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升级路径研究

陈忠平 林泓宇 余晨 郭超 肖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正经历深层次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分析现有系统在功能集成、数据处理和远程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边缘计算、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的升级路径。该路径强调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与兼容性,构建开放式架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正经历深层次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分析现有系统在功能集成、数据处理和远程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边缘计算、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的升级路径。该路径强调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与兼容性,构建开放式架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从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智能运维能力。

关键词: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边缘计算

引言:

在能源结构加快优化与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天然气站场作为关键能源枢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传统自控系统已难以满足实时监测、远程调控及安全高效运行的需求。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系统升级,成为提升管理水平与保障运行安全的关键。围绕这一挑战,探索自控系统智能化升级路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现状与数字化转型需求分析  

在当前能源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站场作为天然气输配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其自动控制系统在保障生产安全、提升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传统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多采用分散式控制结构,功能相对独立,系统间兼容性较差,数据获取不及时、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对实时性、智能性和集成化的要求。此外,面对日益增长的管控复杂度和突发事件响应需求,传统系统在远程调控、故障预测和数据驱动决策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短板,制约了站场运行效率的提升和安全管理能力的深化。

随着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的升级需求日益迫切。从业务层面来看,天然气企业亟须实现从“事后干预”向“主动感知、智能决策”的转型;从管理层面来看,提升全流程数据可视化能力、构建统一调度平台已成为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目标;从技术层面来看,自控系统必须实现对设备、工艺流程和环境数据的深度融合,进而支撑高效能的生产组织与运维保障。这些转型诉求推动企业对自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性、扩展性与智能化水平要求,为系统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新型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不仅是对技术设备的简单替换,更是系统思维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升级路径应聚焦于实现设备智能感知、控制逻辑柔性配置、平台化集成管理和运维数据闭环分析等关键环节,依托边缘计算优化本地响应效率,通过云平台实现多站协同管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模型提升预测诊断能力。此外,还需加强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确保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持续进化能力。只有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一体化控制系统,才能推动天然气站场实现从“自动化”向“智慧化”的跨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控系统升级的关键技术路径与架构重构策略    

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的升级,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技术演进呈现出系统集成化、控制智能化、通信高速化的发展趋势,为站场自控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升级路径设计中,应首先确立以“感知—传输—决策—执行”为核心流程的技术框架,通过优化感知层设备配置,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多维工况参数的高精度采集。感知数据经由边缘节点进行初步处理与筛选,有效减轻云端负载,同时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数据可靠性,为站场运行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

在控制系统架构层面,需打破传统PLC或DCS系统的单一封闭结构,重构以平台化、模块化为导向的分布式控制体系。各控制单元应具备灵活配置与在线重构能力,可根据工艺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同时,引入工业以太网、5G通信等高速传输技术,实现现场控制系统与上层管理平台的高速互联,提升多站协同与远程运维能力。为保障系统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响应与自恢复功能,需构建多级冗余机制与分布式安全策略,增强系统整体的容错性与抗干扰能力。此外,平台架构应支持与第三方系统的数据接口对接,为后续智能分析与综合管理奠定基础。

在关键功能实现方面,自控系统应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通过模型驱动的预测与优化,实现故障预警、能耗分析与动态调控等功能。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映射站场设备与工况状态,配合AI算法进行运行趋势分析和异常识别,提升系统主动决策能力。系统设计还应注重可扩展性与兼容性,预留标准通信协议与接口,以支持未来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无缝接入。整体升级策略应以“标准化、智能化、平台化”为核心导向,推动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向高可靠性、强集成性和智能决策能力演进,为行业构建具备前瞻性的技术生态体系。

三、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智能化运维与安全保障机制    

在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天然气站场的运维管理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演进。传统以人工巡检和事后维护为主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对高安全性、高效率与低成本的综合需求。智能化运维强调“可视、可测、可控、可预测”,依托自动化设备、数据平台与算法模型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健康评估。通过部署在线监测终端和智能传感器,实现关键设备如压缩机、调压器、流量计等运行状态的连续感知,并结合边缘计算节点完成初级分析处理,为站场提供即时告警与远程决策支持,显著提升运维响应效率。

在数据驱动基础上,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汇集多源信息,构建全面的站场运行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算法对设备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建模与趋势分析,可实现故障模式识别、寿命预测与维修时机优化,推动从计划性维护向预测性维护转变。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智能运维的核心工具,能够构建站场虚拟镜像,模拟工艺流程与设备状态演变,实现风险情景预演与方案优化,为站场的安全管理与调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可视化运维平台,实现对设备状态、运行工况、能耗水平等指标的一体化展示与集中控制,打通管理层与一线运维的信息壁垒。

安全保障机制作为智能化运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技术与管理双重维度上协同构建。在技术层面,应建立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终端防护等措施,有效防范控制系统遭受外部攻击或病毒破坏;同时引入行为识别与访问控制机制,保障系统操作安全。在运行安全方面,设置多维度报警规则与事件记录机制,实现安全事件的快速定位与处置,防止小故障演变为重大事故。管理层面则需推动标准化运维流程、责任分级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提升人员对智能系统的操作熟练度与风险应对能力。通过智能化运维与系统化安全保障的协同融合,天然气站场可实现运行效率、资源利用率与安全防控水平的同步提升,全面支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结语:

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天然气站场自控系统升级已成为提升运行效能与保障安全生产的必然路径。通过构建融合边缘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新型控制架构,实现系统智能化、平台化和高可靠性运行。同时,智能运维与多维度安全机制的协同应用,为站场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未来,应持续深化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推动站场管理向智能、安全、高效方向稳步迈进,助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马廷霞.油气管输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2.DOI:10.27412/d.cnki.gxncu.2022.003154.

[2]温纪宏,许付晓,项应志,等.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天然气场站实施方案研究应用[C]//2024年山东省数据技术与应用论文集.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2024:233-239.DOI:10.26914/c.cnkihy.2024.051406.

[3]郭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天然气站场设备管理与安全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25,(03):124-126.DOI:10.19900/j.cnki.ISSN1008-4800.2025.03.031.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