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双向赋予主要体现在逻辑理路相互交融、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和实践路径彼此成就。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双向赋予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规律,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逻辑理路 价值追求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种双向赋予具体如何体现,我们可以从逻辑理路、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交融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交融,体现在理论基础、历史底蕴与现实基础的多重层面。
1.1 理论基础一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为探索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此,通过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这种深度结合,使两者在理论逻辑上高度统一。
1.2 历史底蕴相通
中国式现代化是延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均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以传统文化为主体,通过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体系。两者共同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现代化进程。
1.3 现实基础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两者的现实基础。通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这种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现实根基。
1.4 协同推动文明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文明注入现代性力量,也通过实践推动文明复兴。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化进程彰显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独特价值。
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一致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价值追求上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鲜明的人民性、突出的创新性与和平性上。两者通过价值理念的深度交融,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2.1 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化路径,体现了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的主体地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性同样突出,将人民视为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强调文明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这种人民性贯穿于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体现了中华文化“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两者的共同追求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2.2 突出的创新性
中国式现代化以创新为核心,超越了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将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但事实证明,西方模式并非普适模板。其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也伴随着贫富分化、生态恶化等“现代性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则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结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这种道路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在文化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创性与适应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注重创新,强调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无论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诠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两者的创新性使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实践实现了双向促进,既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又增强了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
2.3 和平性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以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为己任。这种和平性使中国式现代化既不依赖战争掠夺,也不强加自身模式,而是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发展经验贡献给世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哲学,强调与邻为善、与人为和。这种和平理念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高度契合。通过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维护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4 对人类文明的示范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层面为全球提供了新的参照。通过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为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道义支持。这些价值主张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强调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2.5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一致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动力。通过注重人民福祉、创新发展路径与维护和平发展,两者不仅实现了国内的繁荣与稳定,也为全球发展注入了中国智慧。这种价值追求的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3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路径彼此成就
3.1 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互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纵观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互成就,在“两个结合”中协同共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呼吁广大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作文艺作品,使中华文明的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民,清楚地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从儒家经典中提炼出“小康”“和谐”“以人为本”等关键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挖掘历史文化与红色基因,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3.2 依托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同向而行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不谋而合。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勤劳致富的传统价值观。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重视农桑等实体经济,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现代工业与服务业的同时,不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推进乡村振兴,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传承了 “民本” 思想中对百姓生计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曾出现的贫富极端分化与经济脱实向虚的弊端,使经济发展既充满活力又注重均衡与长远。
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 “大一统” 思想、“民贵君轻” 理念等为现代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养分。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发展的战略定力与高效决策,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依法治国则是对传统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政治布局保证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有序与民主法治的协同推进,与中华文明中对贤能政治与社会秩序的重视一脉相承。
文化建设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古老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中汲取智慧,如儒家的道德规范、教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公民素养与社会道德风尚;同时,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激励着当代人在现代化征程中勇于拼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文化创新,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与开放性。
社会建设领域,注重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福祉。这与中华传统的 “和为贵” 思想高度契合,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阶层的融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投入,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传承了中华文明中对家族、社群福祉的重视,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秉持 “天人合一” 的古老哲学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变西方现代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径,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使中华文明中对自然的敬畏与亲和态度在当代得以延续并创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全方位地传承与发展了中华文明,开辟出一条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3.3 落实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双向赋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双向赋能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文明传承之间的互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文化与实践支持。
3.3.1 理想社会的现代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中华文明中“大同”“小康”等社会理想,将其升华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富强、振兴与幸福追求。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以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实践,将传统理想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目标。
3.3.2 改革精神的传承
全面深化改革呼应了中华文明中“变法图强”的传统。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等实践深刻揭示了革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对传统变革智慧的延续和现代应用,确保现代化建设在优化中持续前进。
3.3.3 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延续了中华法治文明的核心理念。古代法家思想中的规则意识为现代法治提供了基础。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法治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打造了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模式,为社会公平正义与国家稳定提供了保障。
3.3.4 廉洁治理的当代弘扬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传承了中华文明中清正廉洁的政治传统。古代注重吏治清明的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升华。通过强化监督、惩治腐败,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同时,确保党在现代化事业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延续并发扬了中华文化对政治清明与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
3.3.5 新历史起点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强调:“增强中华文明独特个性的自觉定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平衡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张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南。”在新时代,中华文明为现代化注入文化根基,现代化反哺文明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3( 17) .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J].求是,2024(7)
[3]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3( 17) .
[4]柯艺伟,张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时代特征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 2024(2)
[5]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
[6]郭涛,张志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基本原则及可行路径[J].学术探索,2023(9)
[7]王景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论析[J].宁夏社会科学,2023(5)
基金项目:常州市社科联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常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202402209)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