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化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护理)和观察组(18例,采用细节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患者沟通、健康教育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评分。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患者遵循医嘱的比例达到了94.44%,这一数据远超对照组的61.11%,差异显著(P<0.05)。在护理开始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并没有体现出明显区别(P>0.05);然而,护理结束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干预之前,两组受试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并无明显差别(P>0.05)。然而,护理干预结束后,观察组在SAS和SDS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护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病人交流、健康知识普及以及环境维护等多个维度,观察组的得分均明显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 细节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内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其自我效能,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护理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细节化护理;急诊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47[护理学]
学科分类号:1011[护理学]
0 引言
急诊内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处理突发病情,患者病情通常发展迅速,可能危及生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病情紧急,患者往往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迫切希望尽快缓解痛苦并恢复健康。这种心理状态使得护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患者不满,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急诊内科作为重症患者的集中地,病种复杂多样,承担着抢救和管理的重要职责,是急诊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危急、进展快,若医护人员未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护患矛盾,对医院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如何高效进行护理成为了医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细节护理模式,这是一种以病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它侧重于针对每位病人的独特病情和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护理计划,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充分的关注,旨在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通过深入挖掘护理的细节,细节护理可以显著增强护理成效,满足病人的需求,推动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优化康复的前景。急诊内科的护理工作常常面临紧张快速的节奏和繁重的任务,而且患者家属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一旦护理过程中出现小失误,很容易引发冲突。所以,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护士拥有扎实的基本技能,更要拥有出色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医院管理层也要持续优化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水平,以此来提高病情应对能力,确保患者安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节化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医疗机构的急诊内科部门,在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这一时间范围内,研究人员严谨地挑选了36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这36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一组为常规护理组(简称对照组),另一组为精细护理组(简称观察组),每组各有18名患者。在对照组中,参与者的年龄分布在20岁至6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2.13±2.56)岁,其中男性患者有10位,女性患者有8位;在研究小组中,病患的年龄跨度亦在20到65岁这一范围内,他们的平均岁数是(42.51±2.57)岁。具体来看,男性患者有11位,女性患者有7位。通过细致的对比评估,研究人员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等基础信息尽管不完全遵循正态分布规律,但是P>0.05,这说明两组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根据医院相关制度结合其病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急救治疗以及护理,并实时监控其生命体征,详细记录等等。
观察组予以细节化护理,①舒适的急诊环境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作用,鉴于此,护理团队应竭力营造一个温馨而舒适的急诊氛围,以减轻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助力他们驱散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增强自信,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②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待患者,并以高标准的专业技能配合医生完成所有的急救工作,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③制定科学、完整的急诊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做到分工明确,确保每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质量,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存率;④在患者输液期间,护理团队应细致监控患者的输液状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病情严重者,应迅速通知医师进行救治,以确保患者安全无虞;⑤在完成患者分诊流程后,护理人员应妥善将患者的各项资料移交给病房内的责任护士,使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其提供合适的治疗措施,加速患者病情康复进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依从性,①护理期间患者完全遵医嘱并积极配合完成临床急诊工作,即为完全依从;②护理期间患者基本遵医嘱,少数患者对急诊工作存在不满,即为一般依从;③护理期间患者完全不遵医嘱,即为不依从,总依从率=前两者之和/总例数×100%。
自我效能,需在自我效能感量表辅助下进行评估,总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好。
观察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3.0检验差异,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X2和t值检验,以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依从性分析
统计两组样本治疗依从性数据,计算后观察组94.44%明显比对照组61.11%高,数据与正态分布符合,P<0.05。
表1 治疗依从性对比
组别(n=18) | 完全依从/n | 一般依从/n | 不依从/n | 总依从率/n,% |
观察组 | 12 | 5 | 1 | 17,94.44 |
对照组 | 5 | 6 | 7 | 11,61.11 |
X2 | 5.785 | |||
P | 0.01 |
2.2 自我效能分析
统计两组样本护理前自我效能评分,P>0.05,统计两组样本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计算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数据与正态分布符合,P<0.05。
表2 自我效能对比(分)
组别(n=18) | 护理前 | 护理后 |
观察组 | 3.21±0.54 | 8.63±1.24 |
对照组 | 3.18±0.53 | 5.46±0.96 |
t | 0.168 | 8.576 |
P | 0.867 | 0.00 |
2.3 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护理干预前 | 护理干预后 | 护理干预前 | 护理干预后 | ||
对照组 | 18 | 50.23±3.29 | 40.30±3.23 | 52.65±2.36 | 41.36±1.78 |
观察组 | 18 | 50.13±3.23 | 30.16±3.42 | 52.61±2.27 | 30.27±1.26 |
t | - | 0.373 | 4.963 | 0.512 | 5.226 |
P | - | 0.092 | 0.000 | 0.092 | 0.000 |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在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环境管理各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x±s,分)
组别 | 护理水平 | 服务态度 | 护患沟通 | 健康宣教 | 环境管理 |
对照组(18) | 83.06±7.49 | 80.14±7.02 | 78.46±6.52 | 85.70±7.98 | 81.45±7.14 |
观察组(18) | 87.19±8.65 | 85.47±8.31 | 83.16±7.81 | 89.69±9.13 | 84.87±8.20 |
t | 2.552 | 3.645 | 3.267 | 2.327 | 2.224 |
P | 0.012 | 0.001 | 0.002 | 0.022 | 0.028 |
3 讨论
心理护理在患者照护领域展现出其独到的价值,具体优势如下:首先,它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护理方式,通过巧妙整合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使得患者能够迅速获得溶栓治疗,显著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缩短治疗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再者,通过精心准备绿色通道,组建专业的急救医疗小组,可以清晰界定护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为紧急救治提供坚实的支持。在紧急情况下,务必提前准备好监护设备、医疗器材以及急救药品,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这样做不仅能够降低外界干扰,还能显著提高救治水平。此外,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并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与接诊科室的医生保持沟通,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对治疗的配合度,这种做法的效果尤为明显。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在患者就诊后立即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详尽分析,随后依照病情特点进行分诊。与此同时,他们应细致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对于病情紧急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救治,以此不断提升紧急救治的成效。再者,医护人员应当迅速搜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完善病历记录,为后续的治疗和诊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护士人员需搜集病人岁数、性别、胸痛出现时刻、过往病史、病症详情,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或心脏疾病等相关资料,以便对具有不同症状及疾病种类的病人实施恰当的分类。在此操作中,需借助心电图、CT扫描以及超声波检测等技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更深入的确诊,以确保后续救治措施有充分依据。
在紧急救治环节,医护人员必须与整个医疗团队紧密协作,针对患者所经历的胸痛类型实施精准的治疗与照护。通过精心构建护理操作流程,确保护理工作井然有序,让每位医护人员各尽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推动护理效果的优化与调整,对于病情的稳定控制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时期,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休息,实施氧气吸入治疗,并依照医嘱准确配发药物,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步骤。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确保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在急诊内科的护理工作中,迅速进行救治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极为关键。故此,医护人员需对相关事项保持高度警觉,主动进行护理干预,致力于不断提高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急诊内科收治的患者类型较多,且疾病类型也各有不同,以此增加了工作压力,并且,绝大多数患者还存在暴躁、烦躁的负面情绪,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若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则极易引发护患纠纷,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其自我效能,因此,急诊护理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核心议题。往昔,护理工作在临床领域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传统护理模式占据主导,尽管此模式为患者提供了基本护理服务,但整体护理成效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进而对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节化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它主要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护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在护理期间运用热情和蔼的语言,来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确保护理工作的实施,促使其病情加速康复,并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急诊环境,不仅有助于消除其陌生感,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细节化护理通过个性化护理计划、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环境优化等多方面的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诊内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改善其心理状态,同时提高护理质量。这一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还能减少护患矛盾,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未来,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细节化护理的培训和应用,以期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邓玮华,郭妍晶,刘英.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103-107.
[2] 杨小李,高敏,李婷婷.积极心理支持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001):051.
[3] 刘中苹.循证护理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 2023(005):043.
[4] 曾燕青.微信手机APP平台下的延伸护理服务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再入院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9):39-42.
[5] 高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依从性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10.22
[6] 唐倩,马媛.协同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慢性肾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 20(16):2.
[7] 马青,杨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对术后用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 2020年41期, 99页, 2020.
[8] 鲁敏,荣欣,管明.细节优化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 2023(021):000.
[9] 李祯.Orem自理护理联合路径化宣教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研究, 2023, 31(11):159-161.
[10] 韩革燕,高亚娜,赵园.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 2023, 30(7):1001-1002.
[11] 赵珊妹,周巧云,洪瑞宝.契约式护理对妇科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 29(3):538-541.
作者简介:张晓燕(198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内科护理学。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