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与污染防治建设的探究

王自华

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安徽芜湖 241200

摘要: 为解决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急能力薄弱与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本文对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和提升污染防治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人员培训、推动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治理技术、加强源头控制以及增强公众参与等具体措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为解决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急能力薄弱与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本文对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和提升污染防治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人员培训、推动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治理技术、加强源头控制以及增强公众参与等具体措施,期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层面落地见效。
  关键词: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污染防治建设

引言:

党中央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环保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在基层生态环境领域,生态环境工作第一线,仍然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困难,“缺乏应急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与污染防治技术保障、管理体系”的现状仍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如何改善基层生态环境工作的困难与困境,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和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的策略探讨

1.1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1.1.1 制定分级分类响应机制

根据环境污染的规模和程度、危害范围以及污染物特性、环境敏感程度、污染物排放和受污染环境敏感体特征(或条件)等因素,将应急事件级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4类,并对应建立国家、省、市、县(乡)4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还要结合本地区环境和工业行业构成情况,将易发生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危险废物污染事件、辐射环境事件等进行分类,编制各种有针对性的预案。每个预案中要求列出启动预案的条件、事件响应程序、相关职责、事件信息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程序及后期恢复等内容,以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实现“分级管理、分类响应、快速反应”的应急事件响应目的。

1.1.2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要加强生态环境、应急、公安、卫生、水利、气象、交通等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指挥协调和资源整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联动、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格局;一方面要成立以政府为核心协调的环境保护应急领导小组,经常召开协调会,明确各部门各类应急事件职能的发挥和动作程序,做到环环紧扣;另一方面要形成常态化的联动应急演练制度,通过情景下的演练提升各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水平,检验响应预案是否可操作、有效可行;同时也要吸收社会力量,如环保志愿者团队、技术顾问以及环保第三方应急服务单位的协助,弥补基层资源不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社会各方共同协作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基层的环境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置与风险预控能力[1]。

1.2 加强应急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

1.2.1 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辖区环境风险的类型与突发事件的特点设置岗位与人员编制,并配备具有环境科学、应急管理、安全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技术型人才。二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与高校以及研究单位合作构建生态环境人才的培养输配机制,提升基层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三是鼓励有经验的环境执法人员、应急专家融入应急队伍,从而形成既有技术指导又有实战能力的团队结构。四是购置必要的专业设备和工具,从而保证应急队伍现场具备较强的处置能力,实现应急队伍的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有效结合,成为环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坚强后盾。

1.2.2 开展常态化演练与评估

基层各单位要针对突发水体污染、有毒气体泄露、固废乱倾倒等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组织应急实战演练,重点包括指挥调度、现场封闭、污染控制、信息发布及公众疏散等多环节,并对演练过程进行模拟处置。开展应急演练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锻炼联动能力,演练后开展全过程考核总结,查找问题完善预案和处置流程,将演练成绩纳入基层环保队伍日常工作和业绩考评范畴,形成以考促练、以练促战机制,确保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快速反应、精准实施、科学应对[2]。

1.3 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1.3.1 构建环保数据平台

应急数据系统中应包括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应急资源、预案、执法等各方面的环境数据信息,能够集中存储、动态管理、更新信息,并且与各级环保部门系统连接,互有互通,资源共享。建立手机APP端,以便于应急队员现场查询数据及上传信息、指挥调度。

1.3.2 强化预警系统与大数据分析

一是基层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融合运用遥感、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健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风险自动预警系统,做到对异常排污、突发大气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等迅速感知、快速响应;二是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数据建模、趋势预测,准确识别高发风险源和高发时段,达到事前预判、事中管控、事后评估的闭环管理。

2.基层污染防治建设的路径分析

2.1 提升污染治理的技术与设施水平

2.1.1 引进先进治理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低能耗、高效率的膜分离、生物、等离子体等治理技术,提高对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的精准治理能力。积极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产业的污染源头控制。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对先进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推动先进技术真正“落地”,成为实际污染治理的有力措施。

2.1.2 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一是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人工湿地、氧化塘、生态滤池等造价低廉、易维护的小型化处理设施;鼓励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运输、无害化处理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就地资源化利用,如厨余垃圾堆肥化、沼气等,提升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二是加强设施运行维护和监管,防止“建而不用”“运行失效”现象,确保处理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2.2 加强源头控制与全过程监管

2.2.1 精准排查污染源

基层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拉网式排查包括工业排污、农业面源、生活源排污等污染源,达到“心中有数”的精细化排查标准。特别要对“散乱污”企业、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等管理的疏漏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并管理到位;此外,建立健全常效排查,依靠遥感、无人机检测等方式强化常效排查,以提高排查准确率和精准率,实现对污染源动态性和即时性的监控处理。全过程锁定排放行为,还可以避免污染的隐形化与暗线化,提升了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3]。

2.2.2 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第一,基层要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建立“一户一档”的环境良好记录、违法惩罚、排放情况等内容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把企业环境信用评级结果纳入社会诚信体系与贷款、投标、行政许可等工作相挂钩,并将结果定期对外公示,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惩戒”的良好氛围,打造有利的外部监督机制。第二,由于环境信息披露常常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市场情况,监管部门再加以综合处理。因此,可以在信用监管与行政监管的共同作用下,对企业进行“正激励”和“负激励”,将促使企业从“强制守法”到“自愿守法”,从而引导企业“恪守承诺”,让企业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助力形成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环境治理市场秩序。

2.3 加强公众参与与环保意识提升

2.3.1 推动绿色社区建设

绿色低碳社区的实践可从基层政府做起,以构建绿色低碳、节能、宜居的社区为任务目标,鼓励实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精细化治理举措。通过建设绿色积分奖励制度,可鼓励居民以垃圾分类投递、旧物回收以及低碳出行等参与环保行动,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此外,可在社区内广泛普及绿色建筑标准,例如,应用太阳能、利用雨水、实施雨水回收、雨水透水、中水利用、沼气利用、绿色建材应用以及节能技术应用等,构建绿色技术以及生态环保社区等。

2.3.2 强化公众环保宣传教育

一线应当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益广告牌、村社板报宣传栏等加大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力度,对生态文明保护进行常态化宣传教育,组织环保讲座、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等,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及参与意识;把环保教育融入教学,将环保观念渗透到学校课堂及社会实践当中,从小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绿色理念,因为只有人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身环境治理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及监督中,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促进绿色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

3.结束语

总之,健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内容的科学技术支持系统,形成以引入新技术、完善治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环境信用体系为内容的源头管控模式可以提升基层环境事件的响应能力。以居民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为目标的基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建设思路可以为基层污染防治工作注入持续动力。未来,我们应持续探索和实践,推动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虹.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思考[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22,(06):80-81.

[2]陈斌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如何管到位?[J].环境经济,2023,(04):60-63.

[3]汤宛峰.以主题教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青海环境,2023,33(02):57-5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