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本文以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教育价值。首先,从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思政教育与舞蹈理论课程的融合理念及其内在优势;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内容优化、教学创新、教师能力提升和校园文化融合等多元化实践路径;然后,系统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教育价值;最后,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度融合策略及完善机制等优化建议。研究表明,舞蹈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艺术类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舞蹈理论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教育价值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舞蹈理论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独特的载体。然而,在实践中,舞蹈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内容整合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本研究以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活动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模式。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不仅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参考路径,也为其他艺术类课程的思政实践提供借鉴。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教育价值及优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构建系统化的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1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思政教育与舞蹈理论课程的融合理念
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意识和社会认知能力。作为人文艺术学科的组成部分,舞蹈理论课程以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艺术审美功能,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天然契合。舞蹈理论课程通过对舞蹈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表达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这种融合理念体现了课程思政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性与可能性,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1.2 思政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高校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舞蹈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内容拓展,更是通过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例如,课程可以通过分析经典舞蹈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反思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判断力,从而实现思想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1.3 舞蹈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潜在优势
舞蹈理论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具备独特的情感感染力和文化表达力,能够更直观地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例如,传统民族舞蹈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记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通过讲授舞蹈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此外,舞蹈理论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能够将历史、文化、艺术和哲学等多学科内容融合,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思政教育体验,从而实现艺术育人目标。
2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设计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舞理论时,可以增加对其文化背景的探讨,如舞蹈动作中的礼仪文化、社会价值观的表达等内容。这种内容优化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重新制定课程大纲,将思政目标明确纳入教学目标,同时精选相关案例,如以《敦煌舞》的发展史为例,讲解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
2.2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化的创新方式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例如,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模拟舞蹈创作背景或重现历史舞台表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思想价值;互动式教学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感。某高校在舞蹈理论课程中尝试过“课堂剧场”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所学舞蹈理论和历史背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与社会价值观相关的小型剧目,通过这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及思政主题的理解。这种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2.3 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应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坊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例如,某高校组织的“舞蹈思政教学创新工作坊”中,邀请了教育学、艺术学专家共同研讨,将舞蹈与思政结合的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并开展实践模拟教学。通过这种形式,教师不仅增强了理论素养,还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巧,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加生动、深入。
2.4 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舞蹈理论课程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例如,举办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舞蹈展演活动,通过表演重现经典红色舞蹈作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传承。此外,还可以结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主题讲座、社区文化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某高校在课程实践中策划了“民族舞蹈文化周”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作品展览和学生表演比赛等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3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3.1 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中,通过对经典舞蹈作品的剖析,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能体会作品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例如,在讲解《黄河》的编舞理论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其反映的民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课堂之外,通过舞蹈展演等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核心价值观付诸实际行动,如组织社区表演或参与文化志愿活动,进一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3.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理论课程则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舞蹈背后的文化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例如,通过分析《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学生可以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舞蹈艺术的现代创新。同时,舞蹈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作机会,让他们在理论指导下以传统舞蹈元素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从而在实践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
3.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成长,也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思政内容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分析历史舞蹈的社会背景,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与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洞察力。此外,通过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任务,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某高校的舞蹈理论课程中,学生被分组设计“文化传承与现代舞蹈”主题的调研项目,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优化建议
4.1 当前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校舞蹈理论课程在思政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融合深度不足。一些课程对思政元素的引入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舞蹈理论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思想深度。其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较低。此外,教师在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学的经验和技能。最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系统评估,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实践路径。这些问题制约了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4.2 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策略
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应加强思政主题的挖掘与整合。例如,在讲授舞蹈美学时,可以引入与社会伦理、文化价值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思想深度。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创新策略,如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思政内容,课堂中以讨论和实践为主。再次,可以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例如邀请文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4.3 完善评价机制与支持体系
评价机制的完善是提升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能力及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政价值的认知情况;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馈,评估教师在课程中思政内容的传递效果。此外,高校需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和课程改革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同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思政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
5 结论
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推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舞蹈理论课程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思政建设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还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当前舞蹈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仍存在内容融合深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内容挖掘与整合、教学创新与跨学科合作、完善评价机制与政策支持等优化建议。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实效性。
未来,舞蹈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中持续改进,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通过构建更系统、更深入的课程思政体系,高校不仅可以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还能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舞蹈理论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必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提供重要的实践示范。
参考文献
[1]周青,张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舞蹈专业理论课创新建构的实践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08):140-143.
[2]周青,张钰.高校舞蹈专业理论课程思政创新建构的现实意义——以“舞蹈人类学与西北民族舞蹈研究”课程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3,(08):95-98.
[3]崔晓慧.高校舞蹈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3.DOI:10.27384/d.cnki.gwhtc.2023.000488.
[4]刘慧丽.高校“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22,(09):115-117.
[5]王靖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舞蹈概论”课程为例[J].尚舞,2022,(04):78-79.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