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池塘养殖作为一种传统而高效的淡水鱼养殖方式,在我国水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当前生产实践,从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控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池塘淡水鱼养殖中的关键管理技术,通过总结典型管理经验,提出优化养殖效益与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池塘养殖作为一种传统而高效的淡水鱼养殖方式,在我国水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当前生产实践,从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控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池塘淡水鱼养殖中的关键管理技术,通过总结典型管理经验,提出优化养殖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为养殖户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池塘养殖;淡水鱼;管理技术

淡水鱼池塘养殖具有投资少、技术成熟、产量稳定等优势,适合我国多数地区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和环境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如水质恶化、疾病频发和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养殖管理技术的优化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与基础设施

(一)池塘选址与建造要点

池塘养殖的首要环节是合理选址。优质的池塘应位于地势较高、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区域,避开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排放区。在建造方面,池塘面积以3~10亩为宜,便于日常管理。池底应平整略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排污与清淤。池埂要坚固,设有防渗措施,以防溃坝或渗漏。池塘四周应设围栏,防止家畜入侵。

(二)进排水系统与增氧设备配置

科学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是保证养殖环境稳定的前提。建议设置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避免交叉污染。进水口安装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或漂浮物进入。排水口应配备闸门或排水管,便于调节水位及排出残饵、代谢物。随着密养技术的发展,增氧设备成为池塘养殖必备装置,常用设备包括叶轮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和微孔曝气系统,有效提升溶氧水平,防止鱼类浮头,保障生长。

二、水质管理技术要点

(一)水体监测指标与调控措施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水温应控制在20℃-30℃之间,溶氧需保持在4mg/L以上,防止缺氧导致死亡;pH值维持在7.0左右,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应保持在安全标准以下。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水质检测仪器监控上述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投加生石灰、微生物制剂等调控剂,维持良好水质。

(二)常用改水剂与生态调控方法

为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常用改水剂包括生石灰、光合细菌、乳酸菌等。生石灰可调节pH值、抑制有害菌;光合细菌能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乳酸菌可改善肠道菌群,提升鱼类免疫力。此外,生态调控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吸附水中氮磷,或引入滤食性鱼类如鲢鳙,控制浮游生物密度,实现生态平衡。通过“改水+调控”双管齐下,有效提升水环境稳定性。

三、科学饲养与投喂管理

(一)合理鱼种搭配

池塘养殖中,科学选择和搭配鱼种有助于提升生态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应结合当地水质、气候、养殖经验与市场需求,优先选择生长快、抗病强、饲料转化率高的淡水鱼类。常见搭配模式为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混养,构建不同水层的“立体养殖”。此外,也可结合泥鳅、黄颡鱼等底层品种,提高资源利用率。放养前要进行苗种检疫与药浴处理,预防病源带入。

(二)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影响池塘水质、鱼类生长与病害发生率的关键因素。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溶氧下降、代谢物积累、疾病频发;密度过低则资源浪费、产量不足。应根据池塘面积、水质条件、管理水平及鱼种生长特性科学制定放养密度。一般建议每亩放养800~1200尾,放养前应对苗种进行检疫与药浴处理。随着养殖进程推进,可结合鱼体长势适时分养,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与生长环境。

(三)饲料配置和科学投喂

投喂管理直接关系到鱼类的摄食、生长与池塘生态平衡,应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点”的“四定”投喂原则。投喂时间应安排在每天上午8:00与下午4:00左右,水温适中、鱼类食欲旺盛;每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3%~5%,应根据鱼类反应、天气与水质变化动态调整。

饲料应选用正规品牌的配合饲料,注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均衡,并确保其新鲜无霉变。高温期可适当投喂植物性青料如水草、浮萍;寒冷季节应减少或停止投喂,避免残饵污染水质。定期监测鱼类摄食状态与饲料利用率,控制投喂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四、鱼病防治

池塘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性病(如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真菌性病(水霉病)与寄生虫病(车轮虫、锚头鳋等)。这些疾病多与水质恶化、饲料质量差、管理粗放等因素有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减少病害发生。

一旦池塘养殖鱼类发病,应立即采取综合应对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首先隔离病鱼,停止投喂,减少鱼体应激反应;同时加大增氧,改善水体环境。根据病情表现采样送检,明确病因后对症下药,如细菌性疾病可使用二氧化氯、复合碘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或拌饵投喂抗菌药物;寄生虫病可使用硫酸铜、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药物使用期间注意停药期,避免药残;并定期换水、调节水质,增强鱼类免疫力,减少复发风险。全过程应做好记录与评估。

五、生态调控与生物安全管理

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强调环境调节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在实际操作中应推广生态调控技术,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可通过投放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吸收水体中氮磷元素,改善水质;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和浮游生物繁殖,维持水体清洁。

同时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养殖过程中的鱼苗、水源、饲料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建议设立防疫隔离区、使用专用工具、定期记录投喂与消毒信息,形成完整的健康养殖档案。通过生态与管理结合,构建鱼类健康生长的稳定系统,促进池塘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日常管理

池塘养殖的日常管理直接影响养殖成效与水体生态稳定性。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制定养殖日志制度,记录每日水质参数、气温变化、投喂量、巡塘情况及异常事件。通过数据积累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追溯原因,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每日应坚持“早晚巡塘”制度,检查鱼类活动状态、水色变化、是否有鱼浮头、异常死亡等情况。定期测定溶氧、pH值、氨氮浓度等指标,并及时采取增氧、换水、调节pH等措施。尤其在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加强巡查和防范工作。对病害、死鱼、异常气味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结语: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鱼苗成本、饲料费用、水电消耗、人工支出及病害损失等。因此,实施成本精细化控制是提高净利润的关键。应优先选用性价比高、成活率高的苗种,合理搭配鱼种结构,提升单位水体产出。饲料费用占总成本60%左右,是控制重点,可通过优化投喂策略、减少浪费、选用高效饲料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结合本地资源投喂青饲料,降低商品料用量。在销售环节,应密切关注市场行情,择时出鱼,避免集中销售压价;探索直供市场、电商销售等新路径,提升销售单价,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作言,刘建康. 中国淡水养殖鱼类[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 李长江,王立祥. 池塘养鱼实用技术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3] 陈宗懋,周艳. 水产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5):789-795.

[4] 王忠,刘海涛. 淡水鱼病防治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5] 周启星,李志强. 池塘养殖中常见鱼病诊断与防控措施研究[J]. 渔业科学进展,2022,43(3):112–117.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