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综述

王 伟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摘要: 摘 要:城市交通运输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居民出行需求的增大,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并不能完全承担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量。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容量、快速、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等特点,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居民大规模出行的重要交通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 要:城市交通运输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居民出行需求的增大,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并不能完全承担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量。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容量、快速、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等特点,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居民大规模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因此,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站点的设置及线路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关系到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是否完整。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使得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更好的为城市服务。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线路布局;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空间形态

 

 

 

 

 

 

 

1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大容量、快速、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等特点,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居民大规模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其规划的质量高低,定位是否明确,都会直接影响真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认清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在站点的设置和线路的布局方面,如何实现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如何实现一体化的综合运输系统的衔接机制,如何考虑线路站点的功能定位。这些都是在整个规划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前期的规划研究对后期的施工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的规划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思想和理念是为后期工程的施工和评价做必要的准备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要定位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综合交通系统之中,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征、功能、效应及发展趋势[1]。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认准城市的空间格局及轨道交通规划方向,实现站点与城市节点的高度耦合反应,线路与网络接驳的高度统一[2]。同时,在城市交通规划当中,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设计,对于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交通系统的高效整合以及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关联都有推进作用。因此更加强调城市轨道交通的“三优三导”,优化用地布局、优化交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层圈用地格局、轨道交通线路引导复合客流通道、轨道交通车站引导高强度用地开发[3]。

3.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设计对后期城轨的建设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就要梳理清楚线路与土地、网络、运营、环境等的关系[4],同时在线路的布局上,主要也是取决与城市道路的格局,线路的选择要考虑到它的功能定位,骨干线及辅助线的规划都要依据人们的出行规律,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交通枢纽[5]。线路规划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要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实现接驳换乘、实现内外部接口协调、实现工程的可实施性、要体现工程的经济性[6]。在当前的社会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单一的,自我封闭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城市交通网络的搭建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借助网络的层次性结构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布局进行规划,要体现衔接,一体化力度,最终通过站点实现个性化服务。

3.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设计研究

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外部空间直接联系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心节点又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站点能满足中心城区的可达性要求,另一方面,城市中心节点又能汇聚人流为站点提供客流,因此,二者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具体来说,站点与城市节点的在经济效益上主要体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在社会效益上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度和轨道交通使用的便捷度;在生态效益上主要体现为绿地化程度[7]。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客流的吸引范围、旅客出行时间、城市空间形态都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运输系统站点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外界沟通联系的唯一方式,客流的集散都是通过站点来实现的[8],因此就形成了典型的TOD发展模式,即轨道交通带动沿线土地及经济开发模式。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站点实现各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重要节点,实现“零换乘”和“无缝接轨”,也是乘客出行舒适、便捷度最直接的体现。

4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相关问题的探讨

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模式来看,我国城市轨道80%以上是地铁,相比较其他的轨道交通而言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相对与其他国家来说,交通运输组织模式较为单一,这很难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量,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就难能体现出来。当前的城市交通系统都提倡综合性,作为公共交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基于网络的层次性,从宏观上讲,多条线路的交叉构成了路网,从微观上讲,单条线路的走向有着独特的功能定位。因此衍生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如何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布局主要是由城市道路格局决定,城市道路的交通承载量与沿线城市商业化程度对道路的走向和等级有很大的影响。道路的交通流量也有一定的等级差,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建设优先考虑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方向。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对于沿线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商业化程度也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商业化较高地区,优先规划建设线路。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定优先通过大的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汽车站,大型旅游景点,大型商业区等。例如成都地铁线路,优先建设的地铁1号线,通过天府广场(交通流量较大,沿途商业发达),经过火车北站、火车南站,(大型综合枢纽,旅游景点)。

(2)如何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力度?

在所有的城市当中,都在提倡发展综合交通,即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高效耦合,从而为乘客提供更快捷,舒适的交通出行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承担了城市大规模的交通出行,乘客换乘的时间消耗和步行路程,便捷度都将直接影响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评价。这就主要体现在站点的设置上,站点之外的外部空间为公交,出租车出行,步行及其他。在大型枢纽站点,要实现多出入口的接洽,且要集中较多的公交线路于此,集中较多出租车出行,人性化的步行方式出口,实现各种客流的分向通道。例如重庆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在区域站点,要尽量缩短与公交站的距离,且公交站点的线路较多,满足不同去向乘客需求。

5  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轨道交通的规划对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多数的城市都是采用TOD的发展模式,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推进作用,当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中也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不管是线路的走向还是站点的设置,都要考虑到其与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交通系统的关系,且在综合运输发展的大潮流之下,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和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城市的交通规划都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更是规划研究的深度不够,导致操作性较差;规划约束力不够,随领导意识随意变动;规划超前考虑不足,缺乏通盘考虑;规划一体化衔接机制不完善,各自为战,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基于这些问题基础上,关键点在于实现多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协调,推进与城市用地布局的互动关系,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性质,加强与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力度,满足落实建设和运营要求。

6  参考文献

[1] 许双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探索,都市快轨交通,第25卷,第3期,2012年 6月

[2] 王荻,张冠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百家论坛,第2期,2013

[3] 陆锡明,陈必壮,王祥,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城市交通,第8卷,第4期,2010年7月

[4] 徐振廷,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发展方向探讨,交通科技,第4期,2014

[5] 王漪,每一条线路扮演角色不同,产业聚焦,2014年

[6] 陈剑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铁道工程学学报,第10期,2013年10月

[7] 惠西鲁,姜翠梅,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耦合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第1期,2014年

[8] 岳丹飞,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科技视界,2014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