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龙江振兴战略是黑龙江省为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和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任,其与龙江振兴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本文围绕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阐述了龙江振兴战略的内涵、目标及意义,分析了将其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和价值。剖析当前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关联不紧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教学薄弱、师资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资素质等多维度深入探究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思路,为龙江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龙江振兴战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2023年9月,在哈尔滨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振东北振兴精神。[1]这一命题的提出,彰显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内在关联。提振东北振兴精神,自然涵盖提振龙江振兴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思政课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高校而言,将“龙江振兴”以多种形式厚植于本土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土壤,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于思政课的理论认同、对龙江的情感认同,对于推动黑龙江省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具有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意义。
一、龙江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
龙江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黑龙江特定区域内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长远规划,旨在为省内未来发展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指导。该战略是黑龙江对省内区域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深入思考和基本方针的概括,是基于省内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龙江振兴战略旨在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措施,提升龙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竞争力。其意义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维度来看,思政课程正是在这一时期帮助心智逐渐健全的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信念、明确人生价值目标的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龙江振兴战略为高校思政课能够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和生动案例。通过将其融入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实现龙江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较为理论化,而龙江振兴战略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发展目标,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本土案例和素材。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能够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组织学生对龙江振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或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农村、社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将龙江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龙江的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为龙江地区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龙江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传承和弘扬“龙江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龙江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键一环,必然随着龙江全面振兴的进程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属性、新的时代内涵。[2]龙江振兴战略蕴含着丰富的龙江精神,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将这些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龙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深刻领会龙江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激励学生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龙江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在龙江振兴的实践中创造新的业绩,使“龙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当前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一)教学内容融合缺乏深度、创新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表面化地将龙江振兴战略内容引入教学,未能深入挖掘其与思政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在讲述价值观教育时,没有充分阐述在龙江振兴背景下,创新、奋斗、奉献等价值观对于地方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具体意义,缺乏系统的融合架构。龙江振兴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新的政策、项目、成果层出不穷。然而,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跟上这些变化,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陈旧,无法准确了解龙江振兴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二)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不强。
目前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龙江振兴战略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如在讲解产业发展战略时,仅靠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很难想象实际的产业运作场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就龙江振兴战略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教学资源偏少、形式固化。
与龙江振兴战略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高校与地方企业、农村、产业园区等的合作不够深入广泛,导致学生缺乏实地调研、实践操作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多局限于参观访问等形式,学生参与度低,不能真正深入到龙江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例如,参观企业时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看,无法深入了解企业在振兴战略中的角色和面临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龙江振兴战略相关的经济、产业、生态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难以准确、全面地向学生解读战略内涵和实践要求。例如,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经济模式,教师无法给学生清晰的讲解。高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关于龙江振兴战略的专门培训,教师难以提升自身能力。
四、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深层挖掘“龙江精神”内涵,着力丰富思政课理论教学授课内容。
将思政课的各个板块与龙江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将龙江人民在振兴过程中的奋斗事迹作为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运用龙江振兴中的产业发展规律、高质量发展等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理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结合龙江振兴战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地方的实践路径和成果。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及时更新龙江振兴战略的最新政策和形势分析,让学生了解动态变化。根据龙江振兴战略的内涵和目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例如,围绕产业振兴,可以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角度,结合思政课知识点,如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人才培养对新兴产业的支撑等,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有效性。
龙江振兴战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需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龙江振兴战略的融入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中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价值观导向等。根据龙江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设计一些项目让学生参与。例如,针对某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规划设计、宣传推广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知识,如协调发展观念、文化保护意识等,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创设与龙江振兴战略相关的情景,如模拟政府召开的产业发展研讨会,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专家、企业代表等不同角色,就产业发展方向、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上传与龙江振兴战略相关的视频、音频、文档等资料,如黑龙江优秀企业的发展历程纪录片、专家对振兴战略解读的讲座音频等。学生可以在线上自主学习、讨论。线下课堂则进行重点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指导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深度联结龙江振兴载体,着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载体。
高校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农村、产业园区等的合作,建立工业振兴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作,建立农业发展实践基地,参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等活动;与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建立文化振兴实践基地,体验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等过程。同时,积极拓展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如数字经济产业园、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等。除了参观访问,增加更多实践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龙江振兴战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施情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文化宣传活动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项目,特别是参与到与龙江振兴战略相关的关键环节,如企业的创新研发、市场拓展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从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实践报告质量、实践技能提升、实践中的思政表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关于龙江振兴战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黑龙江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政策、生态保护要求、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邀请政府官员、企业专家、行业学者等作为培训师资,为教师提供全面、深入的讲解。同时,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在地方发展战略与思政课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龙江振兴战略与思政课教学开展科研项目。例如,研究如何将产业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对新兴产业的创新意识等。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深入了解龙江振兴战略,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同时,学校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经费资助、学术交流机会等。提高教师参与龙江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对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将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融合教学工作中。
结束语
当前,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龙江振兴战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的重要指引和行动纲领,犹如磅礴力量推动着这片黑土地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朝着高质量、全方位的方向大步迈进。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龙江振兴提供人才的重要使命,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打通理论和实践两大板块,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龙江振兴的伟大实践,将龙江振兴发展战略这一具有龙江特色的创新理论成果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建设者,让龙江振兴战略在高校思政课这片育人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黑龙江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书写更为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霞.谱写新时代黑龙江全面振兴新篇章[J].奋斗,2024,(17).
[2]郎涵茗.“龙江精神”融入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应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4,(05):296-305.
本文系:“龙江振兴战略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研究”(编号:ZJB1424179)课题的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郭传委,男,山东鄄城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址:哈尔滨松北区滨水大道8801号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