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教育者的必然使命。农村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父母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在各方面存在不良的问题,因此,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目前教育界亟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点,提出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建内容,为农村教育者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
基金项目:广西来宾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桂中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LBJK2024B133 )
农村留守学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而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他们在农村青少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父母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学生和同龄人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良现象。因此,在当前对核心素养研究热潮不断地背景下,构建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使农村教育者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农村留守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特点
农村留守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父母的关爱、监督与指导,除了产生偏激等不良的心理外,在思想、性格及行为方面也会出现诸多消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方面。
(一)性格自卑、焦虑
农村留守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心理上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一方面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其他同学的讥讽、嘲笑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己把自己与其他同学孤立起来。另外,农村留守学生在遇到问题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会因为担心受到别人的拒绝而不敢向同学求助,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长期下来,这些情况得不到纠正与解决,他们慢慢的形成了自卑、焦虑的性格。
(二)缺乏坚强意志
农村留守学生,大部分在祖辈的溺爱、娇宠中成长,他们多数意志较为薄弱,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在面对困难或是挫折时,农村留守学生缺乏正确的态度与勇气,出现畏难心理,往往采取消极或逃避的态度面对,缺乏坚强的意志。
(三)缺乏合作精神
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抚慰,他们或是对别人缺乏信任感,或是对其他同学能与父母在一起而产生嫉妒心理,在学习与生活方面他们都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学生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和同学友好交往,更加不会与同学合作共处,缺少必要的合作精神。
(四)厌学倾向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常年与祖辈生活一起,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监管与引导;而祖辈文化水平低而且精力有限,对他们的学习无法监管。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学生就会对学习有所放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慢慢的他们对学习也失去兴趣与信心,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而厌恶学习甚至逃学,出现严重的厌学倾向。
二、 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界定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早在21世纪初,欧美国家就已经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但我国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核心素养才开始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体系,提出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随之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何为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并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1]在此基础上,张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2]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养成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起沟通交流的能力、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成长为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另外,核心素养也是学生融入社会、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核心素养能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核心素养的内涵会受到社会环境、不同对象特征、社会发展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定的成长环境中与其他的同龄人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他们的核心素养与普通的学生相比也不尽相同。根据农村留守学生的特点,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可以界定为:在农村环境及特定的家庭背景中长期养成的促进自身终身发展的能力及个人内在的品质。
三、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成
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上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农村留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核心素养内涵的构成与普通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不可能完全相同,会因为自己的特殊性而有所差异。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群体特点及农村教育环境的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乡村人文情怀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乡村人文情怀指“乡村人民在乡村区域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自然环境变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交流而产生的内心情感。”[3]乡村人文情怀是乡村居民对长期生活的乡村环境的一种特殊而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促进乡村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人文情怀,使农村留守学生对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怀有一份浓厚的情感与精神寄托。在这份情感与精神寄托下,农村留守学生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养成积极进取、热情开朗的性格与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乡村人文情怀也会让农村留守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发展家乡、奉献家乡的健康情感,并在农村的环境中具有强烈的幸福感。另外,乡村人文情怀会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农村的生活中积极的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学生拥有乡村人文情怀,他们成长起来后,就会乐于返回乡村、奉献乡村,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乡村的振兴,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审美情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趣的提升对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义重大。健康的审美情趣,一方面能让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文化的神奇与美妙,在发奋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他们内在品质的健康成长。审美情趣也能促进农村留守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良好人格。另外,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农村留守学生在乡村的生活中体会到乡村的社会美及自然美,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幸福美好,培养起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二)自立自强的精神
自立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对国家的发展及个人的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留守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的一部分,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自立自强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自立自强的精神,对农村留守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首先,自立自强精神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学生锻造过硬的本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成为敢担当、能担当、愿担当,并能够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第二,农村留守学生拥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转变成行为的动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打下基础,为人民的幸福及国家富强做贡献。第三,自立自强精神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自立自强的精神,能够使农村留守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正确的处理好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能够不受各种负面信息及不良因素的影响,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打好铺垫,实现自己的时代价值与人生理想。
(三)强烈的责任感与团结协作能力
责任感指个人对自己需履行的义务及职责所产生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品质。责任感对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素养。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使农村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农村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另外,强烈的责任感,使农村留守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自觉的承担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自律意识。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就能立足于社会,许多事情的完成都需要经过团队的合作才能够顺利实现。当代的青年学生只有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可在社会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农村留守学生,同样也需要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使农村留守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友谊、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另外,团结协作能力也能让农村留守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并能通过他人得到大量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信息,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农村留守学生,具备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能学会客观、理性的看待事物,学会包容、理解别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己素质的提高。
(四)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品格,任何人要在社会中有所成就,都应该拥有坚强的意志。
在当今竞争剧烈的时代,农村留守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使他们在困难或是挫折面前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平常的心态,以足够的努力及满腔的热情去处理问题。同时,坚强的意志,使农村留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强大的动力去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农村留守学生,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就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把社会、国家的需求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自觉的实践报国之行、砥砺强国之志。
(五)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要在人生道路的不同时期均保持学习状态,横跨时间长,教育范围涉及广。[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5]在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备方式,人人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农村留守学生从小就有厌学的倾向,为了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农村留守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够克服厌学的情绪;就会主动、自觉的进行学习,完成学习的使命,使对学习的态度从原来的厌恶转向自我意识的自觉。农村留守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够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去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及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农村留守学生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在社会中自觉的承担自己的责任,自觉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创新精神与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既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及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与前进的驱动力,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供具有价值内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6]农村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后备军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也有利于他们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
创新能力是年轻一代终生发展的推动力,对农村留守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创新能力会使农村留守学生跟随社会的进步而获得自己长远的发展,能够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中。其次,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农村留守学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的把已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快速地获取新的知识,并用新的知识进行武装自己,让自己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和能力,就会把创新作为自我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促进自己积极健康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上面是笔者对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初步探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还有待于其他的学者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完善,对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有更加合理的构建,为农村留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能够更好的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3] 龚亚峤.基于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以金庭镇阴山村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9.06
[4] 刘福霞,刘国伟.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03)
[5]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2)
[6] 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01):83-85.
作者简介:
冯素恒,女,汉族,广西贵港人,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宋汪洋,男,汉族,广西贵港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