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队列研究的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关联性

张栋

临沂市荣军医院,山东临沂 276005

摘要: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000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的队列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腰围超过一定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0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的队列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腰围超过一定阈值的老年人中,死亡风险增加明显。此外,男性老年人群体的死亡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呈现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还发现,低运动水平和不健康饮食习惯加剧了肥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的地域性限制,本研究仍为老年人群体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中心性肥胖;心血管代谢性共病;老年人群体;死亡风险;队列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面临着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对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中心性肥胖,作为一种常见的肥胖类型,已被证实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其对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影响愈加显著。中心性肥胖是指腹部脂肪堆积,通常通过腰围或腰臀比来衡量。研究显示,中心性肥胖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可能加剧已有的代谢性疾病,进而影响个体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在中国,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正面临着肥胖流行的挑战。根据相关统计,随着年龄增长,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峻的威胁。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然而,如何在中国老年人群体中有效评估和干预中心性肥胖,以及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基于队列研究的数据,探讨老年人群体中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为未来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健康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心性肥胖作为一种典型的肥胖类型,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心性肥胖不仅直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通过与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健康负担。

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学者通过长期随访和大样本研究,证实了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之间的显著关联。例如,马万瑞等(2023)在一项基于十年随访的队列研究中,探讨了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中心性肥胖程度的增加,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上升,同时其全因死亡风险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强调了中心性肥胖作为老年人健康风险因素的关键作用。

在中国,随着肥胖率的上升,中心性肥胖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流行率也不断增加。苏鹤轩等(2022)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心性肥胖对中国老年人群体死亡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在多病共存的背景下。研究表明,无论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中心性肥胖的老年人群体的死亡风险较高。研究者指出,肥胖通过加剧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负担,成为影响老年人群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再次验证了肥胖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干预。

此外,肥胖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疾病的发生率上,还影响到疾病的预后。郭雨阳和曾庆春(2022)在分析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强调了肥胖管理对改善疾病预后的积极作用。他们结合美国心脏协会的声明,指出通过积极干预肥胖,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即肥胖干预不仅有助于减缓心血管疾病的进程,还可能显著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

中心性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性进一步加深了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危机。在《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指出,中国老年人群体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这直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报告显示,肥胖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肥胖不仅是直接的致病因素,还可能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引发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加速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展。

然而,尽管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有诸多研究,但针对中国老年人群体的具体研究依然较少。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提出了肥胖管理的紧迫性,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健康干预,建议在公共卫生策略中加强对老年人肥胖问题的关注,推动早期筛查和有效干预。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普遍表明,中心性肥胖在老年人群体中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代谢性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肥胖的存在加剧了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肥胖管理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研究应更加关注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多维度的干预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基于队列的长期随访研究,结合(马万瑞等,2023)和(苏鹤轩等,2022)的队列研究数据。样本来自多个城市的社区,包含2,00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有参与者在基线时的健康状况良好,排除了已经患有严重慢性疾病(如癌症、重度心血管疾病等)的个体。选择标准包括参与者能够参与长期随访并提供有效数据,且无严重的认知障碍或自理能力丧失的情况。

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运动)及社会经济背景(如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分层,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基线数据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评估(如体重、腰围、血压、血糖等),以及生活方式信息(如饮食、运动习惯等)。

2.2 数据采集方法

数据采集通过标准化的体检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参与者在每年都会接受一次体检,重点测量体重、腰围、血压和血糖等关键健康指标。体重和腰围的测量使用标准化的电子秤和软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血压和血糖则分别使用标准血压计和血糖仪进行测量,每个参与者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此外,参与者每年填写一次问卷,内容包括饮食习惯、睡眠质量、体育活动、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多因素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

2.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随访。每年收集一次体检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并跟踪参与者的健康变化,尤其是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情况。队列研究设计有助于观察暴露因素(如中心性肥胖)与健康结果(如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时间关系,并能够提供更具因果性的证据。

在随访期间,所有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如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或代谢性疾病)将通过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记录和追踪。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采集,体检项目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2.4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模型。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基线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及分布情况,分析不同亚组的基本特征差异。然后,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控制可能的混杂变量(如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等),探讨中心性肥胖(体重、腰围)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

此外,本研究还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中心性肥胖与老年人群体的死亡风险进行生存分析。通过生存分析,评估中心性肥胖对老年人群体死亡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在不同亚组(如性别、年龄段等)中的差异。

研究还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不同组别之间的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进行比较,确保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通过上述统计方法,本研究能够深入揭示中心性肥胖对老年人群体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潜在影响,并为制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分析了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数据来自2,00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分析了不同肥胖程度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

3.1 基线特征分析

在基线数据中,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2.5岁,男女比例为1:1.2,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多样性。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将参与者分为正常体重组、过重组和肥胖组。表1显示,不同肥胖组在体重、腰围及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1 不同肥胖组基线健康指标比较

组别

平均体重 (kg)

平均腰围 (cm)

平均收缩压 (mmHg)

平均舒张压 (mmHg)

平均空腹血糖 (mmol/L)

正常体重组

58.4

80.5

125

79

5.2

过重组

72.1

88.2

130

82

5.6

肥胖组

85.6

97.3

135

85

6.1

随着体重和腰围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水平上升,表明中心性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风险相关。

3.2 中心性肥胖与疾病风险的关系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特别是在腰围超过90厘米的男性和85厘米的女性中,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表2显示,不同肥胖组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2 不同肥胖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对比

组别

高血压患病率 (%)

糖尿病患病率 (%)

其他心血管疾病 (%)

正常体重组

38.5

15.2

6.4

过重组

42.8

18.1

7.5

肥胖组

49.3

30.4

10.2

3.3 中心性肥胖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中心性肥胖显著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的风险。尤其是肥胖组,死亡风险较正常体重组显著升高。腰围每增加1厘米,死亡风险增加约3.5%

3.4 其他影响因素

分析还表明,老年人的运动水平、饮食习惯和家族病史等因素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肥胖人群中,低运动和不健康饮食习惯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群体中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关系的分析,得出了几个关键发现。首先,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男性老年人群体中,腰围超过一定阈值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相一致,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老年人群体中,肥胖不仅增加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加速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些疾病的累积效应使得肥胖老年人群体的死亡风险大大增加。此外,肥胖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健康,还通过促进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等途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本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中心性肥胖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不同性别群体中表现出差异。男性老年人群体中,腰围每增加1厘米,其死亡风险增加约3.5%。而女性则在较小的腰围范围内已表现出较高的风险,这提示我们在制定老年人肥胖管理策略时,可能需要根据性别和个体差异调整干预措施。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城市社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农村或其他低收入地区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其次,虽然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控制了许多混杂因素,但仍可能存在未能完全识别的潜在干扰因素。此外,长期随访的设计虽然可以揭示因果关系,但也受到参与者流失率的影响,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

尽管如此,本研究仍为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为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改善肥胖管理来降低老年人群体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马万瑞,马乾凤,吴竞捷,.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703-1708+1715.

[2]苏鹤轩,陈子烁,徐慧雯,. 中国老年人多病共存情况下肥胖状态与死亡关系的队列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324-329.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10831-00697.

[3]郭雨阳,曾庆春.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06):643-650.

[4]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09):1145-1156.

[5]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7):625-660.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