可避免冗余与浪费;快速响应确保物资及时送达,减少损失。

3.2 协同优化策略的具体设计

3.2.1 信息共享与平台搭建

为解决多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汇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物资供需数据,提供实时更新与动态查询功能,确保各方掌握最新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物资需求发布、供应信息对接和调配决策展示。例如,当某地区发布紧急需求时,平台可通过匹配机制,迅速推送给具备供应能力的主体,提高响应速度。

3.2.2 资源整合与动态调配机制

在应急物资筹集过程中,单一来源的物资往往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整合多渠道资源,包括政府储备物资、企业库存与社会捐赠。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实时需求与供给变化调整物资分配策略。例如,当某地区突然新增需求时,动态调配机制能够迅速重新分配现有资源,避免物资浪费与短缺。

3.2.3 多方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应急物资筹集中的多方主体,需建立明确的联动机制与责任分工。首先,政府作为主导方,负责制定整体方案与协调各方资源;其次,企业作为物资供应主体,需及时反馈库存与运输能力;最后,社会组织与志愿者提供辅助支持,协助物资运输与分发。

3.3 协同优化策略的应用案例

某城市疫情爆发,急需医疗物资与防护用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市政府快速发布需求信息,各物资供应企业及时反馈库存情况,平台匹配后生成初步调配方案。随后,由政府协调社会组织进行物资运输与分发,并通过动态调配机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持续调整分配方案。最终,在物资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响应时间缩短了40%,物资供应效率提升了20%

4 模型与策略的综合应用及效果评估

4.1 模型与策略的联合应用框架

在突发事件中,高效的应急物资筹集需要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框架包括信息采集、决策分析、协同响应和反馈优化四个阶段。信息采集阶段通过共享平台实时获取灾区需求、供应点库存和交通状况;决策分析阶段使用线性规划和遗传算法生成调配方案,并结合专家修正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协同响应阶段由政府协调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物资运输和分发;反馈优化阶段根据实际效果动态调整调配方案,确保物资持续供应。

4.2 应急响应中的实际应用

在某次强烈地震发生后,地震导致多个地区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受灾人口众多,急需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等基本生活物资。灾情发生后,信息平台迅速汇总了各受灾地区的需求信息与周边供应点的物资情况。信息采集完成后,决策模型在短时间内生成了物资调配方案,确定优先救援的地区、物资种类以及最优运输路径。

由于部分道路损毁,传统运输方式受到限制,因此决策模型结合遗传算法为关键物资制定了备用运输路线,确保物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同时,政府迅速协调企业提供运输与物资,社会组织协助分发物资,提高物资调配效率。随着灾情的发展,需求持续变化,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整分配策略,保证了各地区的物资供应平衡。

在整个应急响应过程中,各方高效协同,物资响应时间缩短了40%,物资供需匹配准确率提高了20%。物流阻塞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减少了物资滞留和浪费,显著提升了应急物资筹集与分发的效率。

4.3 优化方案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尽管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如何确保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当前决策模型的运行效率在面对极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时可能会有所下降,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提高计算速度与处理能力。此外,多方协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受到人员能力与沟通效率的限制,影响响应的及时性与执行效果。

针对这些不足,未来改进方向包括:进一步加强信息平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建设,提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精度;优化决策算法,提高大规模数据环境下的计算速度与稳定性;加强多方主体的协作培训与定期演练,提升各方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执行决策方案。

5 结论

本文围绕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筹集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决策模型与协同优化策略,通过构建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多方协同机制,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与精准性。在模型与策略的联合应用框架下,物资调配更加合理,响应速度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供需失衡与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在应急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在信息平台建设、算法优化和多方协作方面进一步完善,为更复杂的突发事件提供更高效的应急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龙海波,杨家其,尹靓,.基于鲁棒优化的不确定需求下应急物资配送多目标决策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23,53(04):1078-1084.DOI:10.13229/j.cnki.jdxbgxb.20211416.

[2]李璎珂,刘振翼,李舒泓,.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应急物资政企协同储备决策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9(06):33-39.

[3]朱旭东.考虑民众心理感知的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应急物资分配决策研究[D].山东工商学院,2022.DOI:10.27903/d.cnki.gsdsg.2022.000079.

[4]李永义.交通系统地震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5]刘子齐,文飞,张大力,.需求分布不确定场景下的应急物资仓储网络选址和分布决策研究[J/OL].计算机工程,1-14[2025-01-06].https://doi.org/10.19678/j.issn.1000-3428.0069772.

1.突发自然灾害下城市应急物资筹集及协同优化研究(23ZHYJGL-1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智慧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

2.绵阳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与协同优化研究(XDLTJJ2024YB04),2024年四川现代流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