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

王丽君

大理州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传统规划决策依赖经验直觉、静态蓝图和单一目标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的城乡发展需求。大数据驱动城乡规划决策理念从“经验直觉”走向“数据驱动”、从“静态蓝图”走向“动态治理”、从“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协同”。通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传统规划决策依赖经验直觉、静态蓝图和单一目标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的城乡发展需求。大数据驱动城乡规划决策理念从“经验直觉”走向“数据驱动”、从“静态蓝图”走向“动态治理”、从“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协同”。通过核心数据来源的拓展、关键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以及支撑平台的搭建,实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与精准化。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数据整合、技术落地等挑战,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推动城乡规划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应用途径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给城乡规划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城乡规划决策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直觉、有限的统计数据和固定的规划蓝图,难以全面、实时地把握城乡系统的复杂动态和多元需求。在城乡发展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这种决策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大数据具有海量、多样、实时等特点,能够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数据支持,推动规划决策理念和方法的革新。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革新:大数据驱动的城乡规划决策新范式

在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成了数据驱动的新范式。从“经验直觉”走向“数据驱动”,客观数据成为决策的基石,改变了以往依赖规划师主观经验和直觉的决策方式[1]。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城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减少主观臆断和决策的不确定性,使定量分析成为规划论证的核心支撑,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静态蓝图”走向“动态治理”,利用实时或准实时数据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划方案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具备弹性和适应性,支持动态评估与迭代优化,规划管理也转向全生命周期、持续反馈的治理模式,以更好地应对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变化。从“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协同”,大数据能够助力识别复杂城乡系统中的多元利益诉求和潜在冲突,在规划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维度目标,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现各目标的综合平衡与优化决策,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2]。

二、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应用途径

(一)核心数据来源

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数据来源涵盖传统数据与新型大数据。传统数据包括遥感影像(RS),其能提供城乡空间的宏观地理信息,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等;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展示,是城乡规划空间分析的重要工具;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反映城乡的人口、经济、产业等发展状况,为规划提供基础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地形图和规划档案则是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重要历史资料和空间基准。新型大数据中,手机信令数据能够获取人口的流动轨迹和分布情况,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交通卡口/浮动车(GPS)数据可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运行状况,为交通规划和拥堵治理提供依据;社交媒体(LBS)数据蕴含着人们的活动偏好和空间需求,有助于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能实时采集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如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等;网络开放数据和POI兴趣点数据丰富了城乡空间的功能信息,众包数据则通过公众参与获取更广泛的城市信息,这些新型大数据为城乡规划提供了更实时、更细致的数据支持。

(二)关键技术与方法

在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中,关键技术与方法贯穿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整合涉及多源异构数据的获取、清洗、融合与标准化,确保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能够有效整合,为后续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如Hadoop、Spark等,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同时利用空间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等进行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便数据的查询和调用。数据分析与挖掘包含多种技术手段,空间分析如空间聚类、热点探测、网络分析等,能够揭示空间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统计分析通过相关性、回归、因子分析等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律和因果关系;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构建预测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在遥感解译、违章建筑识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复杂系统模拟如基于代理的模型(ABM)、系统动力学(SD)、城市计算等,能够模拟城乡系统的运行和演化,为规划决策提供模拟支持。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借助GIS平台、三维可视化、交互式仪表盘(Dashboar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方便规划师和决策者进行分析和交流[3]。

(三)支撑平台

支撑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的平台不断升级和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平台(CUPIS)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与分布式存储技术,不仅实现规划数据从基础台账到实时感知数据的全类型汇聚,还能基于数据血缘关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全流程数据的一致性与可追溯性。例如,某市依托CUPIS平台搭建的“一张图”系统,成功整合了20余个部门的用地、交通、人口等数据,将规划方案编制效率提升40%以上。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则以数字孪生理念为核心,通过倾斜摄影、BIM建模与物联网数据融合,构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空间基底。在某新城规划中,CIM平台整合了建筑能耗、日照分析、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通过动态模拟功能辅助设计师评估不同方案的空间利用效率,帮助决策团队直观对比12种规划方案的优劣,显著降低因方案调整带来的成本损耗。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深度融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部署在城市各角落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环境质量等300余项指标的实时监测。例如,在某老城区改造项目中,平台基于人流热力图与建筑老化数据,智能识别出5个重点改造区域,并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改造后10年的人口流动趋势,为动态调整规划方案提供量化依据。这些平台通过数据互通与功能协同,构建起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到决策反馈的完整生态,为城乡规划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筑牢技术底座[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为城乡规划决策带来了理念的革新和技术的突破。在理念层面,数据驱动决策已从理论构想转变为实践准则,规划师能够基于海量时空数据构建城市运行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决策方案的实施效果,实现从“经验主导”到“数据支撑”的思维转型。在数据来源方面,除传统统计年鉴与用地审批数据外,新增的移动终端定位数据、物联网感知数据、社交媒体舆情数据等,为精准刻画人口流动、公共服务需求分布提供了多维视角。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的深度应用,使规划师得以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例如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分析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梅睿.大数据时代规划决策理念与数字信息应用途径[J].智能城市,2021,7(22):42-43.

[2]解娟.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J].智能城市,2021,7(8):116-117.

[3]伍敏冬.大数据时代下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J].房地产世界,2021,(7):52-54.

[4]杨蒙.浅谈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J].房地产世界,2020,(15):34-3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