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中的注浆新技术 ​

张炜萍

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路基路面病害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注浆技术存在材料渗透性不足、施工可控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修复需求。基于高分子复合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创新工艺,通过优化浆液流变特性与注浆参数动态调控机制,显著提升了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路基路面病害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注浆技术存在材料渗透性不足、施工可控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修复需求。基于高分子复合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创新工艺,通过优化浆液流变特性与注浆参数动态调控机制,显著提升了材料在软弱地基和复杂裂缝中的扩散性能。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能有效修复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反射裂缝等典型病害,施工周期缩短约40%,同时采用无毒可降解浆材显著降低环境负荷。对比传统工艺,其综合成本下降25%以上,且修复结构耐久性提升明显。当前技术发展呈现出材料复合化、设备智能化、工艺绿色化趋势,建议工程应用中注重地质勘查数据与注浆参数的智能匹配,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施工质量实时监测系统。研究结果为提升道路养护技术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对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路基路面;注浆新技术;应用分析

1注浆新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发展现状

1.1注浆新技术的材料体系与工艺原理

注浆新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材料性能提升与施工工艺优化两方面的协同创新。在材料体系构建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以高分子复合材料为主体的新型注浆浆液,这类材料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显著改善了流动性能。与传统水泥基材料相比,新型复合材料能够更好地渗入微米级裂缝,并在含水地层中保持稳定胶凝特性。材料体系中特别引入的环保型添加剂,使得浆液在固化后可实现生物降解,有效解决了传统化学浆材污染土壤的问题。

工艺原理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系统与注浆设备的集成应用。施工时,设备通过预埋传感器实时获取地基孔隙率、含水率等关键参数,自动计算最佳注浆压力与流量。这种动态调控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凭经验施工"的弊端,特别是在处理软硬交替地层时,系统能够智能切换注浆模式——在松散土层采用低压渗透注浆,遇到致密夹层则切换为高压劈裂注浆。设备配置的循环注浆管路设计,可对未完全凝固的浆液进行二次加压,确保填充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材料与工艺的协同作用在特殊工况下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路基深层沉降修复需求,技术人员开发出分层注浆工艺:首先注入高分子速凝材料形成止浆层,继而灌注高流动性浆液实现深层填充。这种工艺配合具有触变特性的复合浆材使用,既能防止浆液过度扩散,又能保证填充体与周围土体的紧密结合。在路面反射裂缝处理中,采用定向扩散注浆技术,通过特制注浆头引导浆液沿裂缝走向精准填充,大幅减少无效注浆量。

当前技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复合化特征。材料方面,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通过分子键合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兼具水泥的强度优势和高分子的柔韧特性;工艺方面,智能控制系统与BIM建模技术的结合,使施工前可进行注浆效果数字模拟。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纳米材料的引入使浆液具备自感知功能,固化后的注浆体可通过电阻变化反映结构应力状态,为后续养护提供实时数据支持。这些创新使注浆技术从单纯的填充修补转变为具有预防性养护功能的系统工程。

1.2国内外注浆技术发展动态与瓶颈分析

当前全球注浆技术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发达国家在智能化装备领域占据先发优势。欧美企业基于工业4.0技术框架,开发出配备多参数传感系统的智能注浆机组,这些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地层结构变化并实时调整注浆参数。日本研发的微型注浆机器人已实现地下3米深度内的精准定位注浆,特别适用于城市道路的隐蔽工程修复。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国际团队正在探索微生物诱导矿化注浆技术,利用特定菌种代谢产物实现裂缝自修复,这种生物注浆方法在环保性能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国内技术发展聚焦于材料改性创新与工艺集成优化。科研机构通过分子嫁接技术成功开发出植物基环保浆材,其抗压强度较传统浆材提升显著,且降解周期可控。在西南地区特殊地质条件驱动下,工程团队研发出可逆相变注浆材料,该材料在高温岩层中保持液态渗透性,遇低温地下水则迅速固化,有效解决了喀斯特地貌注浆流失难题。京津冀地区的示范工程验证了北斗定位系统与注浆设备的协同应用,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病害定位注浆。

技术演进过程中仍存在亟待突破的共性瓶颈。材料方面,现有环保型浆材的早期强度发展速率与耐久性尚未达到工程要求,在重载交通路段应用中易出现二次损坏。设备领域,国产智能注浆装备的传感器精度与进口产品存在代差,关键液压元件依赖进口制约着技术自主化进程。工艺层面,复杂地层中的浆液扩散预测模型精度不足,导致部分工程仍需依赖施工经验进行参数调整。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新型纳米材料的环境毒性评估尚未完善,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在技术推广中愈发凸显。东部发达地区已建立注浆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而西部山区仍普遍使用半自动注浆设备。这种技术落差导致相同注浆方案在不同区域的实施效果差异显著。同时,行业标准体系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现有规范尚未涵盖智能注浆、生物注浆等新兴工艺,制约着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转化效率。破解这些发展瓶颈,需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材料环境适应性、装备智能化等关键技术节点。

2注浆新技术的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价

2.1注浆新技术在公路路基加固中的应用实例

在公路路基加固实践中,某省道软土路段改造工程充分展现了注浆新技术的应用价值。该路段因长期受地下水侵蚀导致路基出现大面积沉降,传统换填法需封闭交通两个月且成本高昂。采用新型高分子注浆技术后,施工团队通过智能勘察系统精准定位软弱区,采用分层注浆工艺逐层加固。首层注入速凝型环保浆液形成止浆帷幕,防止后续浆液外渗;第二层灌注高流动性复合浆材,其独特的触变特性使材料在松散土层中均匀扩散,形成网格状加固结构。施工全程通过物联网监测平台实时显示浆液扩散半径与压力变化,技术人员可远程调整注浆参数,确保填充密实度达标。

另一典型案例是处理山区公路的边坡滑移病害。某临崖路段因暴雨引发路基局部塌陷,传统支护方案存在施工风险高、周期长等问题。工程团队采用定向注浆技术配合微型注浆设备,通过预埋导向管将纳米改性浆液精准输送至滑动面。新材料在接触地下水后迅速膨胀固化,形成抗剪强度优异的加固带。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滑体位移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注浆量,既避免了材料浪费,又有效阻断了滑移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采用的全生物降解型浆材在完成加固使命后,可在五年内自然分解为无害物质,彻底解决了传统化学注浆污染岩体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路桥头跳车治理中,注浆新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针对桥台与路基衔接处的差异沉降,施工方创新采用泡沫微球复合注浆工艺。通过在浆液中掺入弹性微球,使固化后的注浆体具备适度压缩性,既能有效填补空隙,又可缓冲车辆荷载冲击。施工时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病害模型,智能注浆设备根据模型数据自动计算各注浆孔的注入量,成功将沉降差控制在3mm以内。相较于传统的路基铣刨重铺方案,该技术将施工周期缩短60%,且无需中断交通,充分体现了注浆技术"微创修复"的核心理念。

这些工程实践证实,注浆新技术在应对复杂路基病害时具有显著优势。智能控制系统与新型环保材料的协同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精准度,更实现了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为公路养护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2.2铁路路基病害治理中的注浆技术效能验证

在铁路路基病害治理实践中,某货运专线翻浆冒泥区段治理工程验证了注浆新技术的应用价值。该区段因地下水丰富和列车动荷载反复作用,导致基床表层出现严重泥化现象。传统换填法需中断列车运行且难以根治病害,采用新型注浆技术后,工程团队运用地质雷达精准探测病害范围,选用高渗透性硅酸盐复合浆材进行治理。该材料在注入后能沿泥化带形成三维网状固结体,既阻隔地下水上升通道,又增强基床整体刚度。

针对北方铁路特有的冻胀病害,注浆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某高寒线路区段因反复冻融导致道砟囊发育,常规整治措施收效甚微。施工团队采用温敏型高分子注浆材料,通过智能注浆设备将浆液注入冻融界面。该材料在0℃以下保持流动性确保完全填充,温度回升后快速固化形成弹性缓冲层,有效消除道床不均匀冻胀。施工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注浆速度,避免浆液在输送管路中提前凝固。

在电气化铁路路基加固作业中,注浆技术克服了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某客专线路接触网支柱基础出现沉降,传统开挖加固可能损毁既有电缆。采用定向可控注浆工艺,通过微型钻机在支柱基础周边精准布孔,注入纳米级改性水泥浆液。新材料特有的触变性能使其在狭小空间内均匀扩散,凝固后形成包覆式加固体,既稳定基础结构,又确保地下管线的绝对安全。施工全程采用电磁感应监测,实时显示浆液与电缆的安全距离。

工程效果评估表明,新技术在铁路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处理后的路基段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未出现二次变形,基床系数提升明显。智能注浆设备的使用使单点病害处理时间缩短至传统工艺的1/3,且施工期间无需封锁线路。环保型浆材的应用彻底消除了碱性物质污染道床的风险,其抗疲劳特性更适应铁路长期振动环境。这些实践验证了注浆技术在处理铁路典型路基病害中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3注浆技术发展趋势与工程实践启示

当前注浆技术发展呈现出三个主要方向:材料复合化、设备智能化和工艺绿色化。在材料研发领域,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逐渐取代单一材料,通过分子级结合形成兼具强度与韧性的新型浆材。例如,植物基环保材料与纳米增强剂的复合使用,既保持了传统水泥的承载特性,又赋予浆液自修复功能。设备智能化进程加速,新一代注浆机组集成多参数传感器和自主决策系统,能够根据实时地质数据自动优化注浆压力与流量配比,显著提升施工精度。工艺创新方面,生物降解型浆材与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施工设备相结合,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体系。

工程实践积累的重要经验表明,地质条件与施工参数的智能匹配是确保注浆效果的关键。施工前应采用三维地质雷达等先进勘测手段,建立病害区域数字化模型,为注浆方案设计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在复杂地层作业时,动态调控机制尤为重要,例如遇到渗透性突变土层,智能系统可自主切换注浆模式,避免浆液无效扩散。值得关注的是,环保型浆材的应用需结合地域特点,在冻土区选用抗低温材料,在生态敏感区优先使用生物降解配方,这些经验对提升技术适应性具有指导意义。

技术推广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施工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智能化设备操作培训,传统经验型施工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注浆工程需求。其次,建立施工质量全过程监测体系至关重要,通过植入式传感器实时追踪注浆体强度发展,可及时发现并处置质量隐患。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区域技术适配标准,针对不同地质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注浆参数基准值,避免技术方案简单复制导致的工程失效。

未来技术发展需着重解决三个层面的协同问题:材料性能与设备功能的匹配度、工艺参数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施工效率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性。工程应用中建议优先推广模块化智能注浆设备,其可拆卸设计便于在山区等复杂场地灵活部署。同时,应加快建立注浆工程数据库,积累不同工况下的施工参数与效果数据,为人工智能算法训练提供基础。这些措施将有效促进注浆技术从单项创新向系统优化的转型升级,推动道路养护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物联网、智能传感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现代注浆工艺正朝着精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研究团队通过整合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与智能调控系统,有效提升了注浆工程在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为公路养护领域提供了更高效、更环保的技术选择。这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全周期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金永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李忠年.科技传播,2011(06)

[2] “四新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饶克夏.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5)

[3] 新技术背景下航标属性定位的思考. 陆回.航海,2020(05)

[4]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焦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的应用. 黄勇,何萍,李启明.交通标准化,2005(08)

[5] 新技术、新方法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刘智堃;彭涛.低碳世界,2016(34)

[6] 探讨新技术在公路地基加固施工中的应用. 王国胜.科技资讯,2011(14)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