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关乎全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健康增长的关键影响要素。在社会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于食品的需求已经逐渐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时至如今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将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问题;策略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与国家层面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从目前看来,当前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大量的挑战以及多方面的问题。从种植、养殖环节来看,存在着各种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养殖过程滥用抗生素等多种问题;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存在着违规物质添加以及便宜劣质原料代替高价优良原料情况;在商品流通行为,大量商家储存运输条件无法满足商品需求,甚至存在着修改保质期标签以及配料表等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以及自身的权益造成不良影响,也会损害到整个食品行业的信誉度,长此以往甚至会威胁到全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一、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看来,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体系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漏洞与不足,由于监管部门数量众多,包括农业部门、卫生健康部门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等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就容易出现职责不清、重复监管以及空白地带等多种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彼此之间互相推诿,不但难以划分责任,而且还会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例如,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与食品生产加工的衔接环节就可能存在监管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监管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很多基层监管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先进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精确的检测。而且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也存在着区域差异较大的问题,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监管力量较为薄弱,无法实现全面覆盖与高效管理。
(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可能会选择使用价格较低的原材料,或者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与不合标准的防腐剂物质。尤其是在很多作坊式的生产场景中,由于投入的资金较少,缺乏技术设备支持,生产环境中的卫生条件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种企业的内部质控体系往往存在大量的漏洞,尤其是在检验流程与检测方法等方面,这些问题都会对产品的安全性与最终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
食品安全质量的社会层面协同治理工作存在参与度不足的情况。例如消费者群体普遍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在超市选购食品时更倾向于看价格便宜与否,并不仔细查看包装袋上的质量认证标识。当遇到问题食品时,很多人会选择放弃投诉维权,这主要是因为维权过程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很多情况下最终结果也不理想。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在制定行业规范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建立更完善的诚信档案系统。媒体监督方面虽然能曝光部分典型案例,但报道内容有时会具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传播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担忧情绪。
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优化应对策略
(一)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需要把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清楚,例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种植环节的监管,市场监管部门重点监管流通领域,卫生部门把控餐饮服务环节。部门之间应该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例如每个月召开联席会议并比对数据,避免出现某些环节没人管或者重复检查的情况。例如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可以安排多部门联合设卡抽检,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覆盖全链条。在硬件设施方面要给基层配备更先进的检测设备,例如能测出微量毒素的精密仪器,还有能在短时间出结果的微生物快检箱。通过使用设备能够提高基层人员开展日常抽检效率,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快速锁定问题。同时要引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设备等新技术手段,例如给每批农产品都贴上电子标签,这样就能在系统里追踪它们从农田到超市货架的全过程。关于人员培训,重点是要定期组织实操演练。例如请检测机构专家教导如何操作新仪器,或者采取“老带新”的模式渠道现场处理投诉案例。特别是要培养基层人员对新型违规手段的敏感性并掌握快速鉴别的方法。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运营需要将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食品相关企业的经营,需要把产品安全性作为整个企业存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来看待。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起完整的管理体系,也就是从最开始的原料选购环节,到中间的生产制作过程,再到最后的商品流通阶段,每个步骤都需要有对应的操作标准和质量要求,全面覆盖所有流程。例如在采购原料的时候,企业应该建立供应商筛选机制,对每批次进货都要做全面的成分检测;而在实际生产车间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确保加工环境的清洁度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出现交叉污染之类的情况。另外还需要加强自身检验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企业里配置专门的检测实验室,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同时培养专业的质检团队,这样就能做到对出厂产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查和每批次追踪检测,保证所有货品都能达到既定的安全指标。与此同时,对内部员工的持续培训也不能忽视,通过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操作规范演练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对质量管控的重视程度和具体操作能力,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主动参与质量监督的工作模式。对于违反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主体,监管部门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高额罚款、吊销执照等严厉惩处措施,通过这种形式来大幅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三)提高社会参与度
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就是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或者手机上的信息推送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把如何识别变质食品、挑选安全包装食品这样的实用知识传递给消费者。例如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这类场所的活动,帮助普通老百姓提升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另外需要保证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性,例如应该建立方便使用的投诉平台,提高维权便捷程度,同时对于举报问题食品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并且可以为提供线索的人发放奖励。另外可以发挥类似餐饮协会等组织的内部监督作用,彼此之间互相监督,主动规范生产加工流程。对于媒体来说,需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夸大事实,要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食品安全的氛围。总而言之,既要让消费者掌握看生产日期、查包装完整度的基本技能,也要让不良商家感受到来自各方的监督压力。
结束语: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尽管当前在这一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针对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理由相信能够逐步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参考文献
[1]侯晋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5,(06):4-6.DOI:10.16043/j.cnki.cfs.2025.06.015.
[2]邓建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5,(03):1-3.DOI:10.16043/j.cnki.cfs.2025.03.008.
[3]贾雅.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加工标准化的双重策略开发[J].食品安全导刊,2025,(01):30-32.DOI:10.16043/j.cnki.cfs.2025.01.032.
[4]杨小琴.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对策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4,(36):10-12.DOI:10.16043/j.cnki.cfs.2024.36.024.
[5]张慧,赵峰,曹源涛,等.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中外食品工业,2024,(23):20-22.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