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本文在深入剖析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以确保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究了影响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各类因素,涵盖材料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在深入剖析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以确保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究了影响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各类因素,涵盖材料特性、设计合理性、施工工艺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保障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技术措施,如检测技术、加固技术以及耐久性设计方法等。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相应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影响因素;技术措施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工程建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民用住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与生活的空间,商业建筑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场所,而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等更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石,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构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其结构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2. 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与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结构承受荷载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建筑结构需承受自身重力、家具设备等竖向荷载,以及风荷载、地震作用等侧向力,而不出现坍塌等破坏现象。耐久性则是指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功能和性能的能力,即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不需要进行大修就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到了近代,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逐渐兴起,为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结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计算荷载和内力。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复杂结构设计理论不断涌现,如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够对复杂结构进行精确分析,同时建筑材料技术也不断革新,从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尽管过往在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在材料特性方面,研究多集中于常规性能,对一些特殊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考虑不全面,如高温、高辐射等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在环境因素考虑上,虽然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作用有一定研究,但对人为环境如工业污染、电磁干扰等对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

3. 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3.1 材料特性

工程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混凝土与钢筋,其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对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影响显著。混凝土强度作为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承载能力,高强度混凝土能有效提升结构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保障结构安全。钢筋的抗拉强度则决定了其在结构中承受拉力的能力,确保结构在复杂受力状态下不发生破坏。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材料会出现诸多耐久性问题。混凝土碳化是常见现象,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使混凝土碱性降低,这不仅削弱了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还会导致混凝土自身强度下降,影响结构耐久性。钢筋锈蚀同样危害严重,锈蚀后的钢筋截面面积减小,力学性能劣化,大大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进而影响结构整体安全性与耐久性。

3.2 设计合理性

结构设计规范是保障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重要基石,规范中的荷载取值直接决定了结构在设计阶段需承受的外力大小,合理准确的荷载取值能使结构设计更贴合实际使用情况,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结构构造要求则从细节方面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如梁柱节点构造、钢筋锚固长度等规定,对结构在受力时的传力路径和协同工作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3.3 施工工艺

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起着关键作用,混凝土浇筑质量至关重要,若浇筑过程中出现振捣不密实、蜂窝麻面等问题,会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影响结构承载能力。钢筋连接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如焊接不牢固、绑扎不规范等,会削弱钢筋之间的传力性能,使结构在受力时可能出现局部破坏。施工工艺中常见的缺陷也会损害结构性能与耐久性,模板支撑不当会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变形、跑模等问题,影响结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进而降低结构承载能力。

3.4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对工程建筑结构具有显著的侵蚀作用,温度和湿度变化会使结构材料产生热胀冷缩和湿胀干缩现象,长期反复作用易导致材料内部产生微裂缝,降低材料强度和耐久性。雨水会冲刷结构表面,带走部分材料成分,加速结构老化。酸雨对结构的侵蚀更为严重,其酸性成分与结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如对混凝土的腐蚀,使混凝土中性化,破坏其内部结构,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人为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工业污染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液体,如二氧化硫、酸液等,会对结构材料产生化学腐蚀,降低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振动环境,如附近有大型机械设备运行或交通干线,产生的持续振动会使结构连接部位松动,累积损伤结构,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

4. 保障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4.1 检测技术

超声法是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等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不同界面会产生反射、折射等特性,通过测量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来评估结构内部缺陷情况。其适用于检测混凝土内部的不密实区、孔洞、裂缝等,优点是对结构无损伤,可检测内部深层缺陷,但缺点是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且检测结果易受结构材质、测试条件等因素影响。声学法基于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特性,当结构存在缺陷时,声波的传播路径、速度等会发生改变,通过对声波信号的分析来判断结构状况。该方法常用于检测金属结构的裂纹等,具有灵敏度高、可对运行中设备进行检测的优点,但易受环境噪声干扰。回弹法是通过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算其抗压强度,原理是利用回弹仪弹击混凝土表面,根据弹击锤的回弹值建立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关系。

4.2 加固技术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增加构件截面面积和配筋量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其原理基于混凝土和钢筋共同工作的原则,通过加大截面尺寸,增加混凝土和钢筋的数量,从而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压等能力。施工工艺一般包括构件表面处理、植筋、支模、浇筑新混凝土等步骤。该方法适用于梁、柱、板等构件的加固,优点是加固效果好,可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但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对建筑空间有一定影响。粘贴钢板加固法是将钢板通过结构胶粘贴在构件表面,使钢板与构件共同受力。其原理是利用钢板的高强度来弥补构件承载力的不足,通过结构胶的粘结作用,将钢板与构件连接成整体。施工工艺包括钢板制作、构件表面处理、涂胶粘贴、加压固定等。

4.3 耐久性设计方法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是关键,在酸雨环境中,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对混凝土和钢筋造成腐蚀,设计时应选用抗酸腐蚀性能好的水泥品种,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在结构表面采取防护措施,如涂刷防腐涂层等。对于高湿度环境,混凝土易吸水膨胀,钢筋锈蚀风险增加,设计中可选用密实性好的混凝土材料,加强结构的排水设计,保证结构内部干燥,同时可对钢筋采取环氧涂层等防护措施。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耐久性设计理念,旨在综合考虑结构从建设、使用到维护拆除的全过程。在建设阶段,充分考虑材料的耐久性能,选择长期性能稳定的材料,合理设计结构构造,以提高结构的初始耐久性。使用阶段,结合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环境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定期对结构进行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5. 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某老旧居民楼

该案例工程为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居民楼,属于典型的砖混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共7层,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然而,在使用了约30年后,该居民楼出现了一系列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墙体出现了大量结构性裂缝,部分楼板也出现了明显的挠度变形,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

从材料方面分析,当时所使用的砖块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砖块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且砂浆配合比不合理,导致砌体的整体强度不足。随着时间推移,砖块和砂浆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性能进一步劣化,加剧了裂缝的发展。设计上,该建筑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烈度影响,结构构造措施相对薄弱,如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有效约束墙体的变形,从而导致裂缝产生。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部分钢筋绑扎不规范,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密实,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孔洞等缺陷,降低了结构的承载能力。环境方面,该居民楼所在地区气候潮湿,且临近工业区,酸雨频发,对砖混结构造成了严重的侵蚀,加速了材料的老化与损坏。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首先对裂缝进行灌浆修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对于变形严重的楼板,采用碳纤维布进行加固,提高其承载能力。对建筑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以增强整体稳定性。从该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把控材料质量、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管理,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6. 未来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展望

6.1 智能化监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工程建筑结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结构监测的互联互通,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布置大量传感器,将结构状态信息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结构的应力、应变、温度、湿度等多种参数,实现对结构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大数据技术则可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从而预测结构性能的变化。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监测数据建模,可提前预测结构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为维护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6.2 新型建筑材料应用

新型建筑材料为提高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优异性能,其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等指标均优于普通混凝土,能够有效抵抗恶劣环境对结构的侵蚀,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混凝土等,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形状记忆合金可在外界刺激下改变形状,用于结构的振动控制和变形调节;自修复混凝土则能在出现裂缝时自动释放修复剂进行修复,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将推动工程建筑结构向更安全、更耐用的方向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性能优化和工程应用技术,以充分发挥其在提高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的潜力。

6.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发展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旨在综合考虑结构建设、使用、维护成本及环境影响。在未来,这一理念将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和应用。在建设阶段,不仅要关注结构的初始建造成本,还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对后续使用和维护成本的影响。例如,选用耐久性好的材料虽然初始成本可能较高,但从长期来看,能够减少维护次数和维修成本。在使用阶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管理,提高结构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维护阶段,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根据结构的使用情况和性能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围绕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展开多方面探讨在影响因素层面,明确了材料特性对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关键作用,如混凝土强度、钢筋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以及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耐久性问题对结构的影响机制。同时,强调了设计合理性至关重要,结构设计规范中荷载取值、结构构造要求等内容,以及结构布局、冗余度等设计问题,均深刻影响结构性能。在技术措施上,介绍了超声法、声学法、回弹法等传统检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智能传感器监测等先进检测技术,阐述了其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同时,探讨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等常用加固方法,分析了加固后结构性能提升效果评估方法。在材料特性研究方面,对部分新型材料性能及长期耐久性研究尚显不足,未能全面掌握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在设计合理性探讨中,对一些创新设计理念与实际工程结合的可行性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施工与使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未来可聚焦于智能化监测技术的深化应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更精准的结构状态监测与性能预测。进一步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智能材料等在提高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方面的应用潜力,完善相关性能评价体系为实现工程建筑结构的长久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亚敏.探究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J].城市建筑,2016,0(30):87-87.

[2]赵晓波.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17):137-139.

[3]代丽娜.建筑结构工程中的耐久性与安全性设计策略研究[J].汽车世界,2020,(11):123-123.

[4]余善军.基于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究[J].今天,2020,(4):233-234.

[5]孙宗刚.土木建筑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地产,2022,(1):236-23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