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自制教具的有效运用。教师需精准把控教具投放时机,通过简易趣味教具激发学生兴趣,针对重难点设计针对性教具,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并观察实验现象。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为例,详细阐述了自制教具在突破教学难点、强化理论理解和开展探索性实验中的应用。学生通过自制教具深化物理概念理解,增强实践能力,实现迁移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制教具;创新实验
一、在实验教学重难点融入自制教具
高中物理教师倘若想要在课堂上成功融入自制教具,就务必精准把控教具的投放使用时机,如此这般,方能切实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成功突破学习障碍。在课程开启之初,教师不妨展示一些简易又趣味盎然的自制教具,比如用纸杯和细线精心制作而成的简易电话,亦或是借助磁铁与铁粉来生动展示磁场分布情况等。这类教具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展示完教具之后,教师得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具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与猜想,以此帮助学生构建起初步的概念认知,为后续的实践操作筑牢坚实根基。而针对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自制教具,也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让他们依据教师提供的图纸和材料亲自动手制作教具。在制作环节,教师应当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待制作完成后,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让他们尽情分享在制作和使用教具过程中的发现、感受,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概念,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强化拓展应用,当学生对重难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自制教具,这些教具既可以是对已有教具的改进与拓展,也可以是全新的设计。总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的自制教具,无论是已有的,还是学生当场制作展示的,都要能够直观地揭示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借此带动学生开展迁移性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一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即 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但由于其涉及多个变量的控制和复杂的物理原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针对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制作材料和详细的图纸,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这个简易小车实验装置。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比如,当有小组在安装细线时遇到困难,教师耐心地说:“别着急,大家看,细线要系在小车的中心位置,这样拉力才能更均匀地作用在小车上。” 经过一番努力,各小组都顺利完成了装置的制作。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实验操作。他们认真调整小车上的砝码数量,记录下不同质量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同时改变悬挂砝码的数量,测量并记录相应的加速度数据。为了准确测量加速度,学生们利用了打点计时器,根据打出的纸带,通过公式 a=Δx/T2(Δx是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T2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计算出加速度的值。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当增加悬挂砝码的数量时,小车的加速度明显增大;而增加小车上的砝码,小车的加速度则逐渐减小。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各小组积极分享在制作和使用教具过程中的发现、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的小组表示在测量位移时出现了误差,经过讨论,大家得出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加强实验理论的理解
若要借助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强化对实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具,并向他们询问观察到的现象,以此助力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感知,为后续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当学生对实验现象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就应当适时开展理论授课。在讲解环节,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制教具,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公式和定律变得具体、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和操作步骤。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穿插提问,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种种困惑,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秉持 “做中学,学中做” 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从中获取启发和感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自制教具辅助实验操作与验证,做到举一反三,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实验,其核心在于让学生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其中E表示电源电动势,U表示路端电压,Ⅰ表示干路电流,r表示电源内阻)。然而,由于这一实验涉及的理论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常常感到棘手。不过,通过引入自制教具,能够有效助力学生强化对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认知。课程开启伊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拿出了一套自制的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旧电池、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以及若干导线。教师向学生展示这套装置,并亲切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去探寻电源背后隐藏的秘密。大家先仔细瞧瞧这个装置,猜猜我们要怎么用它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呢?”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纷纷盯着这套装置,开始认真观察起来。教师师顺势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具,耐心地询问:“大家仔细看看,这个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是怎么连接在电路中的呀?当我们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时候,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认真观察后,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电流表好像是串联在电路里的,电压表是并联在电源两端的。还有的学生猜测:“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可能会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一过程助力学生建立起了初步的感知,为后续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探索性物理实验
探索性物理实验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借助自制教具去探寻未知的物理规律、原理和现象。在开展此项实验之前,教师需要依据实验教学目标,审慎选取并精心设计合适的自制教具。相关教具应当具备一定的思想引导性和启发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逐步探寻初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紧接着,教师要根据实验目标和所选取的教具,制定详尽的实验方案,涵盖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数据记录表格等内容。其中,为了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需要细化操作步骤,并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和讨论,让他们充分了解实验的背景知识、目的和步骤,鼓励他们提出猜想和假设。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配一套自制教具和实验材料,学生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重点关注其中的实验现象变化和规律,为后续分析物理原理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或时间轴线图,对开展实验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记录和整理,借助这些图谱资料总结出一般性的物理规律。这一过程还包括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如计算平均值、绘制图表,从而发现实验现象的规律和趋势,并基于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该结论应当与实验目标相符,并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
以自制电磁炮实验为例,教师设计一个简易电磁炮,包括铜线圈、电池组、滑动开关、导轨以及金属弹丸。铜线圈缠绕在导轨上,形成电磁发射装置。电池组提供电能,通过滑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实验材料:米尺、秒表、电子秤等,用于测量距离、时间和质量。
借助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探索电磁感应原理在电磁炮发射中的应用,以及发射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的体现。
电磁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电流通过铜线圈时,会在导轨周围产生磁场,金属弹丸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而加速。教具设计注重思想引导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电磁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炮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导轨平直。
2使用电子秤测量金属弹丸的质量m。
3将弹丸放置在导轨的一端,接通电路,迅速打开滑动开关,记录弹丸离开导轨的瞬间时间t(可通过高速摄像机辅助记录)。
4使用米尺测量弹丸飞行的水平距离s。
预期现象:弹丸在电磁力作用下沿导轨加速,离开导轨后继续飞行一段距离。
数据记录表格:包括弹丸质量m、飞行时间t(或速度v,通过s/t计算)、飞行距离s等。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计算弹丸的平均速度v(s/t),以及发射前后的动量变化。并且绘制图表,展示不同质量弹丸的发射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发射前后的动量守恒情况。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发现发射速度随弹丸质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发射前后的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通过自制教具在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原理,还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掌握和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加国.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04): 33-35.
[2]徐敏峰. 指向物理观念建构的逆向教学设计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04): 69-71.
[3]马亚琴. 学科融合,深度学习——渗透科学素养的高中物理跨学科教学研究 [J]. 教育, 2025, (03): 7-9.
作者简介:李红华(1976.11),男, 汉族, 甘肃省康县人, 本科学历
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
教材版本:人教2019版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