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森林抚育是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和增强生态功能的核心手段。富民县作为云南省典型的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森林资源类型多样,但长期以来存在林分密度偏高、立地条件差异大、郁闭度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本文系统梳理富民县主要林型结构特点、抚育作业必要性,提出适宜本地的抚育间伐、割灌除藤、幼林修枝、林地清理、补植补造等关键技术措施,为富民县的森林抚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富民县;森林抚育;技术措施;林分结构;生态修复
森林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而森林抚育作为林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森林质量、调节林分结构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富民县地处滇中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立地条件复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类型多样,近年来,尽管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面积不断扩大,但林分密度不合理、林龄结构单一、抚育管理粗放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森林抚育策略,提升林地生产力与生态效益。
一、富民县森林类型及林分概况
(一)森林类型及分布格局
富民县地处滇中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具备良好的森林生长条件。全县林地总面积达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8%,主要林型包括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次生林和灌丛林等。针叶林以云南松、华山松、杉木为主,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域;阔叶林主要包括栎类、樟科类植物,集中分布于沟谷及缓坡地带;灌丛林多分布在土壤瘠薄或退化严重区域,植被结构简单,生态功能较弱。
(二)主要树种组成与林分结构特征
富民县现有林分以人工林为主,占总林地面积的72%左右。代表性树种如云南松、桉树、马尾松等,其优势在于速生高产,但同时也面临立地条件适应性不强、病虫害易发等问题。天然次生林多为灌木层与阔叶乔木混生,物种多样性较高,具有良好的生态调节功能,但林龄偏大,天然更新能力较弱,需辅以人工抚育维持其稳定性与持续性。
林龄结构方面,富民县森林呈“中龄林为主,幼龄林偏少,近熟林匮乏”的分布格局,导致整体林地呈现出生产力低、木材积蓄率缓慢提升的特点。同时,林分密度普遍偏高,导致立木生长空间受限,林木竞争激烈,光照不足,地下水分及养分供给难以均衡分配,从而削弱了林木健康水平。
二、富民县森林抚育的必要性
富民县开展森林抚育具有显著的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林木密度过高,生长受限:多数人工林初植密度偏大,未开展及时科学的间伐,导致林木间竞争激烈,通风透光差,树体徒长、胸径增长缓慢,且林下空间利用率低。② 结构单一,系统脆弱:大量林分为单一树种的纯林结构,缺乏生态层次与物种多样性,抵抗自然灾害和外来病虫害的能力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③ 郁闭度过高,抑制林下更新:林冠封闭度常超过0.7,阻挡阳光,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与天然更新,降低了林地整体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活力。④ 病虫害易发,森林健康受威胁:密闭环境为害虫繁殖提供温床,部分林地出现病死木集中、虫害蔓延的现象,增加了森林退化的风险。⑤ 生态功能减弱,服务能力下降:林分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其水土保持、碳汇调节和生物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⑥ 管理滞后,效益难以释放:长期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抚育管理,造林后“重造轻养”普遍存在,导致林分生长潜力难以发挥,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未达预期。
三、富民县森林抚育的战略意义
面对林分质量整体偏低、林地功能单一等问题,开展精准化、科学化森林抚育已成为推动富民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抚育不仅能通过调整林木密度、改善林分结构来提升木材生长速率与质量,还可强化林地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
此外,森林抚育作业可有效促进林业劳动力就业、带动林业经济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与林下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其产业协同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差异化抚育策略与技术推广,不仅能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还可为实现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目标提供基础支撑,推动生态经济双赢。
综上,科学、系统地推进森林抚育工作,是富民县实现“增绿增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业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
三、富民县森林抚育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幼林、中龄林、近熟林的抚育差异化目标
根据林分生长阶段的不同,抚育管理需实行分龄分类指导策略,以实现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幼林阶段(1~10年)抚育的重点在于提高成活率与保存率,主要通过松土除草、灌草控制和合理密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和主干直立。中龄林阶段(11~25年)抚育目标则侧重于培育优势木和改善林分结构,通过科学间伐、清理副木和修枝等措施,减轻林木间的竞争,增强林分通透性与生长势。近熟林阶段(26年以上)则应以提升木材质量、延长采伐周期、增强生态功能为目标,采用低强度疏伐、病枯木清除等方法,兼顾生态涵养与经济产出,延续林地经营潜力。
(二)富民县森林抚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提升抚育作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富民县在开展森林抚育过程中,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立足区域实际
富民县地形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土壤类型与水热条件差异显著,不同林地的立地质量、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抚育措施必须依据具体区域的地形、土壤、水源、气候及林木种类等情况灵活制定,避免“一刀切”式管理,确保技术手段与生态条件高度匹配,实现科学高效抚育。
(2)分类施策,精准指导作业
富民县应根据林木龄级、林种类型及经营目的,制定针对性的抚育策略。幼林以保苗促长为主,中龄林以间伐修枝、优化林分结构为重点,近熟林则注重提高木材质量与稳定生态功能。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抚育方式亦应区分对待,前者重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后者侧重于提高经济产出,分类推进、精准管理是提升整体成效的关键。
(3)适时适度,科学控制强度
抚育的时间与强度要科学掌握。间伐不宜过早或过晚,应在林木竞争初显、郁闭度过高前及时干预;强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林地过度扰动。修枝高度通常不超过树高的1/3,间伐应以保留优势木、移除劣势木为原则,确保林分结构稳定,促进优势树种快速生长。
(4)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
森林抚育必须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始终把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等生态功能放在优先位置。在具备条件的区域,也应适度发展林下经济、道地药材、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动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5)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效益
森林抚育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富民县应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注重林分长期健康与林地持续利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抚育档案,强化抚育效果评估与后续管理,逐步形成富民县森林抚育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6) 群众参与,强化社会协同
调动农户、村集体与社会力量参与抚育管理,不仅有助于减轻财政投入压力,也能提升群众对林业保护与经营的积极性。富民县应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专业服务、多方协同”的森林抚育良性格局。
四、富民县森林抚育技术要点
(一)科学间伐
科学间伐是抚育林分、调节密度、提升单株生长质量的重要手段。富民县多数人工林初植密度偏高,若不及时进行间伐,林木间竞争严重,将导致树体生长受限、林分结构紊乱,甚至引发病虫害蔓延。因此,应根据不同林龄、林种与立地条件,适时开展轻、中、重度间伐,确保林分保持在最适宜的生长密度范围内。
在操作中,宜采用“疏伐+择伐”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去除劣质、病弱木及生长空间不足的个体,保留生长健壮、形态优良的优势木,从而促进主干通直、胸径扩展,提升整体林分质量。间伐强度一般控制在10%~30%,幼林阶段适度轻伐,以促进生长为主;中龄林可适度加大强度,形成合理空间结构;近熟林则应谨慎处理,防止因空间扰动过大引发林冠不稳。此外,间伐应结合季节进行,避免在汛期和极端气候时作业,以减少对林地的干扰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二)清除灌草与割除藤蔓
林下灌木、杂草和藤蔓植物虽在生态系统中具备一定的涵养功能,但若过度繁茂,将与林木争夺养分、水分与光照资源,尤其在富民县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灌草生长迅速,极易形成林下郁闭,影响立木根系呼吸和下层植物多样性,甚至成为病虫害寄主。因此,定期清除林下灌草和藤蔓是提高林地利用率与林木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清除工作宜在雨季前后结合进行,采用人工割除与机械辅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不破坏土壤结构。对缠绕主干的藤蔓,应从基部剪断或拔除,避免其压制主干、遮蔽叶片,造成主树形态畸变及生长停滞。清理过程中注意保留部分天然草本与低矮灌木,以维持土壤湿度、涵养水分,并有利于林下生物群落稳定。
(三)修枝整形
修枝整形是幼龄林抚育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旨在优化树体结构、提升木材利用价值,并改善林地的光照通风条件。富民县由于多采用人工造林方式,树木在快速生长期中常出现枝条过多、分布不均、主干弯曲等问题,若不及时整形,将直接影响未来林木材质和林分整齐度。
幼龄林阶段是进行整形修枝的最佳时期,通常在树高1.5~3米时开始,选择生长健壮、干形通直的个体作为优势树,通过修除基部冗余侧枝、双头主干及过密枝条,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树形结构。修枝高度一般控制在树高的1/3以内,避免因修剪过重造成主干水分运输受阻或光照突变引发树体逆反反应。
科学修枝不仅能够集中营养促进主干生长,还可显著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环境,有效降低因湿度过高而引发的真菌性病害风险,同时减少害虫栖息点,增强林分健康水平。对于中龄林或自然林亦可实施疏枝作业,保持树冠均衡,提高林冠层的光能利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中,应避开雨季及极端高温天气,选择晴朗温和时段进行,以降低剪切口感染风险。同时建议使用专用修枝剪、锯等工具,确保切口平整,并可视情况涂抹愈合剂加快伤口恢复。
(四)林地清理与更新改造
林地清理是森林抚育经营中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病死木、枯立木、倒伏木及林业废弃物的清除,目的是改善林地环境、减少病虫害隐患并腾出空间促进优势树种生长。富民县部分林区由于缺乏连续经营管理,林内枯枝杂物堆积严重,既降低了林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也为森林火灾与有害生物爆发埋下隐患。
清理过程中应优先清除病死木、虫蛀木和已失去生态价值的倒伏木,保留对生态系统仍有贡献的自然朽木,兼顾生态与安全的双重目标。建议采用小型机械设备进行搬运与粉碎,减少人为干扰和土壤压实,清理完成后及时将可利用木材集中堆放或就地处理。
此外,对于更新能力弱、退化明显的林地,还应及时开展补植补造作业,优化林分结构与种群多样性。在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立地条件、原有林种与目标树种的适应性,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适生优质苗木,采用点状补植、带状补植或块状补造等方式,提升群落稳定性和景观层次。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还可适度引入林下种植和水保措施,如覆盖作物、构建水保梯带等,以增强土壤肥力、维持水分并减缓水土流失。对坡度较陡或土层较薄区域,可适当控制更新强度,防止地表裸露和生态退化。
(五)水土保持与地力提升配套措施
森林抚育不仅是对林木本体的管理,更关系到林地土壤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的维护。富民县地处滇中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大,部分林地坡度较陡,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尤其在降雨集中时节,若缺乏有效的水保配套设施,极易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与林木根系裸露,严重影响林分稳定生长。因此,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水土保持与地力提升工作,形成“林木—土壤—水分”系统协同管理格局。
首先,应在重点抚育区设置水保带与修筑简易梯田。在坡度大于15°的林地,可按等高线方向修筑简易水平梯田或反坡台阶,阻止地表径流加速,增强雨水下渗,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在林地边缘、沟谷交汇处及陡坡部位设置防护性水保带,采用乔灌草混播配置方式,有效防止坡面冲刷,固定地表土壤。同时,还可在主干排水通道两侧栽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构树、黄荆、胡枝子等,形成生态滤带,兼顾水土保持与景观功能。
其次,应注重肥水管理与地力提升。抚育过程中可结合季节性气候与树种营养需求,施用适量有机肥或生物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如采用林下覆草、覆盖绿肥等方式,提高表层有机质含量,防止雨滴打击裸地造成板结与冲刷。在贫瘠林地或退化林带中,可适当采用深松通气、沟施条施等方法,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根系活力,促进林木根部对水肥的吸收利用。
此外,还应加强林地水分调控能力建设。在降雨充沛季节,保留天然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径流;在干旱季节,结合树种抗旱能力和林龄,适时进行人工灌溉或建立简易集水设施,提高抗旱储水能力,确保林木顺利度过生长关键期。
结语:富民县森林抚育技术的科学实施,是推动区域生态修复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抚育管理体系,不仅优化了林分结构、提升了生态功能,也为林农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富民县应加强抚育技术推广,持续深化抚育成效,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经营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1.
[2]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森林抚育技术规程》[S].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22.
[3] 朱有勇, 黄桂林.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4] 李文旭, 周元坤. 典型林区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23(6): 58-61.
[5] 王志强, 胡建华.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管理研究进展[J]. 林业调查规划, 2024, 49(1): 33-38.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