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水冷壁管作为火电厂锅炉的核心部件,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机组效率与稳定性。本文系统探讨了水冷壁管的结构功能、失效形式及机理,从材料特性、运行环境与设计缺陷三方面剖析失效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与应急处理方案,为火电厂锅炉安全运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火电厂锅炉;水冷壁管;失效原因;对策建议
1.水冷壁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水冷壁管由多根并联的金属管组成,布置于锅炉炉膛内壁,内部循环流动水或汽水混合物。其核心功能包括吸收炉膛辐射热、保护炉墙结构以及维持工质相变循环。在高温烟气冲刷下,管壁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内部工质,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2.水冷壁管失效的常见形式及危害
2.1 腐蚀失效
水冷壁管的腐蚀失效主要由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引发,其表现形式多样且危害深远。在高温高压的炉膛环境中,烟气内携带的硫氧化物、氯离子及碱性物质会与管壁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局部或均匀的腐蚀区域。酸性腐蚀多集中于管壁背火侧,因该区域温度较低易形成冷凝液膜,加剧酸性介质的渗透与侵蚀;而碱性腐蚀则常出现在高热负荷区域,由炉水局部浓缩引发苛性脆化。腐蚀过程不仅导致管壁厚度逐渐减薄,削弱材料承载能力,还可能形成点蚀坑或沟槽状缺陷,成为应力集中源。长期腐蚀积累会显著降低管道密封性,引发工质泄漏甚至爆管事故,同时腐蚀产物进入汽水系统可能污染水质,加剧下游设备的结垢与磨损,形成恶性循环。
2.2 磨损失效
磨损失效源于固体颗粒或高速气流对管壁的物理冲击,其破坏过程具有渐进性与不可逆性。锅炉燃烧产生的飞灰颗粒在烟气携带下,以不同角度持续冲刷管壁表面,尤其在水冷壁管弯头、焊缝或节流孔板附近,因流体方向突变导致颗粒动能集中释放,加速材料表层剥落。此外,未燃尽的煤粉颗粒或大粒径灰渣在高速气流驱动下,可对管壁形成微切削与犁沟效应,致使局部区域金属流失速率远超设计阈值。磨损不仅直接降低管壁有效厚度,还会改变管道截面形状,破坏内部流场稳定性,加剧热应力分布不均。当磨损深度超过安全裕度时,管道抗内压能力骤降,可能引发突发性爆裂,造成非计划停炉与修复成本激增。
2.3 过热失效
过热失效是水冷壁管在异常热负荷下材料性能退化的集中体现。当管内工质循环受阻或炉膛火焰偏斜时,局部管段吸热量超过工质冷却能力,导致管壁温度短时或长期超限运行。高温环境下,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与蠕变抗力显著下降,晶界滑移与空洞形核过程加速,最终引发塑性变形或蠕变断裂。此外,超温工况可能诱发氧化皮大面积生成,氧化层与基体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剥落,进一步削弱管壁传热效率并形成恶性温升。过热失效具有隐蔽性,初期仅表现为轻微鼓包或色泽变化,但一旦进入蠕变第三阶段,裂纹将沿晶界快速扩展,造成灾难性断裂,严重威胁锅炉整体结构安全。
2.4 疲劳失效
疲劳失效源于交变应力作用下材料的渐进性损伤累积,其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火电机组频繁参与调峰运行时,水冷壁管需承受周期性热应力与机械应力的耦合作用。启停过程中,管壁因温度梯度产生的膨胀约束会导致高频交变应力;而在低负荷工况下,两相流态不稳定引发的流量振荡则加剧机械振动。这些动态载荷促使管材内部萌生微观裂纹,并沿应力集中区域(如焊缝热影响区或管屏连接处)扩展为宏观缺陷。疲劳损伤的累积不仅降低材料的韧性储备,还会在无明显外观变形的情况下突发断裂,导致工质瞬间泄漏。更严重的是,疲劳裂纹可能穿透管壁形成贯穿性缺陷,引发连锁性爆管事故,大幅增加抢修难度与停机经济损失。
3.水冷壁管失效原因分析
3.1 材料因素
水冷壁管的材料特性是决定其服役寿命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的局限性常成为失效的潜在诱因。锅炉高温高压的运行环境对管材的耐热性、抗蠕变能力及耐腐蚀性能提出严苛要求,若选用的金属合金成分不匹配或微观组织稳定性不足,长期受热后易发生晶粒粗化或析出相聚集,导致材料力学性能显著衰退。例如,碳钢在硫化物环境中易发生低温腐蚀,而低合金钢在超温工况下可能因固溶强化相失效而加速蠕变损伤。此外,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如焊接气孔、夹渣或残余应力未彻底消除,会在服役期间成为裂纹萌生的优先区域。管材表面处理工艺的不足也可能削弱其抗磨损能力,例如未采用热喷涂或渗镀技术的管段,在飞灰冲刷下更易出现局部减薄。材料性能的退化不仅缩短了管道的有效寿命,还使其在复杂应力耦合作用下更易发生突发性失效。
3.2 运行因素
运行管理与操作参数的动态波动对水冷壁管失效具有直接催化作用。锅炉燃烧工况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炉膛热负荷分布,若燃煤颗粒度不均或配风调节失衡,火焰中心偏移会导致局部管段吸热量骤增,引发工质流动停滞或传热恶化,进而形成超温热点。水质控制是另一关键环节,给水中溶解氧、pH值或杂质离子超标会加速管内壁的氧化与结垢,水垢的堆积不仅阻碍热传导、加剧管壁温度升高,其与金属基体的膨胀系数差异还会在热循环中诱发界面剥离与微裂纹扩展。吹灰操作的频率与方式同样影响管壁寿命,过度吹灰虽能清除积灰却会加速表面磨损,而吹灰不足则使灰渣层增厚,反向抑制传热效率。此外,机组频繁参与调峰导致的负荷剧烈变化,会使水冷壁管承受交变热应力,加速疲劳损伤的累积,最终突破材料承载极限。
3.3 设计因素
水冷壁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工艺参数匹配性不足,往往埋下长期运行的隐患。管屏布置的几何参数若未能充分考虑炉膛内烟气流动特性,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烟速过高或热负荷集中,例如相邻管排间距过小会加剧飞灰的涡流冲刷效应,而弯头曲率半径不足则会增加流体阻力与局部磨损风险。焊接接头作为结构的薄弱环节,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体可靠性,若坡口形式选择不当或焊后热处理不充分,残余应力与组织不均匀性将显著降低接头抗疲劳与抗腐蚀能力。此外,水动力设计的缺陷可能引发工质分配不均,例如并联管组间流量偏差过大会导致部分管段长期处于低流速状态,工质冷却能力不足使得管壁温度梯度增大,进而诱发蠕变变形或氧化皮剥落。设计阶段对极端工况的预见性不足,如未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或未设置有效的应力释放结构,则会进一步放大运行风险,使系统在非稳态工况下更易发生连锁失效。
4.水冷壁管失效预防措施
4.1 材料性能优化与工艺升级
水冷壁管的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改进是提升其耐久性的核心路径。针对高温腐蚀与磨损环境,可采用高铬镍合金或奥氏体不锈钢等耐热材料,通过调整合金元素比例增强抗硫化物应力腐蚀能力,同时引入纳米涂层或热障镀层技术,在管壁表面形成致密防护屏障以隔绝烟气侵蚀。制造环节需严格管控冶金质量,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以减少气孔、未熔合等缺陷,并采用激光熔覆或电子束焊等先进技术提升焊缝区域的力学性能与抗疲劳特性。此外,通过正火、回火等后处理工艺消除残余应力,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均匀性,可显著延缓蠕变损伤进程,从源头上降低失效风险。
4.2 运行参数精细化调控
锅炉运行参数的动态优化是维持水冷壁管安全的关键策略。建立基于燃烧数值模拟的配风调节系统,实时监控炉膛温度场分布,避免火焰中心偏移或局部热负荷异常集中。通过在线水质监测装置严格控制给水纯度,采用化学加药与离子交换技术抑制结垢与酸性腐蚀,并定期进行高压水射流清洗以去除管内沉积物。针对调峰机组的频繁负荷变化,可设计变流量调节系统,通过变频泵与智能阀门协同控制工质流速,缓解交变热应力对管壁的冲击。吹灰操作的优化需结合灰渣沉积速率与管壁磨损阈值,采用声波或蒸汽脉冲等低损伤技术替代传统机械式吹灰,平衡积灰清除与表面磨损的矛盾。
4.3 结构设计冗余度提升
水冷壁系统的设计改进需兼顾热力性能与机械可靠性。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管屏布局进行仿真分析,调整管间距与弯头曲率以降低飞灰冲刷强度,并在高磨损区域增设防磨瓦或导流板以分散颗粒动能。焊接接头设计需引入应力释放结构,如过渡坡口或局部增厚处理,减少几何突变导致的应力集中。水动力设计方面,通过节流孔板或均流装置优化并联管组的流量分配,避免低流速管段因冷却不足引发超温。此外,在热膨胀敏感区域设置波纹管补偿器或滑动支座,可吸收因温度梯度产生的形变位移,防止约束力累积引发结构开裂。
4.4 智能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监测网络,能够提前识别潜在失效征兆。在管壁关键位置布置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或无线温度应变节点,实时采集壁温、振动与应力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多参数关联模型,实现腐蚀速率、磨损深度与剩余寿命的动态预测。基于声发射与超声波检测的在线无损探伤系统,可周期性扫描管壁内部缺陷,捕捉微观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趋势。同时,开发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将历史运行数据与失效模式数据库比对,生成分级预警信号并自动触发调节指令,形成“监测-分析-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失效概率。
4.5 维护策略与人员能力强化
预防性维护体系的完善需结合设备状态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制定分阶段化学清洗计划,根据结垢成分选择酸性或碱性溶剂,恢复管内传热效率并延缓腐蚀进程。建立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制度,对高损伤区域优先采用涡流检测、磁记忆检测等先进手段,量化缺陷尺寸并制定修复优先级。人员培训方面,需定期开展失效机理分析与应急处置演练,提升运维团队对异常工况的敏感度与响应速度。此外,通过标准化操作手册与可视化流程指导,规范燃烧调整、吹灰操作等关键动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对管壁寿命的负面影响。
5.水冷壁失效后的应急处理
5.1 快速检测与定位
水冷壁管失效后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识别泄漏点并评估事故范围,以避免连锁反应与次生灾害。通过声波检测技术与红外热成像仪的协同应用,可捕捉管道泄漏时工质喷射产生的特定频率声波信号,并结合管壁温度异常区域进行交叉验证,实现泄漏点的精准定位。对于内部缺陷或微小裂纹,采用高频超声波探伤与电磁涡流检测技术,能够穿透管壁结构探测微观损伤的深度与扩展方向。在确认失效位置后,需立即隔离故障管段,通过关闭邻近阀门或调整燃烧区域热负荷分布,限制工质泄漏量并防止高温烟气倒灌。这一阶段的快速响应能力直接决定事故可控性,需依托智能诊断系统与人工经验结合,最大限度缩短故障排查时间,为后续抢修争取窗口期。
5.2 临时修复与系统调整
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临时修复措施旨在恢复机组短期运行能力,减少非计划停运损失。对于局部穿孔或裂纹,可采用高压夹具堵漏技术,利用耐高温合金密封环与液压紧固装置对破损区域实施物理封堵,同时注入陶瓷基复合材料填充缝隙以增强密封性。若损伤区域涉及焊缝或弯头,需在降温降压后实施氩弧焊补焊,并通过局部热处理消除焊接应力。系统运行方面,需动态调整燃烧器倾角与配风比例,降低失效管段所在区域的热负荷,同时优化汽水循环回路流量分配,避免低流速管段因冷却能力不足引发二次超温。此类临时措施虽无法彻底恢复设备完整性,但能有效维持机组低负荷运行,为全面检修创造条件。
5.3 后续评估与改进
失效事故处理完毕后,需系统性分析根本原因并制定长效防控策略。通过金相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失效管段进行微观组织观察,结合能谱分析确定腐蚀产物或磨损碎屑的成分来源,追溯材料退化机制与外部诱因。调取历史运行数据,重点分析失效前的水质参数、负荷波动频率及壁温变化趋势,识别操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基于分析结果,修订预防性维护计划,例如缩短高损伤区域的检测周期或升级在线监测算法阈值。对于设计缺陷导致的失效,需联合热力学仿真与流体力学模拟,优化管屏结构布局或增设防磨导流装置。同时,将事故处理经验纳入应急预案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多场景失效演练,提升运维团队的协同处置能力,形成“失效-分析-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系统性降低同类事故复发概率。
结 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锅炉水冷壁管的失效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挑战,涉及材料、运行、设计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水冷壁管失效形式、原因的详细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在预防方面,从材料性能优化、运行参数调控、结构设计改进、智能监测预警到维护策略强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防控体系。在应急处理方面,快速检测定位、临时修复调整和后续评估改进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失效事故的影响,减少经济损失。未来,随着火电厂向高效、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冷壁管的研究,不断完善防控体系,提高监测和诊断技术水平,以确保火电厂锅炉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仁珊,刘宇,任耀剑等.火电厂锅炉20G水冷壁管失效分析[J].热加工工艺,2024(2):78-81.
[2] 黄俊杰.电站燃煤锅炉水冷壁管失效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机电信息,2020(21):56-58.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