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薄互层油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郑新成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物探分公司 138000

摘要: 薄互层油藏因厚度不大、岩性更替频繁,惯常的地震资料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借助提升时间与空间分辨率,提升对细微地质体的刻画能力,为薄互层油藏的准确辨认提供了技术后盾,本文对高分辨率地震处理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了探讨,涉及信号增强、波阻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薄互层油藏因厚度不大、岩性更替频繁,惯常的地震资料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借助提升时间与空间分辨率,提升对细微地质体的刻画能力,为薄互层油藏的准确辨认提供了技术后盾,本文对高分辨率地震处理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了探讨,涉及信号增强、波阻抗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等内容,并结合实例来分析其在薄互层油藏识别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验证出该技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薄互层;油藏识别;数据处理;波阻抗反演

引言: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不断深入,薄互层油藏凭借其广泛分布和潜在储量,成为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然而,其层理细薄、岩性变化频繁等特征,使得常规地震资料在识别上存在明显局限。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兴起,为突破识别瓶颈、提升薄层成像能力提供了新路径。该技术通过多维度优化处理流程,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精细刻画,为储层评价与开发决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地球物理支撑。

1.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1.1 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定义与限制

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是地震数据识别地下地质体的能力,一般包含垂向分辨率跟横向分辨率,垂向分辨率决定了可识别地层厚度的最小值,横向分辨率影响构造以及地层界面在平面上的分辨表现,垂向分辨率近似为主频波长的1/4,但受地震仪器性能、地层介质衰减、信号噪声比及处理流程等相关因素制约,实际可实现的分辨率往往低于理论值,尤其是在薄互层所构成的油藏中,各岩性地层的厚度仅数米甚至更薄,地震波对这种岩性层的反射能量极为微弱,极容易出现波干扰以及频散,引起解释不便,该问题制约了常规地震数据在薄互层识别里的应用效果。

1.2 提高分辨率的主要方法

为突破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瓶颈,研究人员和技术团队从多个关键环节入手进行优化。在采集阶段,采用“两宽一高”的观测系统布设方案,有助于获取高信噪比、宽频带的原始地震数据;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精细化的噪声抑制、多次波压制和频谱增强等技术手段,有效保留高频信息,提升地震信号的保真度和分辨能力。谱展宽处理(如预测去卷积、小波变换等)也可用于扩大频率范围,提升时间域分辨能力,在解释阶段,结合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稀疏反演之类的方法,能构造更具细节的地质模型,为薄互层油藏的识别与刻画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1.3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能力上扬与算法持续升级,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前行,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方法引入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经自动特征提取与途径识别,增强处理效率与解释的精度,把地震、测井、岩心等多种地球物理信息融合开展联合反演和综合处理,成为提升薄互层识别水平的有效途径,地震处理正渐渐朝着“解释驱动处理”方向迈进,即基于了解目标地质特征这一前提,反向调校处理参数,实现更具目标性的分辨率增强,该技术体系将在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2.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及识别难点

2.1 薄互层油藏的成因与分布

薄互层油藏是指由厚度较薄、岩性频繁互相交替的砂泥岩层构成的储层类型,通常表现为数十厘米至几米之间的砂泥互层。这类油藏多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浅海陆棚、湖泊边缘等沉积环境,受控于沉积动力变化与短期地质过程,砂体沉积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与复杂性。成因上,薄互层往往受到频繁的能量变化控制,造成不同粒径沉积物的交替沉积,进而形成砂泥互层结构。由于其广泛分布于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中,具有储量可观、勘探潜力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然而,其非均质性强、储层变化快等特点,也为识别与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

2.2 地震响应特征

薄互层油藏由于其层理厚度较小、岩性变化频繁,在地震资料中的响应特征较为复杂,往往表现出低振幅、频率混杂及波形叠加等现象。由于单层厚度常小于主频对应的垂向分辨率,常规地震资料难以将其从地震反射波形中清晰分辨,常出现多个薄层的地震响应叠加为一个复合波组的情况,造成“看似一层,实为多层”的误判风险。同时,薄互层中砂泥交替频繁,波阻抗差异有限,使得反射界面不明显,导致反射能量弱、识别精度低。在不同沉积相带中,薄互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还会受到侧向变化影响,出现反射连续性差、相位干扰强等问题。为了提高对其的识别能力,需依赖更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及后续精细处理技术,如高频信号增强、频率域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手段,结合测井、岩心等多源资料进行约束分析,才能更准确地刻画薄互层油藏的地震响应特征,实现储层的精细识别与刻画。

2.3 常规处理方法的不足之处

传统地震处理流程以稳健、标准化为主流,适合大尺度地质构造与厚层地层的识别工作,但在处理薄互层油藏时存在明显缺陷,常规反褶积与滤波技术一般以整体频率为目标,未顾及高频信号的细节恢复,进而引发波形呈现出模糊、造成分辨率偏低。标准化速度建模无法契合局部层间速度的变化,影响到叠加成像的质量,常规反演技术一般是以连续介质假设为基础,难以弄清薄层内部细微波阻抗的改变。

3.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在识别中的关键环节

3.1 高频信号增强与保真滤波

处于地震数据处理阶段,做到高频信号的保留与增强是提升垂向分辨率的核心步骤,尤其对识别厚度较窄的薄互层油藏极为重要,地震波于地下传播期间,因地层介质的吸收、散射及能量衰减等情形影响,高频成分一般会迅速降低,引起反射波波形变宽、细节变得含混,损害了对薄层构造的识别能力。而传统的滤波处理一般以去噪为重点,忽视了高频成分的留存与强化,甚至让有用的地质信息出现进一步损失,为克服此难题,需采用保真滤波手段,如利用预测反褶积、小波变换、时变滤波等方式,既能有效压制噪声和多次波,还可在保障信号真实性的基础上复原并强化高频信息,谱展宽处理也成为提高分辨率的关键手段,常靠傅里叶变换、匹配追踪或稀疏表示等手段拓展有效频带宽度,促使地震信号含有更多高频成分,从而增强薄层响应的可识别水平。

3.2 细层结构成像技术

传统叠加跟偏移成像方法处理薄层结构时常常分辨率不高,难以洞察细小构造,细层结构成像技术聚焦于提升地震数据的成像精度以及结构解析能力,常采用的方法有高密度叠前深度偏移(PreSDM)、高分辨率频率偏移成像、逆时偏移(RTM)等。这些技术可更恰当地校正复杂地质体内部的速度变化及波场传播路径,增强薄层界面成像效果,尤其是在断层、不整合面以及薄层透镜体的识别过程中,细层成像技术可有力呈现目标体的几何形态及延展特性,为精细解释给予数据支撑,在实际进行应用期间,这些技术一般得将高精度速度模型和密集采样的数据集组合起来,才可达成最理想的效果。

3.3 波阻抗反演与地震属性分析

波阻抗反演是沟通地震资料与岩性特征的关键桥梁,借助将地震反射系数变换成为波阻抗曲线,可实现对地下介质物性参数的量化说明,在针对薄互层油藏的识别中,依托高分辨率数据的反演技术(例如稀疏脉冲反演、带约束反演)可更好地展现层间微小波阻抗差异,增进薄层储层的识别水平。地震属性分析还是高分辨率技术里的核心要素,依靠属性融合与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提升解释的准确水平与可靠水平,为薄互层的精准刻画给予关键技术支持。

4.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4.1 实例区简介与地质背景

本文以某典型包含薄互层油藏的陆相沉积盆地为研究实例区,该区坐落于中部某沉积凹陷带,属于典型的断陷湖盆布局,地层发育达到良好水平,主要是晚第三系时代沉积,岩性组合主要是砂泥岩的互层结构,沉积环境系湖相前缘与滨浅湖交替控制的背景情形。储层以细粒到粉细粒砂岩为主体,夹有大量泥岩薄夹层,单层厚度一般处于3~8米的数值区间,厚度浅、变化快,呈现出明显的薄互层结构特性,油气多赋存于多期叠加的砂体当中,受控于古水道的演化、微地貌的起伏以及沉积速率的差异,储层展布表现出明显的非均一性和横向间断性。按照地震资料,鉴于地层厚度偏薄、反射能量微弱,常规剖面上很难精准识别储层边界,所呈现的构造与岩性特征模糊难辨,在实际落实勘探工作期间,多口钻井产生穿层不准、目标层定位发生偏移、储层厚度预测误差较大等现象,切实制约了油气开发的精度与效率。

4.2 技术流程实施与处理效果

为应对这些难题,本次研究借助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实施技术应用,对原始地震资料做高频谱展宽及信号增强处理,凭借小波分解与预测反褶积技术恢复高频成分,进而实施精细去噪,拉高信噪比水平,在成像阶段借助高密度偏移成像技术,依托构造解释建立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升了断层跟薄层界面的成像水准。同时借助该流程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清晰度呈现显著提升态势,薄层细节实现精准展现,构造边界与岩性界线清晰度更高,为油藏预测夯实了坚实基础。

4.3 识别结果与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依托处理成果开展后续,选取已知钻井数据及反演成果做对比剖析,高分辨率波阻抗剖面跟测井波阻抗曲线的吻合度颇为可观,预测薄层砂体位置的误差控制约在2米以内,大幅强过常规处理方法,部分钻探作业钻遇的薄砂体在原始剖面上不易辨认,但在增强处理后的地震数据里呈现出清晰的振幅变化与频率特征,对应储层界面与厚度的解释精准性增强,地震属性图跟测井相关参数高度相符,验证了所提方法在薄互层油藏识别中的有效性,按照这一案例验证,说明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不仅提升了识别精准度,也为后续开展储层建模、制定开发方案给予了可靠依据。

结语:

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成功提升了对薄互层油藏的识别本领,具备明显的实用性及推广潜力,凭借技术优化及多方式融合,还可进一步优化其应用效果,在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该技术于精细油藏描述里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为油气勘探开发给予更为靠谱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昊,周辉,王洪松,刘长春.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J].海洋技术学报,2024,43(05):28-35.

[2]焦赞硕. 基于LHA9954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24.DOI:10.27899/d.cnki.gfzkj.2024.000020.

[3]王向宇.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23.DOI:10.27661/d.cnki.gzhnu.2023.001280.

[4]蒋久明. 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中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