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站场空冷器设备性能评估及管理改进

杜佳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摘要: 采用热力性能测试与运行数据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然气站场空冷器的换热效率、风机能耗和环境适应性进行系统评估,识别运行中存在的效率衰减与能耗偏高问题。结合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技术,优化维护策略与管理制度,提出基于智能监测的运行参数动态调整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采用热力性能测试与运行数据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然气站场空冷器的换热效率、风机能耗和环境适应性进行系统评估,识别运行中存在的效率衰减与能耗偏高问题。结合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技术,优化维护策略与管理制度,提出基于智能监测的运行参数动态调整方案,实现设备性能的持续优化与运行成本的有效控制。结果显示,通过评估与管理改进措施,空冷器运行效率提升8%以上,维护周期延长,站场能源利用率显著增强。

关键词:空冷器性能评估;热力测试;智能监测;能源效率;管理优化

引言:

随着天然气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站场设备运行效率日益成为保障系统稳定与降低能耗的关键环节。空冷器作为气站核心换热设备,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天然气处理能力与能源利用水平。实际运行中,空冷器常因工况波动、环境影响及管理滞后导致性能下降。针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先进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有望显著提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寿命,为天然气站场高效、绿色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空冷器运行性能评估方法与关键指标分析

在天然气站场中,空冷器的运行性能评估主要采用热力性能测试与运行数据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设备的换热效率、风机能耗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关键参数。通过对不同运行阶段和气象条件下的数据进行系统采集与对比,可准确识别设备运行中的性能偏差与潜在故障趋势。

首先,换热效率是衡量空冷器性能的核心指标,通常通过进出风温差与传热面积计算热通量,再结合设计值进行比对。评估结果显示,多数站场设备在夏季高温时段换热效率较设计值下降约12%,冬季稳定运行期间则可维持在设计效率的92%以上。某气站测试中,设计换热能力较高的空冷器在高温负荷条件下实测输出明显偏低,效率下降约18.4%。

其次,风机能耗直接影响整体能效水平。通过实时监测风机功率负载与运行时间,可评估能耗密度(单位换热量所需电能)。数据显示,部分风机能耗偏高,单位换热能耗达0.045 kWh/kJ,较行业推荐值(0.030 kWh/kJ)高出50%。能耗上升主要与风机长期满载运行、叶片污染和变频控制失效有关。

此外,环境适应性评估侧重分析空冷器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沙尘等)运行稳定性和响应能力。评估指标包括温控偏差、启停频次及报警率。某站在夏季连续7天高温(≥38℃)期间监测结果显示,空冷器温控偏差达±4℃,超出设计容差范围的运行时间占比达23%,显著影响天然气脱水效率与系统压力稳定。

二、典型故障特征识别与性能衰减因素解析

在对天然气站场空冷器运行情况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识别典型故障特征并深入分析性能衰减的主要诱因,是提升设备可靠性与延长寿命的关键步骤。通过现场故障记录、运行数据趋势分析和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可将空冷器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换热管结垢与积尘问题

换热管表面结垢或积尘是引起换热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湿度、高粉尘环境下运行的气站,空气中的颗粒物易附着在翅片管表面,形成隔热层,严重阻碍空气与管壁之间的热交换。某站检测结果显示,翅片表面尘垢层厚度超过3mm时,换热效率下降可达15%以上。长期未清洗或维护不当的设备换热功率甚至下降20%以上。

2. 风机系统运行异常

风机是确保空气流通与换热效果的核心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空冷器整体性能。典型故障包括轴承磨损、叶片平衡失调、变频控制失效等。若风机出现轻微异常,初期表现为噪音增加、振动幅度加大;进一步发展则导致风量下降与能耗上升。例如某站风机变频器控制失灵后,风机始终以满负荷运行,不仅电能浪费严重,还导致部件老化加速,平均维护周期由180天缩短至120天。

3. 热媒流量分布不均

在多通道并联结构的空冷器中,若热媒(如天然气或伴热水)在各通道分布不均,部分管路可能长期处于低流量甚至滞流状态,造成局部过热或过冷现象。这种流动偏差不仅降低换热效率,还加剧管道热应力疲劳,增加泄漏与腐蚀风险。监测数据显示,存在流量不均的设备其最大与最小通道温差可达8℃,远高于正常值(≤3℃)。

4. 环境因素导致的动态波动

夏季高温或沙尘暴频发地区,空冷器经常面临极端气候挑战。高温不仅降低空气冷却能力,也导致设备过热保护频繁触发,增加非计划停机频率。而沙尘则加速风机和换热器污染,缩短清洗周期。部分西部站场在沙尘季节空冷器运行故障风险明显增加,设备维护压力加大。

综上,空冷器性能衰减并非由单一故障因素引起,而是多种机械、热工与环境因素长期叠加作用的结果。通过建立故障数据库与故障预测模型,并引入FMEA分析框架,能够有效识别关键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从而延缓设备性能衰减过程,保障天然气站场的稳定运行与高效能耗控制。

三、基于智能化监测的空冷器管理优化策略

为有效应对空冷器运行中的性能波动和故障风险,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响应速度,构建基于智能化监测技术的管理优化体系成为当前发展趋势。该策略不仅能够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还能推动故障预测、维护决策和能效调控的自动化与精细化,最终实现设备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1.建立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

智能化管理的第一步是搭建完善的运行参数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布设温度、压力、风速、电流、电压、振动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空冷器核心部件运行状态的连续采集。例如,设置在换热器进出口的温度传感器可实时计算换热效率,风机电流传感器则可用于评估负载运行状态与能耗趋势。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动态可视化,为后续优化分析奠定基础。此外,结合环境监测传感器(如室外温湿度、粉尘浓度)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全面感知能力,增强对外界干扰因素的评估能力。

2.引入边缘计算与智能诊断模型

在采集大量运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边缘计算设备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筛选与预处理,可减少数据中心负荷并提升响应效率。边缘计算还具备低时延特性,能在本地实现实时报警与控制策略调整。结合历史运行数据,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模型,用于识别如结垢、风机异常、电控故障等典型状态。同时,模型可不断通过新数据自学习优化,提升故障预测准确率,降低误报率,助力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与智能运维管理。

3. 实现动态维护与自适应控制

传统定期维护方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智能化管理强调“按需维护”原则。系统基于状态评估结果推送个性化维护建议,例如当风机振动幅值超过设定阈值,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通知检修人员。与此同时,借助PLC控制系统与变频技术,实现空冷器风机的自适应运行控制——根据负载变化自动调整转速,优化能耗水平。某站通过实施该策略,风机平均能耗降低12%,维护频次减少25%。

4. 构建集中监控与远程协同平台

依托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将各站场空冷器运行数据汇总至统一的监控中心,实现跨区域设备运行状态的集中监管与调度。远程协同机制支持专家远程诊断与技术支持,特别适用于边远气站。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可在发现参数异常后的5分钟内完成专家确认并启动预案,显著缩短了响应时间与故障处理周期。

结语:

通过对天然气站场空冷器运行性能的系统评估,结合典型故障特征与衰减因素的深入分析,并引入智能化监测与管理优化策略,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与故障预警能力。实践表明,科学的性能评价体系与智能运维模式不仅延长了空冷器使用寿命,还有效降低了能耗与维护成本。推动空冷器管理数字化转型,将为天然气站场高质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文龙,温川贤,李金凤,等.在役空冷器换热性能对掺氢天然气的适应性评估[J].油气储运,2023,42(02):161-168+205.

[2]赵立丹.天然气站场空冷器降噪的设计措施[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36(09):39-41.

[3]曹彧维.某气田天然气处理装置适应性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重庆科技学院,2023.DOI:10.27854/d.cnki.gcqkj.2023.000510.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