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是保障电网安全、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伴随电力需求的持续上扬以及电网架构的日趋繁杂,传统的电压调控方式已难以契合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变频技术作为一类前沿的电力电子技术,借由对电机及电力设施供电频率的调节,达成对电力系统电压的稳定把控。此文研讨了变频技术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里的应用价值,剖析了当下的应用情形,并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提升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与整体运行效能。
关键词:变频技术;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应用策略
引言:
电力系统身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架构,其平稳运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意义非凡。电压稳定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特质之一,与电网的供电质量以及设备的运行安全直接相关。然而,由于电力负荷的起伏、新能源的融入以及电网结构的复杂化,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变频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解决办法,通过精准调控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赋予了新的契机。本文将深度探究变频技术在这一范畴的应用,为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1.变频技术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领域,变频技术彰显出诸多应用价值,关键在于其能够对供电频率予以调节,以优化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凭借对电机转速的精准把控,变频技术能够动态调配负载的分布模式,促使电力系统更为均衡地承担负荷,进而大幅削减因负荷变动引发的电压起伏,增强供电的稳定性。软启动这一功能是变频技术的又一显著优势,在电机启动的时候能够切实降低启动电流的峰值,不但减缓了对电网的冲击,还降低了设备运行时的电压失稳风险[1]。与此同时,变频设备还能够给予灵活的无功功率补偿,于负载中心提供助力,优化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尤为关键的是,变频技术能够和智能控制系统相互融合,借助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针对电压偏差迅速采取应对举措,切实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控制精度。另外,在处理新能源接入造成的电网波动问题时,变频技术呈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通过调控新能源发电设备的输出参数,能够强化电网对间歇性和波动性电源的适应能力,为电压稳定给予坚实保障。
2.变频技术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当下,变频技术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领域的运用已获取斐然成果,不过依旧存有一定的局限以及发展余地。在发电领域,变频技术被大量运用于风力与水力发电系统中,此类系统凭借对发电机转速以及输出功率的调节,为电网给予稳固的电压支撑。但是,伴随分布式电源的迅猛发展,不同发电单元间的协调控制难度渐增,变频设备的实时响应能力以及精准控制层级仍需更进一步提升。在输电范畴,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里的变频装置,已然能够借由迅速调节输电参数,有力处置因负荷起伏或者故障导致的电压不稳定状况。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依旧受到设备成本高昂以及技术标准未统一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大规模推广的进程。与此同时,繁杂的电网拓扑架构以及跨区域输电需求,更进一步加大了变频设备运行参数优化所面临的挑战[2]。在配电方面,变频技术借助动态电压恢复器和无功补偿装置,在应对用户侧电压波动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过,鉴于电力负荷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用电行为的不确定性,现存变频设备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方面仍存在改进的余地。另外,变频技术和智能电网的融合刚刚起步,其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未来需要在多个维度持续进行优化,促进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与发展。
3.变频技术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3.1 强化变频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中,变频技术的研发创新占据着核心地位。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推力,变频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够为电压稳定控制赋予更为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变频器自适应控制技术需运用多重闭环控制策略,涵盖电压外环与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其响应时间需小于 5ms,稳态误差应控制在±0.5%以内。该控制系统采用 32 位 DSP+FPGA 的双核心架构,运算速度可达 225MIPS,采样频率不得低于 20kHz,以此保障控制精度与实时性。与此同时,谐波抑制技术应采用新型多电平拓扑结构,将输出电压等级精细划分为 9 级以上,使总谐波畸变率(THD)控制在 2%以下。采用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技术,滤波带宽为 0 - 2.5kHz,谐波补偿度达到 95%以上。变频器效率等级要达到 IE4 超高效标准,满载效率不低于 98%,部分负载(50%)效率不低于 97%。功率因数补偿能力需满足 cosφ≥0.98,电压波动率控制在±2%以内。此外,智能电压控制算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技术,采用深度 Q 网络(DQN)结构,包含 4 层卷积神经网络和 2 层全连接层。训练样本数据量超过 100 万组,模型预测准确率高达 97%。控制策略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依据负载特性和电网状态自行调整控制参数,响应时间小于 10ms。系统支持多目标优化,同步兼顾电压稳定性、能源效率和设备寿命等诸多目标。再者,通信接口采用多协议兼容设计,支持 Modbus-RTU/TCP、IEC61850、DNP3.0 等主流工业通信协议。数据采集频率可达 1kHz,通信延时控制在 10ms 以内。系统具备边缘计算能力,采用 ARM Cortex-A72 架构处理器,主频 2.5GHz,内置 8GB RAM 和 128GB 存储空间,支持本地数据处理和分析[3]。
3.2 优化变频技术的应用策略
变频技术应用方案的优化是达成电压稳定控制的核心要点。合理且科学的应用策略,务必要全方位斟酌电力系统的运作特质与实际诉求,借助系统性的剖析及评判,规划出最为理想的技术施行路径。在系统评估环节,运用“四维一体”的分析模式,涵盖电网特性解析、负载特性剖析、新能源接入影响评判以及经济技术的综合评估。电网阻抗的测量精度要求为:阻抗幅值误差不得超过 1%,相角误差不得大于 0.5°,测量频率范畴在 10Hz 至 2kHz 之间。此外,负载建模运用动态负载模型,兼顾负载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静态特性曲线的拟合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精度 R²需达到 0.98 及以上。动态响应特性以二阶传递函数予以描述,时间常数 τ₁应小于等于 20ms,τ₂应小于等于 100ms。负载预测借助 LSTM 深度学习网络,预测周期为 24 小时,预测精度 MAPE 需小于等于 3%。系统惯量的评估依靠实时 PMU 数据,采样频率不得低于 100Hz。同时,新能源接入的评估采用概率潮流计算手段,充分考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随机性与间歇性特点。光伏出力预测运用基于气象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 RMSE 小于等于 5%。风电功率预测采用组合预测方式,包含物理模型与统计模型,预测时间分辨率为 15 分钟,预测精度 MAE 小于等于 8%。在此期间,电压控制策略采纳分层分区控制架构,将控制系统划分成区域控制层和设备控制层[4]。区域控制运用协调控制算法,控制周期为 1s,电压偏差控制在±2%以内。设备控制采用快速闭环控制,响应时间小于等于 10ms,过调量小于等于 5%。系统设定三级电压控制目标:一级为±2.5%,二级为±5%,三级为±7.5%,电压稳定裕度不得低于 20%。最后,运行模式的优化采用多场景分析办法,构建涵盖正常工况、故障工况、极端工况在内的典型场景库,场景数量不少于 100 个。每个场景的仿真时长不少于 24 小时,仿真步长可调节(1ms 至 1s)。系统具备自动场景识别能力,能够依据实时运行数据迅速匹配最优控制策略,识别准确率大于等于 95%,响应时间小于等于 100ms。通过构建完备的评估体系与优化机制,保障变频技术于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成效。
3.3 强化变频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变频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的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技术标准的拟定需以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需求为基准,并充分考虑变频设备的性能特点。变频器的标准体系采纳“三层四域”架构,涵盖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以及专用标准这三个层级,涉及产品规范、试验方法、应用规程和互操作规范这四个范畴。产品性能指标依照 IEC61800 系列标准施行,电压输出精度为±0.5%,频率精度达±0.01Hz,动态响应时间不多于 5ms。同时,电磁兼容性需遵循 GB/T 12668.3 - 2023 标准,抗干扰级别达到工业 A 类要求。传导发射限制在 0.15 - 30MHz 频段内小于 79dB(μV),辐射发射于 30 - 1000MHz 频段内小于 40dB(μV/m)。抗静电放电能力达 8kV(接触放电)/15kV(空气放电),抗浪涌能力线对线为 2kV,线对地是 4kV。变频器的通信接口符合 IEC61850 标准,支持 GOOSE 报文传输,通信延时低于 3ms,报文丢失率小于 10⁻⁶ 。此外,变频器的安装规范运用模块化设计观念,功率模块散热系数不低于 85W/(m²•K),进风口过滤精度为 F7 级,防护等级是 IP54。电缆布线有如下要求:控制电缆与功率电缆间距不小于 30cm,屏蔽层接地电阻小于 4Ω,布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2 倍。接地系统采用 TN - S 制,主接地干线截面积不少于 95mm²,分支接地线截面积不小于 35mm²。再者,测试规范的制定基于“五性”准则: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与维护性[5]。耐压测试的电压等级为:主回路 4kV,控制回路 2kV,测试时间 1 分钟。温升试验在额定负载下开展,功率器件最高温度不超 80℃,绕组温升不超过 100K。效率测试运用背靠背法,测试点涵盖 25%、50%、75%和 100%这四个负载点,测量误差不大于 0.2%。最后,互操作性验证借助 HIL(Hardware - in - the - Loop)实时仿真平台,仿真步长 1μs,控制周期同步误差小于 1μs。测试场景涵盖正常运行、故障处理、极限工况等典型工况,每类场景的测试用例不少于 50 个。系统响应特性需满足:电压动态偏差不大于±5%,调节时间不超过 100ms,超调量不大于 10%,稳态误差不大于±0.5%。通过完备的标准体系构建,保障变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规范运用。
3.4 增进变频技术的智能化水准
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范畴中,智能化是变频技术的关键发展趋向。变频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务必拥有自感知、自学习以及自适应的性能。其智能控制算法采纳深度强化学习框架,状态空间维度达 128,动作空间维度为 64,奖励函数涵盖了电压稳定度、能量效率与设备应力这三项评价指标。训练运用 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算法,学习率设定为 0.0003,折扣因子是 0.99,训练周期不少于 10000 轮,模型精度可达 95%。再者,数据分析系统基于边缘计算架构构建,采用双路 Intel Xeon 处理器,主频达 3.2GHz,内存为 64GB,存储容量达 2TB。数据采集精度方面:电压为 0.1%,电流是 0.2%,功率为 0.5%,采样频率为 20kHz。特征提取运用小波包分解技术,分解层数为 5 层,能量聚集度不低于 95%。故障诊断准确率高达 98%,响应时间小于 50ms。该系统具备数据异常检测的功能,采用孤立森林算法,将误报率控制在 1%以内。此外,网络协同控制采用分布式架构,控制节点间凭借工业以太网相互连接,通信带宽为 1Gbps,网络延时小于 1ms,丢包率低于 10⁻⁹。控制策略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预测时域为 15 步,控制时域是 10 步,约束求解采用 OSQP 算法,求解时间小于 5ms。系统支持多变频器协同控制,最多可支持 128 台设备同时运行,控制精度为±0.1%,动态响应时间小于 10ms。同时,状态评估系统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涵盖电气量测量、温度监测、振动检测等多维数据。温度监测精度为±0.5℃,测点密度每平方米不少于 2 点。振动监测采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量程为±16g,采样频率是 10kHz。状态评估算法基于集成学习方法,融合了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这三种基本模型,评估准确率达 96%。最后,自愈控制系统具备故障预测、隔离和恢复的功能。故障预测基于 LSTM 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时间窗口为 30 分钟,预警准确率达 90%。故障隔离采用自适应专家系统,规则库包含 500 条以上的故障处理规则,推理时间小于 100ms。系统恢复采用动态规划算法,优化目标包含恢复时间、切换次数和能量损耗,恢复时间小于 1s,切换振荡小于 5%。借由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变频系统的运行效能与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变频技术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且价值重大。借由强化研发创新、优化应用规划、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以及培育专业人才等举措,能够全面彰显变频技术于电力系统内的优势,提升电压稳定性及整体运行效能。瞻望日后,伴随技术的持续演进以及应用范畴的延展,变频技术定会在电力系统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为构筑安全、高效、绿色的当代电力体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孙洪海. 电力系统中电子电力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38(04):45-46.
[2] 吴云晖. 绿色能源背景下电力系统节能降碳措施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 2024,6(04):4-7.
[3] 汤朝坤. 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J].大众标准化, 2024,15(17):123-125.
[4] 李洁静, 吴倩, 刘磊. 变频技术在中小型制造企业节能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08):144-146.
[5] 洪海. 电力系统中电子电力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 38(04):45-46.
王大和,男,汉,1981年2月28日,四川宜宾,部长/工程师,云南通威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