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袁建民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峰迭镇中心小学,746300

摘要: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而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逐步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而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逐步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他们后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在现阶段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这一软实力的重要价值,让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逐步得到提升。尤其是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一、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当今时代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小学生也受到了很多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作为传承文化的前沿阵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通过独特的教化功能,如民俗习惯、传统美德、经典文学作品等,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家国情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人的尊师重教、礼仪规范、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意识。而且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深厚的道德准则和人文底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积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例如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汉字除了记录语言功能外,更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信息。从汉字的演变就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等,不同阶段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色、思想观念等众多内容。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众多领域的经典文学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将儒家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分析和诵读课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将他们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例如对于古诗词的讲解,需要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创作者的生活年代、创作背景等信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感触,对诗词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有直接的体会。

(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将小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对于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例如,对《弟子规》的学习,可以懂得“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等道德规范,让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以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

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在连贯性和系统性方面较为欠缺,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只关注了作者的背景、诗词的字面意识,与诗词背后的文学流派、文化背景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只能肤浅地理解古诗词,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无法深入了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凸显出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调动。例如,对于传统节日的授课,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节日的习俗和起源,没有将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导致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比较片面、不够深刻。

(三)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虽然现阶段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众多,但部分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严重不足,如:博物馆资源、影视作品、传统文化书籍等。除此之外,学校自身也未充分开发和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资源较少,教学内容及形式未得到丰富。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下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侧重点在于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价值观、情感体验的关注度严重不足。这就导致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无法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况准确、全面反映出来,导致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兴趣较小。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教材内容的优化

第一,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需要学校、教师深入进行挖掘并充分利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领略。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二十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游子思乡的画面,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其中的意境美和韵律充分展现了出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对诗歌背后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引入,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思月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思念、团圆、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直观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引入《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对该故事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创新力。

第二,引入经典传统文化读物。除了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挖掘外,还需要对经典传统文化读物进行引入,如《三字经》《论语》等,这些读物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道德规范和思想智慧。例如,《三字经》包含了道德、地理、天文、历史等丰富的知识,以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的形式组成。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对人性的本质和后天教育直接进行了阐述,并以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的形式组成,朗朗上口,可以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又如,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集合了儒家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出了儒家的人际交往原则和仁爱思想。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出了儒家对学习和思考的重视度。实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经典读物的选择,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儿歌、故事等趣味性强的读物,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锻炼了小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一,打造情境教学法。该方法是通过打造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景或真实场景中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例如,在讲授《司马光》一课时,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并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将角色的特点表现出来,如小伙伴的惊慌失措,司马光的思考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对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才智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在情境教学法下,可以把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情景,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还能够将他们的参与兴趣调动起来,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第二,应用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通过表演、讨论、讲述等方式,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教学法,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育。教师需要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资源,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元素,如:《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这些蕴含丰富道德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故事。其中,《曹冲称象》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在7岁时就想出了用船和石头来称象的办法。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应当用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生动表达出来。并在讲述完故事后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对曹冲的智慧进行评价,挖掘出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第三,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锻炼小学生的知识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可以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模式下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例如创建“传统节日探究”项目,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做好资料收集、讨论、总结,小组成员选出自己的小组长,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对节日相关的诗词、传说、习俗、起源等资料全面收集,让小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更加丰满,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一,打造传统文化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景观属于重要载体,可以将文化信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的建设,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例如,建设诗词长廊,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毛泽东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李白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诗词蕴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具有当时明显的文学风格。在诗词长廊中行走观看,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文学修养。学校还可以建设文化墙,将历史典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归纳进来,例如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小学生对这些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有深刻的感受。也可以将《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人的品德和智慧进行学习,这些历史典故可以采取简洁文字和图片搭配的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于相关主题活动的举办至关重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增强。其中,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可以书写对联、名言警句、古诗词的方式,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出其他学生的参与兴趣。也通过书法比赛,锻炼小学生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也可以通过举行诗词朗诵会的形式,通过真切的朗诵,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水平外,还可以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古人的情感和智慧有更多的了解,为树立小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积极影响。

(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定期培训。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的综合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这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定期进行专题讲座,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历史发展、没喊等内容深入、系统性讲解。而且培训工作要加强实践,采用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第二,自我学习。教师在当前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下,应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

第三,自我反思。教师需要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及时总结,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为打造高质量语文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应当对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尤其是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深入挖掘,将其情感内涵、文化背景深入探究,以此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质量语文课堂,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模式,让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4):124-126.

[2]王玉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05):24.

[3]叶雅琳.聚焦核心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家长,2025,(10):186-188.

[4]韩富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J].新智慧,2025,(08):120-122.

[5]郭凤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实现[J].吉林教育,2025,(06):39-41.

[6]徐明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吉林教育,2025,(07):62-64.

[7]陈鸿燕.德育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5,(04):27-29.

[8]尚宏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Z1):36-3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