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地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幼儿园要与家长紧密合作,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个人的认知水平在其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是人智能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认知与非认知输入最有效率的时期。就此,本文分析早期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长期效应,主要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家园合作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关键词:早期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儿童认知能力发展;长期效应
引言:欧美国家的托儿所公益机构的实证研究显示,托儿所在短期内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具有较强的长期影响。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家长陪同下)的投资对于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最有效的。儿童早期家长的参与对儿童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由于认知水平与年龄相关性较强,儿童早期教育对缓解教育不公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做好家庭教育,激发认知水平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
在进行儿童教育的过程当中,首要是对儿童性格品德进行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家庭教育当中,由于一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无法有效地引导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致使家庭教育的目的无法达成。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得每一个家长都具备科学的教育意识,认识到儿童性格的养成以及品德的培养对于其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家长需要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得儿童所模仿的对象足够优秀,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成长。
(二)借助多种游戏活动,培养儿童认知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而玩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并且游戏活动对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思想境界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儿童可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触、摸、闻、看、听、尝等多种感知方式,增强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增加儿童脑中的图示,推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儿童对各种事物均充满好奇心,家长便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开展多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玩中学会抽象的知识,拓展自身的认知能力,推动儿童的整体发展。譬如,家长可带领儿童进行野炊、爬山等游戏活动。这种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活动,可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儿童对自然事物的认知能力,拓展眼界,提升儿童自身对万事万物的审美能力与标准。家长在带领儿童野炊时,可让儿童在安全的基础上,去接触花、草等植物,感受水的流动,聆听鸟鸣。以此让儿童去体会自然中蕴含的美,一方面可增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明白各种事物的特点,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儿童在观看的风景的过程中,增强儿童体质,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推动儿童的综合发展。
二、关注幼儿园教育,启迪认知思维
(一)设计相关课堂游戏,鼓励联想发散思维
有的儿童可能天生思维比较跳跃,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但有的儿童可能需要教师经过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之后才能掌握创新创造的能力,要在教师帮助下将儿童天性转化为创新创作的动力和基础。因此,譬如,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儿童搭建创新创造的路径,借助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游戏和实践活动帮助儿童在美术课堂上发散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
在引导儿童“认识太阳”时,教师不能直接将太阳定义成金色的、圆形的,而是可以组织儿童以接龙形式补充回答“——的太阳”,需要儿童填上自己觉得较为合适的表示形状或者颜色的词汇、成语等等。不管儿童的回答是什么样的,只要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独特的思路,那么他们的回答就是正确的。这样的课堂活动将问题的方式融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独特定义,真正有利于儿童进行美术创造。
(二)多元设计评价取向,挖掘儿童成长潜能
在组织儿童展开一次学习或者游戏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儿童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总会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所以,教师应注重观察细节与每一位儿童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取向与评价关注点树立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信心,激发儿童潜能。
以“共同朗读一篇简短的诗歌”这一课堂活动为例,教师需要在儿童阅读时接近儿童,观察每一个儿童在朗读活动中的表现。在儿童朗读完成后,教师可以面向儿童指出小明朗读的声音最大、非常洪亮,是积极配合课堂活动的正确行为,值得大家的掌声鼓励;小红和小超都正确地读出了生字“最”的读音,证明他们在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小方通过诗歌中的某一个句子联想到了一首趣味的童谣,有着较强的想象能力,是值得表扬的一种学习方法等等。在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儿童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注重引导儿童实践的方向和毅力培养,具体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要围绕儿童的实践成果和他们的手工作品、实践任务等展开交流,提升儿童实践参与兴趣和能力。在对待同一项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从多元的评价角度对儿童的行为展开积极评价,促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进一步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与认可之下将这一优点扩大成自己的重要优势,有效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发展的潜能。
三、打造家园共育,提升儿童认知水平
(一)积极组织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感情
在家庭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组织亲子活动,有助于增进亲子感情,发挥出家庭德育教育的卓越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比如幼儿园自发组织开启家庭德育教育讲座,渐开展德育习惯养成”“亲子共读”“幼小衔接”等主题活动,邀请家长主持和参与育儿德育宣传,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提升家长的参与度,使家长在讲座中与儿童产生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促成儿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潜移默化提升儿童认知水平。
也可以组织“走进家庭”“共度节日”等系列亲子活动,使儿童在家庭的带领下,享受亲子活动的无限生趣, 提升他们参与实践能力,同时要家长近距离走进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再如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走进海洋博物馆”亲子活动, 利用全园征集报名的形式招聘解说员,由家长与儿童一起参观海洋博物馆的活动,并分别邀请一组家庭中的儿童解说员现场讲解海洋博物馆中的内容,家长负责录制讲解视频。活动结束之后家长负责将儿童的解说视频上传到博物馆参观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平台。吸引博物馆相关研究者、儿童、家长、教师以留言的形式评论、点赞,建立亲子互动等多方互动交流模式。最终制作出“海洋博物馆系列”宣传集,打造亲子活动的精彩瞬间。这些活动模式,一方面给予了儿童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也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该模式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三)与家长形成事后复盘,完善家园合作教育链条
从事前沟通到重点合作,教师和家长已然完成了幼儿园教育的绝大部分过程。然而,教师若是想在幼儿园教育中深入落实家园合作模式,就应当以家园合作作为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完善方式。一方面,教师应当与家长共同进行事后复盘,共同分析和探究此次合作过程或活动过程所存在的不足,将其作为下一次家园合作的经验累积;另一方面,在儿童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往往无法将总结和回顾落实到每一个儿童个体上。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家长这一桥梁,由家长向儿童询问学习感受与体验,并向教师进行反馈。由此可见,在家园合作模式的运用下,教师不仅能够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能够真正将儿童群体纳入其中,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激发儿童认知水平,从而不断贴近新时代的育人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之基,是人生之出发点。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可以帮助父母加深对儿童的了解,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这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家庭教育必须坚持,必须遵守儿童自己的成长规律,并与幼儿园学前教育相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对小学生展开学习习惯的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能力成长起到了取足轻重的作用,担负着对儿童的认知启蒙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对其走向社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幼儿园教师能否更好地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儿童学前教育活动,从而在保证儿童身体素质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梓婧,陈学锋,罗玉晗,等. 0~3岁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支持:价值与成效[J]. 早期儿童发展,2021(1):35-50.
[2] 张华,庞丽娟,许晓晖,等. 家庭生态环境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5-61. DOI:10.3969/j.issn.1002-0209.2005.03.007.
[3] 刘国艳,陆克俭. 家庭因素对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建议[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1(6):2-5.
[4] 努尔曼古丽·麦提图尔荪. 学前教育中如何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策略探究[J]. 中外交流,2021,28(5):1567.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