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李海容

河北北方学院 075000

摘要: 摘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当前大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育人环境。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党建工作存在一定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当前大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育人环境。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党建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亟需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协同机制,本文主要从课程融合、活动联动、示范引领等方面,拓展大学生党的教育实践维度,以供交流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党的教育 思政 党建 实践

1 前言

从政策导向来看,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同向同行”。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战斗堡垒,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仍存在党建活动形式化、思政课程与党组织生活“两张皮”等现象,削弱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

本文目的在于厘清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内在联系,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当前高校在课程设计、活动载体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宽协同育人渠道(如线上主题党日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开展此项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党建赋能思政教育,能够强化价值引领的深度和广度;其二,借助思政教育丰富党建内涵,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其三,二者的良性互动将为新时代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范式。未来研究将进一步聚焦于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协同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

 

2思政教育与大学党建的理论基础

2.1 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传授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本质上看,思政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政治引领和道德培育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郑友鹏在研究中指出,“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潜能、塑造创业品格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这体现了其功能定位已从传统的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并重转变。

在目标维度上,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育人导向。一方面,它承担着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阐释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规范的关系,这种价值引领功能与高校党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功能实现路径来看,现代思政教育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内容体系的时代性,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及时回应青年群体关注的现实问题;二是方法载体的多样性,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网络互动等多渠道协同发力;三是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不再局限于知识考核,更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实质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还具有隐性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示范等非课程化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与党建工作中的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等机制形成互补,共同构成“显隐结合”的育人体系。

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的形势下,这种功能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抵御错误思潮侵蚀,坚定理想信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思政教育正从单一的政治教育向“大思政”格局拓展,其功能边界已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规划等领域。这种转变要求思政教育必须与党建工作形成更紧密的协同,通过组织联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将思想引领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2.2 大学党建的核心任务与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组织保障。作为高校政治生态建设的领导者,基层党组织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制度完善三重维度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为新时代高校党建指明了根本方向。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性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完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架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体系。在实践中,部分高校探索出“党建+学业帮扶”模式,由教师党员牵头组建学科指导小组,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直接助力学生专业成长。这种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的案例表明,党建工作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实践载体和人力支持。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党建着力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明确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体路径。例如在课程设置环节建立“党政联席审议”机制,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增设思想政治表现权重,形成价值导向鲜明的激励机制。这些制度创新使党建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同向、资源同享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耦合。

大学党建的作用集中体现为三个“转化”:一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通过党员教师的言传身教强化师德感召力;二是将组织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利用主题党日、红色实践等活动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三是将制度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正如南世杰所指出的,这种深度融合模式“既能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又能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

在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党建还承担着网络阵地建设的特殊使命。通过建设智慧党建平台、开发虚拟现实党课等创新形式,使传统组织生活突破时空限制,更贴合“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偏好。这种与时俱进的实践探索,既巩固了党建工作的时代适应性,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技术活力。

3 思政教育与大学党建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思政课程与党建活动的融合模式

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思政课程与党建活动的融合已形成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是理论共学机制,将党建理论学习与思政课程知识点有机衔接。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教师结合党支部开展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学习,设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单元教学,使课堂理论讲授与党组织生活形成互补。

第二种是实践联动模式,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延伸思政课堂。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牵头开发的“行走的思政课”项目,组织师生党员共同走访红色教育基地,收集的访谈资料转化为思政课案例库。这种“课前调研—课中研讨—课后实践”的闭环设计,既丰富了党建活动内涵,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融合对教师党员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其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

第三种是文化浸润路径,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隐性融合。部分高校将思政课程中的文化自信专题与党组织“传统文化传承”主题活动相结合,例如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展览,将茶文化、剪纸艺术等非遗项目引入思政实践环节。多所高校开展的“党员教师荐书”活动中,推荐书目与思政课推荐阅读清单高度重合,形成课内外联动的文化育人效应。当前融合实践中仍存在改进空间。一方面,需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针对“网络原住民”学生特点,开发适配移动端的学习资源包;另一方面,应完善激励机制,对开发融合创新案例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认定。未来可探索建立“党建—课程”融合指数评价体系,从参与度、创新性、实效性等维度进行动态评估,推动形成更具可持续性的协同育人模式。

3.2 学生党员在思政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引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思想引领的标杆效应、行为示范的带动效应以及朋辈帮扶的协同效应。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实践,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身边案例,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在思想引领方面,学生党员通过参与理论学习与政策宣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移动课堂”。部分高校开展的“党员讲党史”微课堂活动中,学生党员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长征场景,使党史教育更具感染力。这种朋辈教育模式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学生党员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的“党史青年说”系列作品,点击量显著高于传统讲座形式。

当前实践中,学生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学生党员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服务意识待加强等问题;个别高校的党员评价体系偏重量化考核,忽视示范实效。未来发展中,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将进一步拓展到网络空间。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兴起,高校可探索建立“数字党员先锋岗”,让学生在虚拟社区中同样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示范模式,将为信息化时代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新的实践路径。总体而言,通过系统构建学生党员培养—实践—评价的全链条机制,其示范作用将成为连接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重要纽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持久活力。

结语:针对当前学生特点,开发更多虚实结合的育人场景。例如将元宇宙技术与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结合,使学生通过虚拟化身参与历史事件重现,增强体验感。二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议建立“党建—思政”融合成效的多元评估体系,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党员参与教育实践等指标纳入考核。三是构建长效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作、师生参与的常态化工作格局,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关键环节,可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未来需特别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议高校党组织与思政教师协同建设校园新媒体矩阵,培养学生党员担任“网络文明志愿者”,及时辨析和引导网络舆情。同时,可探索建立校际党建思政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典型案例库、创新方法集等形式,促进经验交流与成果转化。这些举措将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友鹏.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J].《科教导刊》,2025,(7):96-98.

[2] Yi SHENG.Exploring the Path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Leagu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atter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24,(5):42-46.

[3] 孙丽艳.习近平正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J].《大学》,2025,(9):19-22.

[4] 鄢敏.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实践路径探析[J].《红岩春秋》,2025,(2):105-10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