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

张世贵

甘肃名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30000

摘要: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传统化学工程工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亟待解决。绿色化工技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目标,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本文系统阐述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传统化学工程工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亟待解决。绿色化工技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目标,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本文系统阐述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与特点,深入分析其在原料选择、催化剂应用、化学反应过程及产品设计等化学工程工艺关键环节的应用,并探讨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化学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工程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

一、引言

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塑料、纤维等基础材料的生产,到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化学工程工艺贯穿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传统化学工程工艺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导致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例如,含重金属的化工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引发周边居民重金属中毒;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形成雾霾、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的重要诱因 。

与此同时,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资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化学工业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行业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化工技术应运而生。绿色化工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为核心,致力于开发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工艺与产品,实现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研究和推广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工艺中的应用,对于解决化学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一)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

绿色化工技术,又称为环境友好型化工技术,是指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从化学反应的源头出发,通过改进工艺路线、优化反应条件、选择绿色原料和催化剂等手段,使整个化学工程过程更加环保、高效、节能。绿色化工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绿色化学合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旨在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化学工业发展模式。

(二)绿色化工技术的特点

1. 环境友好性

绿色化工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显著的环境友好性。它通过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和溶剂,减少反应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降低“三废”排放,从源头上减轻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压力。例如,在传统的有机合成反应中,常使用苯、甲苯等有毒有机溶剂,而绿色化工技术则倡导采用水、离子液体等环境友好型溶剂替代,从而减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2. 资源高效利用

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另一重要特点。该技术通过提高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使原料中的原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目标产物,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绿色化工技术还强调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3. 节能降耗

绿色化工技术致力于开发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降低化学工程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采用新型的催化技术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将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 可持续发展性

绿色化工技术以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关注当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还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需求。它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化学工程行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利益。

三、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工艺中的应用

(一)绿色原料的应用

在化学工程工艺中,原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传统化工生产常使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作为原料,不仅面临资源短缺问题,还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绿色化工技术倡导使用可再生资源、生物质原料等绿色原料替代传统原料。

生物质原料,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动物油脂等,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利用玉米秸秆等生物质通过发酵技术生产乙醇,可替代部分汽油作为燃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和环境友好性,可有效降低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一些新型的绿色原料也逐渐得到应用。例如,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丰富且廉价的碳资源,通过化学转化可以制备多种化工产品,如碳酸酯、聚氨酯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缓解温室效应,还能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 。

(二)绿色催化剂的应用

催化剂在化学工程工艺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选择性,降低反应条件。传统催化剂往往存在毒性大、难以回收、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绿色催化剂具有高效、低毒、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为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纳米催化剂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绿色催化剂。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量子尺寸效应等,使其作为催化剂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能够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纳米贵金属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可显著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离子液体催化剂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催化剂。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组成的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具有蒸气压低、热稳定性好、可设计性强等特点。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不仅能够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还可以通过简单的相分离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减少催化剂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酯化反应中,离子液体催化剂能够替代传统的浓硫酸催化剂,避免了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环境污染问题 。

(三)绿色化学反应过程的应用

1. 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扩散性和溶解能力,同时又具有较低的黏度和表面张力。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₂)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它具有无毒、无味、不燃、价廉等优点,在绿色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萃取过程中,SC-CO₂可以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用于提取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如从植物中提取香料、色素、药用成分等。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萃取效率高、产品纯度高、无溶剂残留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工的要求。此外,SC-CO₂还可作为反应介质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进行的反应,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提高反应速率、改善反应选择性,同时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减少环境污染 。

2. 微波辅助合成技术

微波是一种频率介于 300 MHz - 300 GHz 的电磁波,具有穿透性强、加热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等特点。微波辅助合成技术是利用微波的这些特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在化学工程工艺中,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可用于多种化学反应,如酯化反应、缩合反应、环化反应等。

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由于微波能够直接作用于反应物分子,使反应体系快速升温,从而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同时,微波加热具有均匀性好的特点,能够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此外,微波辅助合成技术还可以减少催化剂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绿色化工的理念 。

(四)绿色化工产品设计

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是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性能,从产品的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到废弃后的处理,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在原材料选择方面,优先选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例如,开发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如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替代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在涂料产品中,使用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注重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例如,设计高效节能的化工设备和装置,开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以减少反应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减少产品的更换频率,降低资源消耗。

在产品废弃后处理方面,设计易于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例如,对于废旧电子产品中的金属材料,通过绿色回收技术进行提取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于废弃的化工产品包装材料,采用可回收材料制作,并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实现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 。

四、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趋势

1. 与新兴技术融合

未来,绿色化工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化学反应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研发人员快速筛选出最优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加速绿色化工技术的研发进程;大数据技术能够整合化学工程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化工设备的智能化管理,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2.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化工行业,绿色化工技术将逐渐应用于能源、材料、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在能源领域,绿色化工技术可用于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电池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等;在材料领域,可制备高性能、环境友好的新型材料,如生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环保材料等;在医药领域,绿色化工技术有助于开发绿色合成工艺,提高药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3. 加强国际合作

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未来,国际间将在绿色化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通过共享技术成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全球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

(二)面临的挑战

 1. 技术研发难度大

虽然绿色化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开发高效、稳定、可重复使用的绿色催化剂,提高生物质原料的转化效率,实现复杂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突破。此外,绿色化工技术的研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对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增加了技术研发的难度。

2. 成本较高

目前,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在于绿色原料、绿色催化剂和先进设备的价格昂贵,以及技术研发和推广过程中的投入较大。较高的成本使得绿色化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限制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如何降低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

尽管各国政府对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仍不完善。在绿色化工产品的认证、市场准入、环保监管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市场上绿色化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化工产品的信任度。此外,政策法规的激励力度不足,对企业采用绿色化工技术的引导和支持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 。

五、结论

绿色化工技术作为化学工程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化学工程工艺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绿色化工技术在原料选择、催化剂应用、化学反应过程及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展现出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然而,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研发难度大、应用成本高、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等。为推动绿色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绿色化工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投入;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降低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推动化学工程行业绿色转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雪, 徐南平. 绿色化学化工进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2] 任其龙, 姚善泾, 苏为科. 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J]. 化工进展, 2022, 41(6): 2783 - 2796.

[3] 谢在库, 彭孝军. 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化工技术发展趋势[J].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1): 135 - 143.

[4] 李殿卿, 孙洪敏, 戴厚良. 我国绿色化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0, 22(3): 104 - 111.

[5] 谭天伟, 孙勇, 罗建泉. 生物制造与绿色化工[J]. 化工学报, 2021, 72(10): 5221 - 5233.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