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聚焦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深入思考。通过分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将民间工艺、传统绘画、民俗文化等融入课程的具体实践方法。实践表明,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小学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扩展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这既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也是新时期培养有文化底蕴、富有创新精神人才所必需。所以,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价值
(一)继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汇聚了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纷至沓来,给本土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的继承就变得非常重要。小学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文化启蒙的黄金时期。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给学生开启认识民族文化之窗。美术课程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征,对传统文化中有关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创作,能够让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地感受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神奇。从远古的岩画、精致的书画、古朴的民间工艺、绚丽的宫廷艺术等,每种艺术形式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接触传统艺术表现手法、造型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继而对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实质有深刻认识[1]。这一融入式教育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内心播下文化传承之种,从孩提时代起便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与认同,并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意识地继承与发扬。
(二)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作为一个人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会影响一个人对于美的认知与鉴赏,而且会影响一个人创造力与精神境界。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丰富美学价值给小学美术课程审美教育带来了广阔空间。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上各有特色,所特有的审美风格与表现手法可以大大丰富学生们的审美体验。传统绘画讲究笔墨韵味与意境的创造,并通过线、色、构图等手段来传递一种内敛而深刻的美;民间的手工艺通过其简单、纯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对美的独到见解,其多样的设计和明亮的色调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课程之中,能够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美的事物,开阔审美视野和形成多元化审美观念。另外,包含在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审美观念常常和道德、情感等要素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传统艺术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这一审美观念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在对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创作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等等,这些因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审美鉴赏能力。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方法
(一)渗入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生活中产生,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民间工艺,可以使学生接触最朴实,最具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并丰富创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之情[2]。
以剪纸为例,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珍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姿百态的风格,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首先介绍剪纸的由来,发展过程及不同区域的风格特点等,使学生对剪纸艺术产生一个初步认识。例如北方剪纸的格调粗犷奔放,古朴夸张;南方的剪纸艺术展现出细致的美感和晶莹剔透的工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基本折叠方法、简单图案剪法等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教给学生剪个简单双喜字时,先把纸张对折,然后引导学生沿具体线条裁剪出图形。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之后,可鼓励学生努力去创造出自己喜爱的图案来,比如动物和花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剪纸艺术所带来的神奇。就像是节日里,学生都能把自己剪的画点缀到课堂上,体会到传统民间工艺给生活所带来的美好气息。
(二)扩展传统绘画
传统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特殊的审美体系。将传统绘画教学延伸到小学美术课程当中,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笔墨技法,以及培养其艺术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3]。
比如教学水墨画时,教师可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水墨画所用到的工具,比如毛笔、宣纸、墨汁等等,说明其性质及用途,接着,教师可通过出示几幅经典水墨画,比如齐白石《虾》,徐悲鸿《奔马》,带领学生领略画家是怎样用笔墨表现对象的造型、质感与气韵。当学生具备一定欣赏基础之后,教师就可布置一些简单水墨画习题。例如教会学生画竹的简单画法。先用淡墨在竹竿上作画,重在展示竹子挺拔、节节高的造型;再以浓墨勾勒竹叶,以不同笔触、墨色变化来显示竹叶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领略到水墨画所特有的韵味和传统绘画笔墨表现力。通过这一教学,使学生既获得水墨画的基本要领,又能够在鉴赏与创造中体会到传统绘画传递出的精神内涵——比如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与高风亮节的特质。
(三)继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者某一区域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这些习俗、文化传统与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土文化,提升对家乡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和地方戏曲,可作为美术课程创作材料。
以传统节日为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节日,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庆祝形式多种多样。美术课堂中教师可围绕春节展开系列的教学活动,讲解春节的起源、风俗,比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年夜饭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春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那么教师就可指导学生进行与春节有关的美术作品的创作。例如,请学生画一幅春节题材的图画,画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时的情景,或画上春节时学生所参与的种种活动。还可让学生亲手做些春节装饰品,如红色卡纸灯笼、彩纸剪精致窗花。通过这些创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提高美术技能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春节气氛,领略民俗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把对春节的认识与感悟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发展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且,在班级或者校园进行节日装饰时也可使用这些作品,创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使更多学生能够感受民俗文化所特有的魅力,进而推动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发掘古典建筑元素
古典建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以其特有的形式、高超的技艺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追求。将古典建筑元素融入到小学美术课程当中,有利于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发展其对于空间、结构以及形式美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古典建筑种类丰富,既有宫殿、庙宇,又有园林和民居,各类建筑均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以古典园林为例,它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之间,巧妙地运用了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打造出充满诗意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苏州拙政园、狮子林这些经典园林的照片、视频,带领学生对园林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这些要素进行观察。使学生关注亭台上飞檐斗拱的变化,它们形态轻巧灵秀,既有实用价值又包含着特殊的美学韵味;更有那条曲径通幽的回廊,不仅起着将不同建筑空间联系在一起的功能,而且还能给游览者带来移步换景般的欣赏感受。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园林建筑模型,准备几块轻黏土、卡纸和小木棍,请学生试着搭建心目中园林的一隅。制作时,学生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以及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问题,比如亭子该建在什么地方才能较好地欣赏水景,以及假山位置如何布置才能比较合乎自然之态等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古典园林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感受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并感悟怎样把人文精神融于建筑当中。另外,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写生古典建筑。选取校园中古典风格的建筑角落,或引导学生去当地古典建筑景点参观,请学生细心观察建筑构造、比例和细节装饰。写生中,学生应抓住建筑光与影的变化,用线勾勒出建筑轮廓与特点,这对增强学生观察力与绘画表现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发掘古典建筑元素,将其融入美术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魅力和智慧,促进其艺术素养以及文化认同感的提高。
(五)整合传统服饰特色
小学美术课程融入传统服饰特色具有多维度教学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服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是一个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标志。每种款式和纹样都包含了特定时代审美观念,民俗风情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内容,融入美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小接力者,以免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湮没于现代社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传统服饰文化周”这一系列活动。教师要多媒体演示中国传统服装的演变过程,有原始社会朴素的遮体衣物,也有近代各个民族服装的绚丽色彩,着重阐释汉服形制特点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使学生认识到隐藏在这些形制背后的礼仪文化,之后组织学生画汉服,让学生画出心中所穿的汉服形象,并鼓励学生对汉服图案和颜色发挥创意,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引导学生用彩纸和布料做简单的汉服配饰如发带和香囊。贯穿于活动始终的是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刻认识,审美能力的提高,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锻炼创新、实践的能力。
(六)利用传统色彩美学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加入传统色彩美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从文化传承和认识上看,传统色彩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哲学、宗教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提高审美素养的视角下,传统色彩强调协调,含蓄的配搭原则和“天人合一”美学境界的追求。无论在传统绘画,建筑还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色彩运用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特殊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其敏锐的色彩感知与鉴赏能力及审美品位。对学生创意表达和情感抒发来说,传统色彩美学为其提供了大量灵感来源。学生掌握了传统色彩使用方法之后,就能针对不同题材与情感需求利用色彩来进行创造,更加精准地表达思想情感。
例如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传统节日展开一系列的课程。以春节为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剖析与春节有关要素的传统颜色,比如红色春联、灯笼和金色福字装饰,使学生体会到这些颜色传递出喜庆和兴旺的心情。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春节印象”绘画,并鼓励学生用红色和金色等传统色彩展现春节期间的繁华景象。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既可以巧妙地使用传统色彩,又可以通过色彩搭配来抒发春节期间的特殊情感。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鉴赏传统年画并对年画色彩应用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传统色彩对民间艺术的神奇作用,从而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美术素养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应当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主动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绽放更多绚烂的光芒,为新时代培育有文化自信、勇于创新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艺术,2024(01):10.
[2]袁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4(01):74-76.
[3]陈恺煜.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4(S1):105-106.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