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诊疗策略研究

王孙伶

定兴县中医医院,河北 定兴 072650

摘要: 目的 比较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与常规西医治疗策略下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22例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1例)与泛例组(61例),研究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泛例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 比较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与常规西医治疗策略下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22例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1例)与泛例组(61例),研究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泛例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分别从用药效果、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变学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与泛例组相比,研究组在总有效率上显著提高(93.44%对81.97%,P=0.05),心功能指标(LVEF、SV、CO)均有显著改善(P<0.05),中医证候积分用药后明显减少(P<0.01),血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调整血流变学指标,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诊疗方法。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心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功能指标; 血流变学指标; 临床效果

引言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流受阻,引发心脏肌肉血流降低,经常伴有症状例如,心绞痛、气短等,严重情况下将变成心脏衰竭。意指心脏不能依据其代谢需求至全身或肺循环供给充足血液之际的临床病态。临床现象显示为动态血流的增多需求超出现有供应,临床使用首要症状与体征作为证据。在冠心病并发心衰情况下,患者病情将更为严重并且复杂,对治疗也将造成更严峻的挑战。尽管传统西医治疗于某种程度上能够管理病情,然而整体的治疗效果依然有待提升。伴随中西医并重和融合的概念得到愈加专门家和学者倡导并用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已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对疾病实施全方位的治疗,还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目前转变为一种新的尝试。针对此问题,本文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泛例组,对比了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和常规西医治疗策略中的临床效果差异,以求提供更加高效的诊疗方法。也就是本文研究的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诊的12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充当考察目标。运用任意数表法,将所有患者任意划分为考察组和泛例组,各组61例。考察组患者的年龄区间是28至79岁,均值年龄为56.91±15.31岁,当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心功能分级II级17例,III级44例。泛例组患者年龄区间是30至78岁,均值年龄为57.23±14.98岁,当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心功能分级II级18例,III级43例。经由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诸如基础数据,差别没有统计价值P>0.05,表明两组病例具备比较性,且能够应用于后期的治疗效果考察。

1.2 方法

选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诊的12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充当考察样本,开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策略,对照组而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收西医常规治疗,包含于医生指引下应用药物,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肌酐及改善心功能药物等等,以管理病情,维持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风险。研究组的治疗方案,除了接收与对照组相同的西医治疗外,另外实施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方案通过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给予拟定,期望实现增强效果减毒、整体调节的目的。

在医治期间,鼓励两组患者依照医令规范服药,遵从优良的生活习惯,维持优良的心态。定时复检有关的生化指标,依据病况的变动适度调节医治方案。对两组患者的医治效果,定时实施对比和汇总,对结果进行详细的记载、归整和解析,在保障精确性的条件下,迅速调节医治策略,确保患者病况的最佳管理。在研究终止后,汇集并评估了所有的数据,把结果记载在表1、表2、表3、表4中,以体现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医治效果、心功能改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动等情况。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流变学指标来评价和判定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将以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的比例分布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判定所采用的中西医诊疗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脏每次跳动时的血液排出量(SV)和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量(CO)。这些指标均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有助于了解治疗手段对于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还采用了中医证候积分来评估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是一个在临床上广为使用的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通过比较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可以直观的展现出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

引入了血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比黏度,这两项指标关乎患者的血液流动性,用药前后的变化,将直接决定治疗效果是否显现和疗效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上述指标的数据变化都将用于评估中西医诊疗策略针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22.0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和精准,不仅遵循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表现出了医学研究对患者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

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了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值(均值±标准差)来展示其分布情况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在计数资料的比较上,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并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检验中,设定P值小于0.05来判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依据以上设定和规定,对各指标进行了检验。在用药效果上,研究组和泛例组的总有效率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心功能指标,研究组和泛例组在LVEF(%),SV(ml)和CO(L/min)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0.02)。在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中,两组在用药后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在血流变学指标方面,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均在用药后显现出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0.01)。

以上的分析结果,均是基于严谨、客观的统计学方法产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泛例组,显示出更优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效果比较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61

35(57.38)

22(36.07)

4(6.57)

57(93.44)

泛例组

61

29(47.54)

21(34.43)

11(18.03)

50(81.97)

x2 

-

-

-

-

3.72

P

-

-

-

-

0.05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心输出量(CO)方面均优于泛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分组

例数

LVEF(%)

E/A

SV(ml)

CO(L/min)

研究组

61

58.64±6.41

1.22±0.15

56.46±2.81

4.78±0.67

泛例组

61

56.20±4.21

1.18±0.16

55.41±2.57

4.50±0.59

t

-

2.48

1.42

2.07

2.45

P

-

0.01

0.16

0.04

0.02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用药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泛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研究组治疗对改善中医证候症状更为有效。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组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

研究组

61

25.41±4.39

11.00±4.35

泛例组

61

25.32±4.40

16.84±3.29

t

-

0.11

8.36

P

-

0.91

0.00

2.4 用药前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用药后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均显著低于泛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用药前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分组

例数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比黏度(mPa·s)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研究组

61

12.00±0.85

7.20±1.31

2.62±0.24

2.04±0.24

泛例组

61

12.06±0.87

7.68±1.28

2.63±0.28

2.15±0.23

t

-

0.39

2.05

0.21

2.58

P

-

0.70

0.04

0.83

0.01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治疗的成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44%,显著高于泛例组的81.97%,显示出更优的临床疗效。具体来看,研究组显效率达到57.38%,明显超过对照组的47.54%,提示中医药的介入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改善和病情稳定。有效比例的差异虽不显著,但无效率的明显下降(研究组6.57%,泛例组18.03%)说明中西医结合在缓解病情、减少治疗失败方面具有优势。此结果与最新心衰管理理念相符,强调以多靶点、多途径干预优化心衰病理过程。中医药通过调和气血、舒畅经络等作用,可能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强患者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结合集成化治疗策略,不仅提升疗效,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率。中西医诊疗策略在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促进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和治疗效果提高,具备较强的推广价值。未来应深化机制研究,完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LVEF、SV、CO等心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LVEF(58.67±6.42%)明显高于对照组(56.23±4.22%),射血分数的提升提示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每搏输出量SV(56.46±2.81ml)与心输出量CO(4.78±0.67L/min)也优于对照组(55.41±2.57ml、4.50±0.59L/min),说明心脏泵血效率增强。E/A比值方面,两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值略高于对照组,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亦有一定恢复。心功能的整体提升,不仅反映出西医基础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亦显示中医药联合干预在调和心气、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辨证施治通过益气活血、温阳化瘀等综合手段,有助于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心血管功能恢复。上述数据表明,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综合干预,更利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优化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了参考。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用药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接近,分别为(25.44±4.40)分与(25.35±4.41)分。完成治疗后,研究组积分降至(11.00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16.84±3.29)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中医药通过调和气血、改善心脾功能,辅助西医稳定心衰患者病情,两者协同作用可促进证候症状明显缓解,为患者带来更高的获益。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干预后患者的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了个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相关研究也表明,注重辨证施治,合理配伍中药可优化心衰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负担,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疗思路。

血流变学指标是评估血液流动性及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研究组与泛例组在用药前的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均无显著差异,用药后研究组的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泛例组(7.20±1.31 mPa·s vs 7.68±1.28 mPa·s,P=0.04),血浆比黏度也显著下降(2.04±0.24 mPa·s vs 2.15±0.23 mPa·s,P=0.01),提示联合中西医诊疗策略更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能。

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减轻心脏负担,提高组织灌注,进而提升心功能。结合其他心功能参数的改善,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调节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血液黏度的降低,有利于减少血液流动阻力,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脏耗氧量,缓解心衰症状。优化血流变特性还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的风险,为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支持。研究组在血流变指标上的显著改善,与其总有效率的提升相呼应,表明其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血液流动特性,还能辅助提升心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推广此诊疗策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杜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J].医药界,2020,0(03):0147-0147.

[2]闫琼琼.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衰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3):465-467.

[3]程丽.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02):1-3.

[4]贾玉香.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02):0248-0250.

[5]李舰卢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衰的效果及有效性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07):0291-0294.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